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土作文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支点,结合社会实践,科学地指导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师品格,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思维能力,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等。
【关键词】乡土作文乡土作文教学教学途径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對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的目标,这无疑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找到了途径。而乡土作文教学,正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辟的一种新的作文教学途径,它越来越多地走向了各地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教学课题。
一、乡土作文教学概念阐释
所谓乡土作文,即指依托乡土资源进行的作文活动,它以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现实人事等为题材,展现乡土生活的真善美。其作文内核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即本土化倾向。乡土作文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支点,结合社会实践,科学地指导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现状,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奠定他们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基础。
乡土作文教学,实质上就是倡导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也是作文教学的源泉。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教学,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它的理论依据较多,古今中外教育家有过不少相关教育理论阐述。如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再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它是这样对“生活教育”定义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句话恰切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又从属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就写作而言,叶圣陶曾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透彻的阐述:“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他还一直认为作文的“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而思想与情感是来自生活,是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认识与经验,所以一切写作的材料“是生活里原有的”,“不是生活以外勉强找来的”。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有充实的生活,才能写好作文。自然,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并指导他们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提高效率。
总之,乡土作文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融合了浓郁地域色彩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作文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成长的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棵绿化树。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主要特征
乡土作文教学不能等同于所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原生态作文教学”、“绿色作文教学”,就教学形式和内容而言,它有自己的独特性。
1.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文本的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道理,一方水土也养育出一方的文化。小而言之,这“文”也可指文章。乡土作文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托的“乡土”。这“乡土”是一定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一定地域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地说,是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延续。吸纳着“乡土”养料写出来的作文,就不能不打上“地域色彩”的烙印,这烙印就是本土生活。而这,正是乡土作文最具特色、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
乡土作文教学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文本的地域性;其二,学生作文文本的地域性。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首先要去发现、认识和研究“乡土”元素对学生作文的潜在影响,并对这些元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编写出凸显本土特色的校本教材(即教学文本)。有了校本教材,作文指导就会系统完整,并有章可循。笔者近年在佛山南海任教,编写出来的乡土作文校本教材,就涉及了佛山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层面,如《带你游览佛山名胜》《带你走进佛山历史》《带你触摸佛山文化》《带你认识佛山品牌》等,这些刻有佛山地域印记的校本教材,深为学生推崇。而学生的作文文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校本教材和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经过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写成的,其内核饱蘸着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这类作文题材异常丰富,本土自然风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情风俗、人物佳话、俚语谚语、新闻人事等等,无不涉及;体裁多种多样,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类体裁应有尽有,甚或出现了民间艺术的说唱文本,如地方戏曲文本、民歌对唱文本等,这在通常的作文教学中是十分罕见的。笔者近年从所任教的高中学生作文中,精选了百篇佳作,辑成《佛山乡土作文荟萃》一书,作校本教材之用。书中作品,各类题材各种体裁一应俱全,是地道的佛山乡土风味。其中有不少佳作,如《寻梦千灯湖》《说童谣,唱童谣》《水乡风情》等,已在报刊上发表或竞赛中获奖。
2.一枝一叶系真情——情感的真实性
作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进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训练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情操的教育过程。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法国文学家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乡土作文教学注重表现乡土生活的真善美,主旋律是抒发爱乡爱国之情。整个教学过程在于引领教学主体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其情感体验贯穿始终。而这种情感体验是置身于散发着芬芳泥土味的生活中,这生活是自己耳闻目睹的,是亲手触摸的,是亲身感受的,它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淳厚,再深入其中,更觉得它风味万千、魅力无限,甚或与自己有点两情相依了。这种情感自然而然,顺性而发,毫不矫揉造作,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很少有过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心灵无疑会受到强烈的震撼。确实,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禽一畜等等,美不胜收;甚或一人一事,也无不打动人心。所谓一枝一叶系真情,一切景语皆为情语,情动于中时,一枝一叶何尝不是倾诉的对象呢?此时此刻,以往生硬的笔一拿起来,竟然润滑了、灵动了、挥洒自如了。于是,一篇又一篇生动感人的佳作如鲜花缀满枝头。而兴之所致,他们就会一往情深地去完成新的任务,追寻更高的目标。而每达到一个高度,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更强烈、更刻骨铭心,其人文素养、心灵操守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笔者所辑录的高中学生的乡土作文,抒发的情感异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对佛山美丽自然风光的歌咏,如《西樵山之恋》《情满仙湖》等;(2)对佛山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反思,如《飞鸿的天空》《站在康有为故居前》等;(3)对佛山文化的褒扬与评判,如《武术与舞狮》《爱吃西樵大饼》等;(4)对佛山民情风俗的陶醉或排斥,如《走在通济桥上》《还有年味吗?》等;(5)对佛山现实人事的赞美与忧虑,如《走进大沥铝材城》《村头的大烟囱》等;(六)对佛山美好未来的畅想,如《我看南海金融高新区》《20年后我当佛山市长》等。
3.我的地方我做主——过程的自主性
时下流行一句口头语,即“我的地方我做主”,这句话用来描述乡土作文教学的自主性特征,是再贴切不过的。
乡土作文教学的自主性,是指教程与写程的自主性。它首先体现在“我的地方”。对于教师来说,经过实践与研究,他终于找到了“我的地方”——乡土作文!这个“地方”不再像以往作文教学那样,模糊而空洞,他要不厌其烦地讲述主题要求、文体结构等写作方法,种种八股式规定又似枷锁一般约束和限制着学生的写作,结果是耗费大而收效微。而现在,他终于挣脱了这些框框和禁锢,探寻到一块勃发着无限生机的绿草地——吸纳乡土资源,优化作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我每天生活和学习在“我的地方”,亲切得可以“泡”在其中,让这个生活“泡吧”成为写作的对象,岂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从此,作文就不用再搜索枯肠、胡编乱造了吧?!
其次,自主性体现在“我做主”。对于教师来说,乡土作文教学的过程由以往的封闭式变为开放式,教学的时空将会有较大的延展。教师可以在课堂进行作文指导和讲评,也可以在山野、田间、地头、街巷、车间等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察和采访。教学方法也不再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如作文指导的不拘一格,作文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作文评价的多种途径等等。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如网络、视频、图片等,进行更直观、更快捷的自主性作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我做主”意味着写作空间的放大,意味着游刃有余,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过程,大体是一个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过程,当然,前提是与教师的目标相一致。
需要强调的是,自主性不是随意性,更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建立在科学有效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
乡土作文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师品格,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思维能力,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等。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关键词】乡土作文乡土作文教学教学途径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對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的目标,这无疑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找到了途径。而乡土作文教学,正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辟的一种新的作文教学途径,它越来越多地走向了各地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教学课题。
一、乡土作文教学概念阐释
所谓乡土作文,即指依托乡土资源进行的作文活动,它以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现实人事等为题材,展现乡土生活的真善美。其作文内核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即本土化倾向。乡土作文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支点,结合社会实践,科学地指导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现状,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奠定他们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基础。
乡土作文教学,实质上就是倡导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也是作文教学的源泉。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教学,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它的理论依据较多,古今中外教育家有过不少相关教育理论阐述。如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再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它是这样对“生活教育”定义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句话恰切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又从属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就写作而言,叶圣陶曾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透彻的阐述:“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他还一直认为作文的“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而思想与情感是来自生活,是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认识与经验,所以一切写作的材料“是生活里原有的”,“不是生活以外勉强找来的”。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有充实的生活,才能写好作文。自然,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并指导他们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提高效率。
总之,乡土作文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融合了浓郁地域色彩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作文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成长的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棵绿化树。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主要特征
乡土作文教学不能等同于所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原生态作文教学”、“绿色作文教学”,就教学形式和内容而言,它有自己的独特性。
1.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文本的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道理,一方水土也养育出一方的文化。小而言之,这“文”也可指文章。乡土作文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托的“乡土”。这“乡土”是一定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一定地域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地说,是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延续。吸纳着“乡土”养料写出来的作文,就不能不打上“地域色彩”的烙印,这烙印就是本土生活。而这,正是乡土作文最具特色、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
乡土作文教学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文本的地域性;其二,学生作文文本的地域性。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首先要去发现、认识和研究“乡土”元素对学生作文的潜在影响,并对这些元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编写出凸显本土特色的校本教材(即教学文本)。有了校本教材,作文指导就会系统完整,并有章可循。笔者近年在佛山南海任教,编写出来的乡土作文校本教材,就涉及了佛山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层面,如《带你游览佛山名胜》《带你走进佛山历史》《带你触摸佛山文化》《带你认识佛山品牌》等,这些刻有佛山地域印记的校本教材,深为学生推崇。而学生的作文文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校本教材和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经过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写成的,其内核饱蘸着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这类作文题材异常丰富,本土自然风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情风俗、人物佳话、俚语谚语、新闻人事等等,无不涉及;体裁多种多样,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类体裁应有尽有,甚或出现了民间艺术的说唱文本,如地方戏曲文本、民歌对唱文本等,这在通常的作文教学中是十分罕见的。笔者近年从所任教的高中学生作文中,精选了百篇佳作,辑成《佛山乡土作文荟萃》一书,作校本教材之用。书中作品,各类题材各种体裁一应俱全,是地道的佛山乡土风味。其中有不少佳作,如《寻梦千灯湖》《说童谣,唱童谣》《水乡风情》等,已在报刊上发表或竞赛中获奖。
2.一枝一叶系真情——情感的真实性
作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进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训练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情操的教育过程。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法国文学家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乡土作文教学注重表现乡土生活的真善美,主旋律是抒发爱乡爱国之情。整个教学过程在于引领教学主体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其情感体验贯穿始终。而这种情感体验是置身于散发着芬芳泥土味的生活中,这生活是自己耳闻目睹的,是亲手触摸的,是亲身感受的,它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淳厚,再深入其中,更觉得它风味万千、魅力无限,甚或与自己有点两情相依了。这种情感自然而然,顺性而发,毫不矫揉造作,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很少有过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心灵无疑会受到强烈的震撼。确实,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禽一畜等等,美不胜收;甚或一人一事,也无不打动人心。所谓一枝一叶系真情,一切景语皆为情语,情动于中时,一枝一叶何尝不是倾诉的对象呢?此时此刻,以往生硬的笔一拿起来,竟然润滑了、灵动了、挥洒自如了。于是,一篇又一篇生动感人的佳作如鲜花缀满枝头。而兴之所致,他们就会一往情深地去完成新的任务,追寻更高的目标。而每达到一个高度,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更强烈、更刻骨铭心,其人文素养、心灵操守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笔者所辑录的高中学生的乡土作文,抒发的情感异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对佛山美丽自然风光的歌咏,如《西樵山之恋》《情满仙湖》等;(2)对佛山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反思,如《飞鸿的天空》《站在康有为故居前》等;(3)对佛山文化的褒扬与评判,如《武术与舞狮》《爱吃西樵大饼》等;(4)对佛山民情风俗的陶醉或排斥,如《走在通济桥上》《还有年味吗?》等;(5)对佛山现实人事的赞美与忧虑,如《走进大沥铝材城》《村头的大烟囱》等;(六)对佛山美好未来的畅想,如《我看南海金融高新区》《20年后我当佛山市长》等。
3.我的地方我做主——过程的自主性
时下流行一句口头语,即“我的地方我做主”,这句话用来描述乡土作文教学的自主性特征,是再贴切不过的。
乡土作文教学的自主性,是指教程与写程的自主性。它首先体现在“我的地方”。对于教师来说,经过实践与研究,他终于找到了“我的地方”——乡土作文!这个“地方”不再像以往作文教学那样,模糊而空洞,他要不厌其烦地讲述主题要求、文体结构等写作方法,种种八股式规定又似枷锁一般约束和限制着学生的写作,结果是耗费大而收效微。而现在,他终于挣脱了这些框框和禁锢,探寻到一块勃发着无限生机的绿草地——吸纳乡土资源,优化作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我每天生活和学习在“我的地方”,亲切得可以“泡”在其中,让这个生活“泡吧”成为写作的对象,岂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从此,作文就不用再搜索枯肠、胡编乱造了吧?!
其次,自主性体现在“我做主”。对于教师来说,乡土作文教学的过程由以往的封闭式变为开放式,教学的时空将会有较大的延展。教师可以在课堂进行作文指导和讲评,也可以在山野、田间、地头、街巷、车间等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察和采访。教学方法也不再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如作文指导的不拘一格,作文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作文评价的多种途径等等。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如网络、视频、图片等,进行更直观、更快捷的自主性作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我做主”意味着写作空间的放大,意味着游刃有余,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过程,大体是一个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过程,当然,前提是与教师的目标相一致。
需要强调的是,自主性不是随意性,更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建立在科学有效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
乡土作文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师品格,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思维能力,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等。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