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优化”课堂旨在坚持原则,不包括每一“优化”细节,力求在“原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优化课堂需要教师掌握以下四项原则:
一、导入——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实践中,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常用的是:
(1)悬念导入。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
(2)角色导入。角色导入可让学生直观感觉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
(3)名句导入。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蘊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
(4)文题导入。文题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文题进行改写、加标点或解释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
二、形式——方式多样感受全面
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
(1)建立文本知识脑图。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用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探索——思维求深见解求新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地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尾——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说到底,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口才以及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设计得精妙,能产生“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的艺术效果。如果把一节课喻为一首乐曲,那么,结尾就是曲终时留下的袅袅不尽的余音;如果把一堂课喻为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那么,结尾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称奇的压轴戏。结尾虽然在一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却是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十分重视结尾的设计,努力使结尾起到巩固知识、启迪智慧、诱发兴趣、训练思维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结尾方法有:归纳式结尾、照应式结尾、悬念式结尾、比较式结尾、激情式结尾、迁移式结尾、评议式结尾等。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要视教学实际而定。
当然,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细心地去总结,灵活地去运用。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和作用在于: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总结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新知,扩大其知识领域。
通过多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必须在“优化”上多下功夫,让学生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惟此,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刘湖,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一、导入——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实践中,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常用的是:
(1)悬念导入。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
(2)角色导入。角色导入可让学生直观感觉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
(3)名句导入。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蘊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
(4)文题导入。文题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文题进行改写、加标点或解释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
二、形式——方式多样感受全面
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
(1)建立文本知识脑图。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用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探索——思维求深见解求新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地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尾——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说到底,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口才以及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设计得精妙,能产生“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的艺术效果。如果把一节课喻为一首乐曲,那么,结尾就是曲终时留下的袅袅不尽的余音;如果把一堂课喻为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那么,结尾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称奇的压轴戏。结尾虽然在一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却是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十分重视结尾的设计,努力使结尾起到巩固知识、启迪智慧、诱发兴趣、训练思维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结尾方法有:归纳式结尾、照应式结尾、悬念式结尾、比较式结尾、激情式结尾、迁移式结尾、评议式结尾等。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要视教学实际而定。
当然,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细心地去总结,灵活地去运用。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和作用在于: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总结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新知,扩大其知识领域。
通过多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必须在“优化”上多下功夫,让学生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惟此,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刘湖,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