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时代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语文教学。就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区分,大致可分为“塞入”“加入”“嵌入”“融入”四种类型。还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地位、性质及相应的教学属性做了有意的探讨。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技术教育化教育技术化恰当的媒体选择,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不恰当的信息技术选择,犹如画蛇添足。下面就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的不同类型进行初步区分,以期能为教师审视与反思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运用提供一点参考。
一、塞入——疏于技术的教学
之所以用“塞入”这个词,是因为在这种类型中,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对于运用信息技术并无内在需要与急迫要求;而且,从语文教学效果来看,使用信息技术未必会好于不使用信息技术,甚至可能还不如不使用信息技术。譬如,教师的普通话本已非常标准,字正腔圆,音色也好,完全可以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课文,但为了使用一下信息技术,却非要播放一段课文朗读录音。或者,教师的粉笔字本已非常漂亮,且善于通过板书来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与逻辑,但为了使用一下信息技术,却非要用PPT来代替板书。
语文教师为什么会在明明知道教学活动并无内在需要的情况下硬要使用信息技术呢?其目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点缀”。当信息技术只是被塞人语文教学时,它是不可能对教学活动的改善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其作用充其量也只是将教师在教学中的某些“动作”在形式上“改换”一下而已。用放录音来代替教师的朗读,用PPT来代替教师的板书等,都只是动作形式的改换。此时的语文教学也就可称之为“疏于技术的教学”。
二、加入——问于技术的教学
“加入”与“塞入”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性质的不同。在这种类型中,语文教师之所以使用信息技术,目的已不在于仅仅通过动作形式的改换来对语文教学进行一下极为表浅的点缀,而是想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弥补”。在这里,弥补是一个关键词,它既意味着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了真实需求,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并不想否定语文教学的既有整体架构与基本过程,并不企图进行大的调整。
这样,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便发生了变化,从前一种类型中的“点缀”变成了“改善”,即对语文教学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使语文教学的效率或效果得到一定提高。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中讲到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如果教师感到仅仅靠自己的口头描绘和解释,很难使学生真切了解庐山瀑布的气势,感受李白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与情怀,那就可使用多媒体,通过实拍影像与立体音响,真实展示庐山瀑布的清亮秀美、大气磅礴、如同天壶倾洒、天马流星般的壮丽景观,从而对教师的口头描绘和语言解释的局限性起到弥补作用,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如此一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不再是局外的、多余的,而是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用的因素。
三、嵌入——基于技术的教学
此处借用“嵌入”这个概念,意在说明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琵琶行》时,教师就可以用音乐来诠释诗篇的内容的。本文是描写乐声的典范,要想让学生彻底领略本文音乐描写的特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体会天涯沦落恨的情感脉络,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感喟,必须把握音乐的内涵。为此,教师可从网上下载不同情调的古典琵琶曲,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序曲,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欢快曲,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沉思曲;银瓶乍破水回流的悲愤曲,曲曲都是琵琶女的情感倾诉,句句都是白居易一生的落寞历程。如泣如诉的旋律令琵琶女心碎肠断,江州司马泪洒青衫,也能让学生解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蕴涵,所有这一切都是美,美只能靠领悟和发现,而不能靠评析,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担当让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重任,更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能力,只有运用CAI才能彻底拓宽语文教学的路子,才能打开学生的审美空间,完成诗化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不是为了点缀,也不再是为了局部性地弥补,而是为了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效果整体性地上一个台阶。此时的教学便可称之为“基于技术的教学”。
四、融入——技术化了的教学
此处借用“融入”这一概念,意在表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之中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种可能的境界,即相互调适、相辅相成、相互贡献,以至于亲密无间、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至少应具有如下描述性特征:教师本人的语文知识仓储与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的各种语文学习资源既可单独呈现,又能随时组合呈现,相互补充;文字的、声音的、影像的学习资源既可单独展示,又能随时汇集提供,相互加强;历史场景、当下情状及未来景观既可单独凸显,又能随时因需编排,相互勾连;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既可单一进行,又能随时切换,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既要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格局,又要能根据语文教学需要随时加以必要的调整与改变。
显然,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的价值便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过程”了,而是拓展与提升至对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改造”,或者说重构。包括:语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造或重构,语文学习资源获取方式的改造或重构,语文教学人际互动样态的改造或重构,语文教学空间秩序格局的改造或重构,语文教学环境整体氛围的改造或重构……所有这些改造或重构,都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改造或重构之有机组成部分,目的都在于形成一种全新语文教学时空。对于这种状态、这样境界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可称之为“技术化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庆山.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3).
[2]李忠梅.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J].现代语文,2007,(02).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技术教育化教育技术化恰当的媒体选择,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不恰当的信息技术选择,犹如画蛇添足。下面就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的不同类型进行初步区分,以期能为教师审视与反思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运用提供一点参考。
一、塞入——疏于技术的教学
之所以用“塞入”这个词,是因为在这种类型中,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对于运用信息技术并无内在需要与急迫要求;而且,从语文教学效果来看,使用信息技术未必会好于不使用信息技术,甚至可能还不如不使用信息技术。譬如,教师的普通话本已非常标准,字正腔圆,音色也好,完全可以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课文,但为了使用一下信息技术,却非要播放一段课文朗读录音。或者,教师的粉笔字本已非常漂亮,且善于通过板书来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与逻辑,但为了使用一下信息技术,却非要用PPT来代替板书。
语文教师为什么会在明明知道教学活动并无内在需要的情况下硬要使用信息技术呢?其目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点缀”。当信息技术只是被塞人语文教学时,它是不可能对教学活动的改善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其作用充其量也只是将教师在教学中的某些“动作”在形式上“改换”一下而已。用放录音来代替教师的朗读,用PPT来代替教师的板书等,都只是动作形式的改换。此时的语文教学也就可称之为“疏于技术的教学”。
二、加入——问于技术的教学
“加入”与“塞入”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性质的不同。在这种类型中,语文教师之所以使用信息技术,目的已不在于仅仅通过动作形式的改换来对语文教学进行一下极为表浅的点缀,而是想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弥补”。在这里,弥补是一个关键词,它既意味着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了真实需求,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并不想否定语文教学的既有整体架构与基本过程,并不企图进行大的调整。
这样,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便发生了变化,从前一种类型中的“点缀”变成了“改善”,即对语文教学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使语文教学的效率或效果得到一定提高。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中讲到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如果教师感到仅仅靠自己的口头描绘和解释,很难使学生真切了解庐山瀑布的气势,感受李白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与情怀,那就可使用多媒体,通过实拍影像与立体音响,真实展示庐山瀑布的清亮秀美、大气磅礴、如同天壶倾洒、天马流星般的壮丽景观,从而对教师的口头描绘和语言解释的局限性起到弥补作用,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如此一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不再是局外的、多余的,而是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用的因素。
三、嵌入——基于技术的教学
此处借用“嵌入”这个概念,意在说明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琵琶行》时,教师就可以用音乐来诠释诗篇的内容的。本文是描写乐声的典范,要想让学生彻底领略本文音乐描写的特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体会天涯沦落恨的情感脉络,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感喟,必须把握音乐的内涵。为此,教师可从网上下载不同情调的古典琵琶曲,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序曲,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欢快曲,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沉思曲;银瓶乍破水回流的悲愤曲,曲曲都是琵琶女的情感倾诉,句句都是白居易一生的落寞历程。如泣如诉的旋律令琵琶女心碎肠断,江州司马泪洒青衫,也能让学生解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蕴涵,所有这一切都是美,美只能靠领悟和发现,而不能靠评析,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担当让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重任,更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能力,只有运用CAI才能彻底拓宽语文教学的路子,才能打开学生的审美空间,完成诗化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不是为了点缀,也不再是为了局部性地弥补,而是为了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效果整体性地上一个台阶。此时的教学便可称之为“基于技术的教学”。
四、融入——技术化了的教学
此处借用“融入”这一概念,意在表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之中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种可能的境界,即相互调适、相辅相成、相互贡献,以至于亲密无间、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至少应具有如下描述性特征:教师本人的语文知识仓储与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的各种语文学习资源既可单独呈现,又能随时组合呈现,相互补充;文字的、声音的、影像的学习资源既可单独展示,又能随时汇集提供,相互加强;历史场景、当下情状及未来景观既可单独凸显,又能随时因需编排,相互勾连;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既可单一进行,又能随时切换,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既要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格局,又要能根据语文教学需要随时加以必要的调整与改变。
显然,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的价值便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过程”了,而是拓展与提升至对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改造”,或者说重构。包括:语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造或重构,语文学习资源获取方式的改造或重构,语文教学人际互动样态的改造或重构,语文教学空间秩序格局的改造或重构,语文教学环境整体氛围的改造或重构……所有这些改造或重构,都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改造或重构之有机组成部分,目的都在于形成一种全新语文教学时空。对于这种状态、这样境界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可称之为“技术化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庆山.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3).
[2]李忠梅.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J].现代语文,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