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为了确保常规鱼类养殖的健康发展,就如何把握常规鱼类养殖的关键点,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安排投饵时间
安排投饵时间,要以季节、气候为依据。例如:在早春时节(4~6月份)光照强度好,日照时间长,但这段时节的气候不够稳定,气水双温正值由低往高的趋向不能忽略,也就是说此时节的投饵时间,应做好适当的从晚投到早投、从晚停到适中的过渡。进入7月份乃至以后,随着季节的交替,气候的变化,气水双温都在逐渐升高,此段时节的池塘环境条件也引起诸多的因素变化。例如:养殖池的水质生物量逐渐增加,阴雨多云的天气逐渐增多,养殖水体中的耗氧因子增多,池水中的溶氧反而降低,尤其是每天的早上一般很难很快升高到理想的溶氧数值。此段时节应推迟到上午的9:00~10:00再行投喂,下午5:30~6:30再停。由于鱼类的品种不同,其摄食速率也有所不一。所以要根据饲养品种设计每次投饵的时间。就常规品种而言,每次投饵的时间应控制在50~70分钟之内。并在投饵技术上应掌握从少量到适量、从慢投到适投、从适量到少量、从适投到慢投。总之,不能因为投饵速度过快造成饵料的浪费,并导致池鱼不能上浮吃食。
二、准确把握最佳投饵量
应依据养殖鱼类的品种、规格、健康状况和养殖季节、气候、水质的优劣等实际情况作好应急调整。并在投饵时注重观察鱼群摄食行为,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投饵量,打开投饵机就任其喷洒。正常投饵量可根据鱼种长势增重情况确定,一般投饵量为鱼种总量的1.25%~1.5%左右,这样最经济。如果确实因为工作紧张而未能观察,也应依据上一天池鱼的摄食和当天早晨巡塘情况,结合当时的天气实情,把此次的投饵量调到宁低不高的数值。
三、准确控制养殖池的水位
从事养鱼的人有一句俗语叫做“水宽鱼阔”,也就是说只有水域宽阔的地方才能养好大个体的鱼。这句话在大中个体的常规鱼类养殖上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对那些从事高密度集约性的养殖水体,对水质、水位的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就池塘养殖讲,在水位控制上应把池水的水位比做一个鸡蛋,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说春秋时节的池水水位要适当低,盛夏的池水水位要大要高,其下限也应在2.2米以上。但主养鲫鱼池塘水位最大量不要超过2.2米,这是因为鲫鱼是天生的底栖鱼类,加之其活动能力比其它大个体常规鱼要差,水位过深,由于光合作用的不利,水体对流的不良,加之底层水时常缺氧,不利于鲫鱼的活动和生长,也起不到增加水体负载量的作用。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底层缺氧的水与上层水竞争耗氧,极易造成池鱼缺氧和水质恶化。再者鲫鱼有吃食缓慢、胆量较小、受惊时极易窜逃的特性,于是就经常有部分鱼未能及时地来食台摄食,致使部分饵料下沉到水底,加之底层水域又经常缺氧,这部分下沉水底的饵料虽对鱼类有些补充摄食作用,但由于底层水的缺氧,虽有摄取也是无益的。
四、准确管理养殖水体的溶氧量
鱼类对水体中溶氧量的需求,同其它生物种群一样,是一种生与死的需求。就常规的鲤、鲫鱼而言,虽然对水体中的溶氧需求比其它鱼类低,但水体中的溶氧若长时期地处于底下,也有一个生衰存亡的问题。一旦出现养殖水体中溶氧不足,可导致饲料系数升高,鱼体生长缓慢,如果出现溶氧过低,还会使池鱼浮头或泛池。一些鱼类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在3.5毫克/升以下时比3.5毫克/升以上时的饲料系数要增加一倍。与此同时鱼的摄食量下降30%左右。有实验还证实,一口10亩的池塘,水深1.8米,设置一台3千瓦的叶轮增氧机,按照开机的习惯时间开机增氧,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仅仅增加0.67毫克/升。所以在高密度养殖的池塘里每10~15亩水面设置1~2台叶轮或水车增氧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准确重视异常现象
在饲养过程中,被饲养的鱼类不止几次或几十次地出现异常现象,每次的出现都影响着养殖的效益。现象之一是,已经驯好上浮水面抢吃饵食的鱼群,不知怎么又不肯到食台上摄食;现象之二是,虽有来台摄食也不上浮在水面争抢,只是在水体的中下层水域摄食;现象之三是,有时它们因为饥饿而把整个池水搅浑。分析上述原因,可能是如下情况所致:其一、在实施投饵时的饵量过多或者过快所致,导致摄食的鱼群在水域的中下层也能吃到饵食,于是它自然也就不用上浮到水面争抢摄食了;其二、担心饲养的鱼类吃不饱,不问青红皂白,特别是在那些阴雨、闷热、高温、阴云、池水中溶氧不高的天气里,还在那里强行喂食;其三、由于花、白鲢配养过量,加之养殖水体不肥,养殖水体中的生物量缺乏,而导致花白鲢占领了食场;其四、养殖鱼群受到了较大的惊吓所致。上述的第一和第二种原因比较好解决,当在初始发现时,只要及时地控制好投饵量,特别是在阴雨天气和池水缺氧时,做好谨慎投喂,注重观察,应急调整,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上浮水面抢食。第三种原因基本上是由前两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过长而引发的。第四种原因大多是因为池鱼扦网过多,池鱼过池频繁,投饵时不规范,中途出现惊扰,食场钩钓所致。
一、准确安排投饵时间
安排投饵时间,要以季节、气候为依据。例如:在早春时节(4~6月份)光照强度好,日照时间长,但这段时节的气候不够稳定,气水双温正值由低往高的趋向不能忽略,也就是说此时节的投饵时间,应做好适当的从晚投到早投、从晚停到适中的过渡。进入7月份乃至以后,随着季节的交替,气候的变化,气水双温都在逐渐升高,此段时节的池塘环境条件也引起诸多的因素变化。例如:养殖池的水质生物量逐渐增加,阴雨多云的天气逐渐增多,养殖水体中的耗氧因子增多,池水中的溶氧反而降低,尤其是每天的早上一般很难很快升高到理想的溶氧数值。此段时节应推迟到上午的9:00~10:00再行投喂,下午5:30~6:30再停。由于鱼类的品种不同,其摄食速率也有所不一。所以要根据饲养品种设计每次投饵的时间。就常规品种而言,每次投饵的时间应控制在50~70分钟之内。并在投饵技术上应掌握从少量到适量、从慢投到适投、从适量到少量、从适投到慢投。总之,不能因为投饵速度过快造成饵料的浪费,并导致池鱼不能上浮吃食。
二、准确把握最佳投饵量
应依据养殖鱼类的品种、规格、健康状况和养殖季节、气候、水质的优劣等实际情况作好应急调整。并在投饵时注重观察鱼群摄食行为,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投饵量,打开投饵机就任其喷洒。正常投饵量可根据鱼种长势增重情况确定,一般投饵量为鱼种总量的1.25%~1.5%左右,这样最经济。如果确实因为工作紧张而未能观察,也应依据上一天池鱼的摄食和当天早晨巡塘情况,结合当时的天气实情,把此次的投饵量调到宁低不高的数值。
三、准确控制养殖池的水位
从事养鱼的人有一句俗语叫做“水宽鱼阔”,也就是说只有水域宽阔的地方才能养好大个体的鱼。这句话在大中个体的常规鱼类养殖上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对那些从事高密度集约性的养殖水体,对水质、水位的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就池塘养殖讲,在水位控制上应把池水的水位比做一个鸡蛋,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说春秋时节的池水水位要适当低,盛夏的池水水位要大要高,其下限也应在2.2米以上。但主养鲫鱼池塘水位最大量不要超过2.2米,这是因为鲫鱼是天生的底栖鱼类,加之其活动能力比其它大个体常规鱼要差,水位过深,由于光合作用的不利,水体对流的不良,加之底层水时常缺氧,不利于鲫鱼的活动和生长,也起不到增加水体负载量的作用。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底层缺氧的水与上层水竞争耗氧,极易造成池鱼缺氧和水质恶化。再者鲫鱼有吃食缓慢、胆量较小、受惊时极易窜逃的特性,于是就经常有部分鱼未能及时地来食台摄食,致使部分饵料下沉到水底,加之底层水域又经常缺氧,这部分下沉水底的饵料虽对鱼类有些补充摄食作用,但由于底层水的缺氧,虽有摄取也是无益的。
四、准确管理养殖水体的溶氧量
鱼类对水体中溶氧量的需求,同其它生物种群一样,是一种生与死的需求。就常规的鲤、鲫鱼而言,虽然对水体中的溶氧需求比其它鱼类低,但水体中的溶氧若长时期地处于底下,也有一个生衰存亡的问题。一旦出现养殖水体中溶氧不足,可导致饲料系数升高,鱼体生长缓慢,如果出现溶氧过低,还会使池鱼浮头或泛池。一些鱼类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在3.5毫克/升以下时比3.5毫克/升以上时的饲料系数要增加一倍。与此同时鱼的摄食量下降30%左右。有实验还证实,一口10亩的池塘,水深1.8米,设置一台3千瓦的叶轮增氧机,按照开机的习惯时间开机增氧,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仅仅增加0.67毫克/升。所以在高密度养殖的池塘里每10~15亩水面设置1~2台叶轮或水车增氧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准确重视异常现象
在饲养过程中,被饲养的鱼类不止几次或几十次地出现异常现象,每次的出现都影响着养殖的效益。现象之一是,已经驯好上浮水面抢吃饵食的鱼群,不知怎么又不肯到食台上摄食;现象之二是,虽有来台摄食也不上浮在水面争抢,只是在水体的中下层水域摄食;现象之三是,有时它们因为饥饿而把整个池水搅浑。分析上述原因,可能是如下情况所致:其一、在实施投饵时的饵量过多或者过快所致,导致摄食的鱼群在水域的中下层也能吃到饵食,于是它自然也就不用上浮到水面争抢摄食了;其二、担心饲养的鱼类吃不饱,不问青红皂白,特别是在那些阴雨、闷热、高温、阴云、池水中溶氧不高的天气里,还在那里强行喂食;其三、由于花、白鲢配养过量,加之养殖水体不肥,养殖水体中的生物量缺乏,而导致花白鲢占领了食场;其四、养殖鱼群受到了较大的惊吓所致。上述的第一和第二种原因比较好解决,当在初始发现时,只要及时地控制好投饵量,特别是在阴雨天气和池水缺氧时,做好谨慎投喂,注重观察,应急调整,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上浮水面抢食。第三种原因基本上是由前两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过长而引发的。第四种原因大多是因为池鱼扦网过多,池鱼过池频繁,投饵时不规范,中途出现惊扰,食场钩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