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喜吃豆腐
孙中山一生喜吃豆腐,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何香凝常为他和廖仲恺等人做菜,其中总少不了豆腐。“猪血豆腐汤”是孙中山家常便菜。“四物豆腐汤”更是孙中山爱吃的菜肴,它集中了四种素食精华,即用豆腐、豆芽、黄花菜、木耳四种菜肴熬煮而成的汤料。他还与“豆腐博士”李石曾成为好友。1909年,孙中山亲往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参观,李石曾以该公司豆制品款待领袖。孙中山挑起像猴皮筋一般筋道的豆腐丝,高兴地说:“石曾先生,你的豆腐比法国的‘起司’美味得多啊!”他后来在《孙文学说》一书中记叙了巴黎中国豆腐公司,更有趣的是豆腐还被写进了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他在《建国方略·饮食为证》中云:“中国素食者必备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章太炎嗜臭
国学大师章太炎不太讲究饮食,夫人常告诫他多吃些蔬菜水果,有益于健康,他听到后就把夫人的话复述一遍,过后却忘了。他吃饭时总是吃面前的一二道菜,若是自己不喜欢的菜,就一口气吃掉白饭,然后一声不吭地离开。家人念他辛苦,便特将味道好的菜放在他面前,他也不闻不问。有一次,家里人把一盘鸡肉放在他近前,他也不吭声,埋头就吃,把整整一盘肉都消灭干净后,起身就走。但他有个特殊爱好就是爱吃带有臭气的卤制品,特别爱好臭腐乳。有一位画家钱化佛,是章府的常客。一次,钱带来一包紫黑色的臭鸡蛋。章太炎见到此物,十分欢喜。他知道钱的来意,不待其开口就问:“你要写什么,只管讲。”当时钱就拿出好几张斗方白纸,每张要写“五族共和”四个字,并用“章太炎”三字落款。章太炎不出一声,一挥而就。后来,钱又不断带些奇怪的臭物来:苋菜梗、臭花生、臭冬瓜等,章太炎见了乐不可支,又说:“有纸只管拿出来写。”就这样,钱前后共计得到章的题字一百多张。钱将其裱好,挂在自家店中,以每条十元售出,狠赚了一把。
苏曼殊贪吃成“糖僧”
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他生活上落拓不羁,有个特殊爱好是极爱吃甜品,碰到酥糖、八宝饭,常常狼吞虎咽,毫无节制地大吃特吃,加之信佛,被人戏称“糖僧”。有一次,好友陈去病买来一包糖炒板栗给女儿吃,他抢上前去和小女孩一道把它吃光。到了夜间,回味板栗觉得好吃,他复买一包再吃。吃完还是觉得好吃,再买一包。陈去病等人劝阻无效,他一直吃到胃病复发。诗人柳亚子送他二十个芋头饼,几分钟后柳亚子再次回到他的房间,饼就不见了。柳亚子觉得奇怪,苏曼殊指指腹部,二十个饼悉数收入其中。这次情况更严重,他已经被二十块饼撑得躺在床上直不起腰了。最令“糖僧”嗜好的是一种外国糖果,叫“摩尔登”,据说是法国小仲马小说《茶花女》中女主角所嗜食的,苏曼殊因为仰慕茶花女,也就特别爱吃这种糖果。他每有润笔收入,总爱买三四瓶“摩尔登”饱食,有一次想吃此糖果,不料囊中无钱,竟把所镶金牙齿变卖了,拿去换糖吃。
鲁迅爱吃零食
鲁迅有吃零食的嗜好,有时甚至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1926年,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一包方糖,鲁迅打开一尝,味道确实不错,便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制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鲁迅于是用文字记下了他当时的遗憾:“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收是收了,可是这美味却让鲁迅总惦记着,以至于夜里都睡不着,实在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是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儿,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在零食问题上他还颇有“算计”:有客人来时,鲁迅一定要请吃点心,一开始男客女客一视同仁,但男客往往战斗力强,经常把鲁迅的存货消灭得干干净净。鲁迅于是改变策略,改用落花生代替点心,剥食不免麻烦,客人大都吃得不多,而对女客则依旧采用“点心政策”。
熊十力无肉不欢
国学大师熊十力爱吃,尤其爱吃肉,最爱吃鸡。朋友弟子来看他,一般要给他买鸡买肉才合他的心意。三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曾与十几个青年学生在北京西郊租房同住,当时都没有固定收入,靠写稿、出书勉强维持,大家都跟梁漱溟一起吃素,唯有熊十力无肉不欢。有个叫薄蓬山的学生管理伙食,一天,熊十力问:“给我买了多少肉?”答曰:“半斤。”熊十力闻言大骂:“王八蛋!给我买那么点儿!”过了两三天,熊十力又问:“今天给我买了多少肉?”答:“今天买了八两。”熊十力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说:“这还差不多!”殊不知当时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八两,其实一样多。
张大千是美食家
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丹青巨匠,但少有人知的是,他也是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因为他年轻时曾遭土匪劫持,被迫给人当过“厨子”,练就了一手烹饪技巧。逃离虎口后,虽然“谈匪色变”,却喜欢时不时地吃点儿自己亲手做的好东西,算得上一位业余的“高级厨师”。张大千对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还是颇为自信的,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其“红烧狮子头”、“一品豆腐”、“回锅肉”等等,都称得上他的“拿手菜”。在《大千居士下厨记》里记载了张大千独特的饮食理论。例如,一般人都认为干鲍鱼皱巴巴的不好,而平整整的为上好材料,他却与此相反。理由是,皱巴巴的,是活着的时候抓到的,因为它感到疼,所以皱成一团;而平整整的,则是早就死了的,味道反而差。所以,他吃干鲍鱼,全是先捡皱的挑。在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莫过于粉蒸牛肉,这道菜香浓味鲜,而且麻辣可口,里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其香辣。但是张大千用的干辣椒面一定要自制的,再加香菜。
黄永玉无辣不欢
当代画家黄永玉是湖南人,也沾染了故乡特有的“辣劲”,招待朋友的家宴,席上总少不了自己腌制的湖南凤凰家乡小山椒。他介绍说:“这东西可香了,吃一口想两口,下饭。”朋友问:“辣否?”黄答:“看你从什么角度说这个问题了。耐辣的人认为不辣,不善辣的人会认为它太辣,站的高度、起点不同,立场观点也就不一样了。”曾有位记者这样问黄永玉:“哪一道湖南菜可以形容您自个儿?”老头儿就一句:“如果要我说的话,我是青辣椒炒红辣椒。为什么?就是辣。”這个辣劲,在他的杂文中俯拾皆是,如:“不敢骂风,只好骂草”“漫长的演讲和放屁,都是在空气中拉屎”“别以为坏人一死历史就会翻新。想想母蝎子死了之后,破裂的背上爬出的许多小蝎子”,真是句句出新,辣得够劲。有人评论说,这些句子就像红辣椒,配的图则如绿辣椒,不光看着色彩斑斓,吃起来也是爽辣无比。
汪曾祺挖野菜有“故事”
汪曾祺十分喜食野菜,“汪氏家宴”中就有道“凉拌荠菜”。早年间他路过钓鱼台国宾馆发现墙外长了许多灰菜,极肥嫩,忍不住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包中。门卫走过来问:“你干什么呢?”直到汪曾祺把包中的灰菜抓给他看,他才走开了。事后汪曾祺自我解嘲:“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其喜爱野菜之情,可见一斑!
张爱玲巧读“太王嗜熏鱼”
张爱玲从小就对美食有种天然的敏感,还常常梦见吃云片糕,不过“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在她小时候读私塾时,私塾先生教她读“太王事獯于”这难念的句子,她死活记不住,不过她的脑子转得快,自己私下改为“太王嗜熏鱼”,这样就记得一清二楚了,也就逃过了私塾先生的责罚。
(责任编辑/姜巧玲)
孙中山一生喜吃豆腐,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何香凝常为他和廖仲恺等人做菜,其中总少不了豆腐。“猪血豆腐汤”是孙中山家常便菜。“四物豆腐汤”更是孙中山爱吃的菜肴,它集中了四种素食精华,即用豆腐、豆芽、黄花菜、木耳四种菜肴熬煮而成的汤料。他还与“豆腐博士”李石曾成为好友。1909年,孙中山亲往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参观,李石曾以该公司豆制品款待领袖。孙中山挑起像猴皮筋一般筋道的豆腐丝,高兴地说:“石曾先生,你的豆腐比法国的‘起司’美味得多啊!”他后来在《孙文学说》一书中记叙了巴黎中国豆腐公司,更有趣的是豆腐还被写进了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他在《建国方略·饮食为证》中云:“中国素食者必备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章太炎嗜臭
国学大师章太炎不太讲究饮食,夫人常告诫他多吃些蔬菜水果,有益于健康,他听到后就把夫人的话复述一遍,过后却忘了。他吃饭时总是吃面前的一二道菜,若是自己不喜欢的菜,就一口气吃掉白饭,然后一声不吭地离开。家人念他辛苦,便特将味道好的菜放在他面前,他也不闻不问。有一次,家里人把一盘鸡肉放在他近前,他也不吭声,埋头就吃,把整整一盘肉都消灭干净后,起身就走。但他有个特殊爱好就是爱吃带有臭气的卤制品,特别爱好臭腐乳。有一位画家钱化佛,是章府的常客。一次,钱带来一包紫黑色的臭鸡蛋。章太炎见到此物,十分欢喜。他知道钱的来意,不待其开口就问:“你要写什么,只管讲。”当时钱就拿出好几张斗方白纸,每张要写“五族共和”四个字,并用“章太炎”三字落款。章太炎不出一声,一挥而就。后来,钱又不断带些奇怪的臭物来:苋菜梗、臭花生、臭冬瓜等,章太炎见了乐不可支,又说:“有纸只管拿出来写。”就这样,钱前后共计得到章的题字一百多张。钱将其裱好,挂在自家店中,以每条十元售出,狠赚了一把。
苏曼殊贪吃成“糖僧”
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他生活上落拓不羁,有个特殊爱好是极爱吃甜品,碰到酥糖、八宝饭,常常狼吞虎咽,毫无节制地大吃特吃,加之信佛,被人戏称“糖僧”。有一次,好友陈去病买来一包糖炒板栗给女儿吃,他抢上前去和小女孩一道把它吃光。到了夜间,回味板栗觉得好吃,他复买一包再吃。吃完还是觉得好吃,再买一包。陈去病等人劝阻无效,他一直吃到胃病复发。诗人柳亚子送他二十个芋头饼,几分钟后柳亚子再次回到他的房间,饼就不见了。柳亚子觉得奇怪,苏曼殊指指腹部,二十个饼悉数收入其中。这次情况更严重,他已经被二十块饼撑得躺在床上直不起腰了。最令“糖僧”嗜好的是一种外国糖果,叫“摩尔登”,据说是法国小仲马小说《茶花女》中女主角所嗜食的,苏曼殊因为仰慕茶花女,也就特别爱吃这种糖果。他每有润笔收入,总爱买三四瓶“摩尔登”饱食,有一次想吃此糖果,不料囊中无钱,竟把所镶金牙齿变卖了,拿去换糖吃。
鲁迅爱吃零食
鲁迅有吃零食的嗜好,有时甚至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1926年,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一包方糖,鲁迅打开一尝,味道确实不错,便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制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鲁迅于是用文字记下了他当时的遗憾:“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收是收了,可是这美味却让鲁迅总惦记着,以至于夜里都睡不着,实在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是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儿,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在零食问题上他还颇有“算计”:有客人来时,鲁迅一定要请吃点心,一开始男客女客一视同仁,但男客往往战斗力强,经常把鲁迅的存货消灭得干干净净。鲁迅于是改变策略,改用落花生代替点心,剥食不免麻烦,客人大都吃得不多,而对女客则依旧采用“点心政策”。
熊十力无肉不欢
国学大师熊十力爱吃,尤其爱吃肉,最爱吃鸡。朋友弟子来看他,一般要给他买鸡买肉才合他的心意。三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曾与十几个青年学生在北京西郊租房同住,当时都没有固定收入,靠写稿、出书勉强维持,大家都跟梁漱溟一起吃素,唯有熊十力无肉不欢。有个叫薄蓬山的学生管理伙食,一天,熊十力问:“给我买了多少肉?”答曰:“半斤。”熊十力闻言大骂:“王八蛋!给我买那么点儿!”过了两三天,熊十力又问:“今天给我买了多少肉?”答:“今天买了八两。”熊十力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说:“这还差不多!”殊不知当时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八两,其实一样多。
张大千是美食家
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丹青巨匠,但少有人知的是,他也是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因为他年轻时曾遭土匪劫持,被迫给人当过“厨子”,练就了一手烹饪技巧。逃离虎口后,虽然“谈匪色变”,却喜欢时不时地吃点儿自己亲手做的好东西,算得上一位业余的“高级厨师”。张大千对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还是颇为自信的,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其“红烧狮子头”、“一品豆腐”、“回锅肉”等等,都称得上他的“拿手菜”。在《大千居士下厨记》里记载了张大千独特的饮食理论。例如,一般人都认为干鲍鱼皱巴巴的不好,而平整整的为上好材料,他却与此相反。理由是,皱巴巴的,是活着的时候抓到的,因为它感到疼,所以皱成一团;而平整整的,则是早就死了的,味道反而差。所以,他吃干鲍鱼,全是先捡皱的挑。在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莫过于粉蒸牛肉,这道菜香浓味鲜,而且麻辣可口,里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其香辣。但是张大千用的干辣椒面一定要自制的,再加香菜。
黄永玉无辣不欢
当代画家黄永玉是湖南人,也沾染了故乡特有的“辣劲”,招待朋友的家宴,席上总少不了自己腌制的湖南凤凰家乡小山椒。他介绍说:“这东西可香了,吃一口想两口,下饭。”朋友问:“辣否?”黄答:“看你从什么角度说这个问题了。耐辣的人认为不辣,不善辣的人会认为它太辣,站的高度、起点不同,立场观点也就不一样了。”曾有位记者这样问黄永玉:“哪一道湖南菜可以形容您自个儿?”老头儿就一句:“如果要我说的话,我是青辣椒炒红辣椒。为什么?就是辣。”這个辣劲,在他的杂文中俯拾皆是,如:“不敢骂风,只好骂草”“漫长的演讲和放屁,都是在空气中拉屎”“别以为坏人一死历史就会翻新。想想母蝎子死了之后,破裂的背上爬出的许多小蝎子”,真是句句出新,辣得够劲。有人评论说,这些句子就像红辣椒,配的图则如绿辣椒,不光看着色彩斑斓,吃起来也是爽辣无比。
汪曾祺挖野菜有“故事”
汪曾祺十分喜食野菜,“汪氏家宴”中就有道“凉拌荠菜”。早年间他路过钓鱼台国宾馆发现墙外长了许多灰菜,极肥嫩,忍不住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包中。门卫走过来问:“你干什么呢?”直到汪曾祺把包中的灰菜抓给他看,他才走开了。事后汪曾祺自我解嘲:“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其喜爱野菜之情,可见一斑!
张爱玲巧读“太王嗜熏鱼”
张爱玲从小就对美食有种天然的敏感,还常常梦见吃云片糕,不过“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在她小时候读私塾时,私塾先生教她读“太王事獯于”这难念的句子,她死活记不住,不过她的脑子转得快,自己私下改为“太王嗜熏鱼”,这样就记得一清二楚了,也就逃过了私塾先生的责罚。
(责任编辑/姜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