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摘要:诗歌是中国传统雅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产生于中国传统自然与社会观念之下,因而充满浓浓东方意蕴。其中具有中国古特色的形象、意境、情感、平仄对仗与吟诵韵味等,共同构成中国诗美,亦因此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专题研究对象与古、现代占据重要地位的语文教学内容。但由于语言与理解方式的差异,现代语文诗歌课堂更加注重字句疏通与翻译而忽略诗美体验与感受,即对诗本具有的人文性与对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的忽视,这脱离诗歌本质与诗歌教学的正轨,所以,诗歌教学之诗美体验当转为教学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美感;语言美;韵律美;构图美;情感美
现代诗歌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全面细致的逐字讲解后,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依旧是枯燥、乏味的,更勿论对诗歌课堂的兴趣感,这便是缺乏诗美体验的结果。对待任何事物欲深究之,则必先“美”之,即能寻见其独特之处以使自己对其意蕴有所领悟,进而产生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动力与兴趣,诗歌教学亦是如此。而小学诗美教学当基于学生学情,从语言美、韵律美、构图美与情感美的四美出发。
1.一字千金的语言美
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是国人乃及世界都广泛认可的,这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里体现在其对形象的创造、意境的营造与只字造化上。关于形象与意境我们归结到下文构图美部分,在这里单论只字造化。“只字造化”亦可称为“一字千金”,贾岛推敲故事的背后便是对这种诗歌文字精神的极致崇敬与诠释。它是对文字恰当、精确,又使得其意味无穷的使用,因而生成一种感受意与情的快感,这即为诗美之语言美。在引导学生感悟此一美的过程,可采用“换字、换词法”。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语言美教学环节,我就“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出其意思。有同学回答:“晚风传来牧童断续悠扬的笛声”,我追问:“在你的翻译中,晚风是主语,即晚风传声,但是在诗句中,“笛”是主语,即笛弄晚风,思考诗人为什么这样说”。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去考虑“弄”为何意,我便抓住此机会,引导学生:“若将‘笛弄晚风’换为‘晚风传笛’,好不好”,学生经过思考后有了大致如此的回答:“‘晚风传笛’过于平淡,但‘笛弄晚风’的‘弄’字虽将主客颠倒,但其‘逗弄’之意却赋予笛声与晚风人格化色彩,生发出更灵动、更鲜活的诗情”。可见,这样的改换法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认识到诗歌用字的内涵与趣味,充分感知所谓“只字造化”。
2.整齐对仗的韵律美
诗歌韵律美也可以称为建筑美,其重在整体布局与某种对称性的设计。诗歌讲究平仄对仗,以此为其与散文、小说、戏剧等的最大差别,这在古代及现代的诗歌研究中都是一个独立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小学诗歌韵律美教学中,主要通过押韵分析让学生对其产生初步感知,但理性的分解与观察并不符合学生掌握语言形式的规律,所以,应更多地通过朗读以生成语感,激发学生母语韵律发音的本能与深化对诗歌韵律美的感知。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韵律美教学环节,我让同学们慢速重复朗读此诗,并让学生分析其朗读感受。关于“声”与“明”字押“ng”韵的规律很容易便被同学们找出来,在此之后,我引导同学们将视线与注意从诗句末尾,转移到诗句中间,在朗读中发现上下诗句内部具有何种关联。譬如对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同学们在重复朗读得到的律动感中发现:上下字词相呼应,草对笛,铺对弄,横野对晚风,六七里对三四声,这样的词语对仗性,不仅使得诗歌内部结构整齐,而且符合中国人的朗读习惯,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利用朗读方法以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诗歌韵律美。
3.背景设计的构图美
鉴于小学生有限的想象与理解能力,语文教材在以文字呈现诗歌内容的同时,还将其所在页面背景设计为诗歌意境画面。它与文字紧密结合,以具象形象化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融入诗境,因此教师在诗歌构图美(意境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此课程资源。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构图美教学环节,我先让同学们找出诗中形象:草、田野、牧童、笛、黄昏、蓑衣、明月,并依托背景画面逐句朗读,感受、想象各个形象与其共同构成的意境的特点。之后我在PPT上呈现出无文字内容而与课本画面同样的一幅图景,让同学们看着此幅图进行诗歌吟诵,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依据实际情境有感而发,不仅深化学生诗歌理解,而且能让其更充分感知到诗歌的构图美。
4.含蓄蕴籍的情感美
诗无情便无以立,有情才有深度与人文内涵,这也是诗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格精神发生影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诗歌字数的限制、格律的要求與形象意境的嵌入,而呈现为“以景写情”或“以事抒情”的面貌,因而具有含蓄蕴籍的古典特色。在诗歌的情感美教学中,除却利用上述背景构图的方法激发学生情感理解与共鸣外,还可以使用“情景分离”的方式。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情感美教学环节,我先让同学们依托课堂教学与诗歌翻译说说此诗表达了作者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的回答大致为:对自由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我在表示肯定的同时追问:“作者在诗中表达此种情感的方式是直接抒发吗”,同学们的回答是一致否定的,这便是对情与诗歌内容的分离。之后我让同学们给出否定理由,即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在诗中寄托自己的感情(牧童在晚霞田野中躺卧吹笛的景象),在同学们回答之后,我便顺势引导:可见,诗歌情感旨归与内容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终究景不离情,情不离景,让读者在享受意境的同时体味情感,这便是诗歌情感表达的特点:含蓄蕴籍。
古诗是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结晶,它内含历史、哲学、文学等众多思想性因素,同时其以形象化意境、严谨对仗等的形式呈现,以此形成语言学及文学性的智慧与韵味,无不彰显着耀眼的诗歌美感。所以,现代诗歌教学应脱离以字句疏通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将诗美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学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严丹青.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美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张倩.小学古诗教学诗歌“美境”创设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2):23-25.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摘要:诗歌是中国传统雅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产生于中国传统自然与社会观念之下,因而充满浓浓东方意蕴。其中具有中国古特色的形象、意境、情感、平仄对仗与吟诵韵味等,共同构成中国诗美,亦因此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专题研究对象与古、现代占据重要地位的语文教学内容。但由于语言与理解方式的差异,现代语文诗歌课堂更加注重字句疏通与翻译而忽略诗美体验与感受,即对诗本具有的人文性与对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的忽视,这脱离诗歌本质与诗歌教学的正轨,所以,诗歌教学之诗美体验当转为教学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美感;语言美;韵律美;构图美;情感美
现代诗歌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全面细致的逐字讲解后,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依旧是枯燥、乏味的,更勿论对诗歌课堂的兴趣感,这便是缺乏诗美体验的结果。对待任何事物欲深究之,则必先“美”之,即能寻见其独特之处以使自己对其意蕴有所领悟,进而产生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动力与兴趣,诗歌教学亦是如此。而小学诗美教学当基于学生学情,从语言美、韵律美、构图美与情感美的四美出发。
1.一字千金的语言美
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是国人乃及世界都广泛认可的,这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里体现在其对形象的创造、意境的营造与只字造化上。关于形象与意境我们归结到下文构图美部分,在这里单论只字造化。“只字造化”亦可称为“一字千金”,贾岛推敲故事的背后便是对这种诗歌文字精神的极致崇敬与诠释。它是对文字恰当、精确,又使得其意味无穷的使用,因而生成一种感受意与情的快感,这即为诗美之语言美。在引导学生感悟此一美的过程,可采用“换字、换词法”。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语言美教学环节,我就“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出其意思。有同学回答:“晚风传来牧童断续悠扬的笛声”,我追问:“在你的翻译中,晚风是主语,即晚风传声,但是在诗句中,“笛”是主语,即笛弄晚风,思考诗人为什么这样说”。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去考虑“弄”为何意,我便抓住此机会,引导学生:“若将‘笛弄晚风’换为‘晚风传笛’,好不好”,学生经过思考后有了大致如此的回答:“‘晚风传笛’过于平淡,但‘笛弄晚风’的‘弄’字虽将主客颠倒,但其‘逗弄’之意却赋予笛声与晚风人格化色彩,生发出更灵动、更鲜活的诗情”。可见,这样的改换法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认识到诗歌用字的内涵与趣味,充分感知所谓“只字造化”。
2.整齐对仗的韵律美
诗歌韵律美也可以称为建筑美,其重在整体布局与某种对称性的设计。诗歌讲究平仄对仗,以此为其与散文、小说、戏剧等的最大差别,这在古代及现代的诗歌研究中都是一个独立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小学诗歌韵律美教学中,主要通过押韵分析让学生对其产生初步感知,但理性的分解与观察并不符合学生掌握语言形式的规律,所以,应更多地通过朗读以生成语感,激发学生母语韵律发音的本能与深化对诗歌韵律美的感知。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韵律美教学环节,我让同学们慢速重复朗读此诗,并让学生分析其朗读感受。关于“声”与“明”字押“ng”韵的规律很容易便被同学们找出来,在此之后,我引导同学们将视线与注意从诗句末尾,转移到诗句中间,在朗读中发现上下诗句内部具有何种关联。譬如对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同学们在重复朗读得到的律动感中发现:上下字词相呼应,草对笛,铺对弄,横野对晚风,六七里对三四声,这样的词语对仗性,不仅使得诗歌内部结构整齐,而且符合中国人的朗读习惯,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利用朗读方法以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诗歌韵律美。
3.背景设计的构图美
鉴于小学生有限的想象与理解能力,语文教材在以文字呈现诗歌内容的同时,还将其所在页面背景设计为诗歌意境画面。它与文字紧密结合,以具象形象化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融入诗境,因此教师在诗歌构图美(意境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此课程资源。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构图美教学环节,我先让同学们找出诗中形象:草、田野、牧童、笛、黄昏、蓑衣、明月,并依托背景画面逐句朗读,感受、想象各个形象与其共同构成的意境的特点。之后我在PPT上呈现出无文字内容而与课本画面同样的一幅图景,让同学们看着此幅图进行诗歌吟诵,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依据实际情境有感而发,不仅深化学生诗歌理解,而且能让其更充分感知到诗歌的构图美。
4.含蓄蕴籍的情感美
诗无情便无以立,有情才有深度与人文内涵,这也是诗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格精神发生影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诗歌字数的限制、格律的要求與形象意境的嵌入,而呈现为“以景写情”或“以事抒情”的面貌,因而具有含蓄蕴籍的古典特色。在诗歌的情感美教学中,除却利用上述背景构图的方法激发学生情感理解与共鸣外,还可以使用“情景分离”的方式。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情感美教学环节,我先让同学们依托课堂教学与诗歌翻译说说此诗表达了作者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的回答大致为:对自由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我在表示肯定的同时追问:“作者在诗中表达此种情感的方式是直接抒发吗”,同学们的回答是一致否定的,这便是对情与诗歌内容的分离。之后我让同学们给出否定理由,即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在诗中寄托自己的感情(牧童在晚霞田野中躺卧吹笛的景象),在同学们回答之后,我便顺势引导:可见,诗歌情感旨归与内容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终究景不离情,情不离景,让读者在享受意境的同时体味情感,这便是诗歌情感表达的特点:含蓄蕴籍。
古诗是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结晶,它内含历史、哲学、文学等众多思想性因素,同时其以形象化意境、严谨对仗等的形式呈现,以此形成语言学及文学性的智慧与韵味,无不彰显着耀眼的诗歌美感。所以,现代诗歌教学应脱离以字句疏通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将诗美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学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严丹青.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美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张倩.小学古诗教学诗歌“美境”创设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