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语感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阅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过程,需要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慈和地说理,第三句庄重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那激昂委婉的语调,使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进行比较诵读,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增加、删除、调换、替代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揣摩、品味课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揣摩就是多了解作者的思路、意旨,把包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形成语感。例如《燕子》中有这样的描写:“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删除句子中的“偶尔”“一圈一圈”,再让学生读。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用上“偶尔”一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小燕子飞行时的轻快、敏捷。“一圈一圈”能形象地描写出燕子沾着水面后波纹荡漾的情景,反衬初春湖面的平静。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诱发学生语感的目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展示出来的前川瀑布飞泻而下的美丽、壮观景象。通过启发想象,诗句的意境变成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学生读起来身临其境,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角色扮演,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课文生动有趣,人物活灵活现,为学生所喜爱。小学生想象能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人物境界,与之同喜忧、共哀乐,语感就自然而生。
教师可依据学生天真活泼这一特点,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当角色,引导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与和谐。如教《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时,先让学生了解雨来和鬼子军官这两个人物。根据课文所写的情境,学生各自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态,然后讨论,模仿当时人物的神态、语气朗读。学生时而温和,时而发怒,时而变得凶恶可怕,极富感情色彩。他们与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得真切深刻,读起来情趣盎然。分角色朗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好课文,还培养了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发展了语感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斷的训练。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慈和地说理,第三句庄重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那激昂委婉的语调,使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进行比较诵读,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增加、删除、调换、替代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揣摩、品味课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揣摩就是多了解作者的思路、意旨,把包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形成语感。例如《燕子》中有这样的描写:“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删除句子中的“偶尔”“一圈一圈”,再让学生读。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用上“偶尔”一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小燕子飞行时的轻快、敏捷。“一圈一圈”能形象地描写出燕子沾着水面后波纹荡漾的情景,反衬初春湖面的平静。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诱发学生语感的目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展示出来的前川瀑布飞泻而下的美丽、壮观景象。通过启发想象,诗句的意境变成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学生读起来身临其境,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角色扮演,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课文生动有趣,人物活灵活现,为学生所喜爱。小学生想象能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人物境界,与之同喜忧、共哀乐,语感就自然而生。
教师可依据学生天真活泼这一特点,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当角色,引导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与和谐。如教《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时,先让学生了解雨来和鬼子军官这两个人物。根据课文所写的情境,学生各自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态,然后讨论,模仿当时人物的神态、语气朗读。学生时而温和,时而发怒,时而变得凶恶可怕,极富感情色彩。他们与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得真切深刻,读起来情趣盎然。分角色朗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好课文,还培养了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发展了语感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斷的训练。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