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系著名心理学家、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孩子是无邪的,人身上的恶,是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在万恶的以利益为主的社会中沾染的。这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说法,但它是错的,太多例子可证明这一点,譬如刚曝出的重庆十余岁小女孩虐待一岁多的婴儿原原一事。
她在一楼进电梯时,与原原和原原奶奶李女士相遇,李女士先出电梯,她抱起原原拦下了他;电梯关闭后,她立即开始残酷地虐待原原;她将原原拉回到她25楼的家,涉嫌将原原扔下楼;她出门,正好碰到25楼找孙子的李女士,对她撒谎;她离开李女士,下楼将原原从原坠落地搬到远处,以掩饰罪行。整个过程,也就五分钟。当只有她和原原在时,这个十余岁的少女是极度疯狂的,但一有别人在场,她的智力又是高速有效运转的。一个刚过十岁的少女,怎么可以如此阴险而从容?
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她可能是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可以说是我们常听到的反社会人格的前身。按照经典说法,一个人到了18岁才能形成人格,所以在人格形成前不称其为人格障碍。有反社会人格的成年人,或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常行恶,行恶特别是伤害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即行恶时没有利益上的目的,甚至都没有情感目的,就是随机抓住与他们擦肩而过的生灵,特别是柔弱而美好的,譬如孩子、宠物或女人,进行没有底线的攻击。
他们身上的恶,从何而来?现代心理学通过系统而多年的婴儿观察发现,婴儿都不能说是天使,而是天使与魔鬼的合体,并且年龄越小,身上的那份恶越可怕。那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们,他们的仇恨很容易达到想毁了整个世界的地步。只不过,他们没有真实的攻击力,所以这份恶造成不了什么后果。
可以说,这份恶是天生的。
那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成为恶人?因为,这份恶可以被化解。化解的办法就是爱。首先是妈妈,然后是其他重要的抚养者,若能和婴儿构建稳定且有质量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中充满情感的流动,常四目交对像深爱的恋人一样传情,常有亲密的拥抱,从不缺乏言语上的赞美……那么,婴儿天使的一面就会成为主导,并初步具备爱的能力。
世界是成双成对的。如天使般的婴儿,与父母充分的爱一起出现;如恶魔般的婴儿,与爱的严重匮乏和虐待一起出现。重庆十余岁少女的恶行,也是与其父母的匮乏爱和虐待一起出现的。事件曝光后,她的父亲李先生对媒体如是说:
女儿很喜欢小孩和小动物,但表达方式有问题;女儿说男孩跟她做鬼脸、不友好,所以踢打男孩;伤害男婴是女儿表达感情的方式,她希望男婴对她笑,对她友好;他和妻子平常会打骂女儿,多少对女儿的性格有影响。
这些话,大家一听,就会知道大有问题,因情感冷漠,无歉意,无痛苦,无内疚。
品行障碍与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缺陷,是缺乏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同情心。这位父亲,明显缺乏同情心,假若他妻子也如此,那他们养出这样的女儿也不足为奇。
许多研究将反社会人格的原因归为天生坏种,譬如说是大脑创伤,甚至是基因问题。也即,他们有了不可逆转的生理原因。精神分析则倾向认为,反社会人格的创伤发生在婴儿期,甚至是婴儿早期,也因而,它的疗愈变得极其困难。
这两种说法,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我们对反社会人格做不了什么。那么,社会矫正系统能发挥作用吗?难!
那么,如果不矫正呢?可以料想,他们的反社会行为必然会延续。
所以,犯有严重罪行的有品行障碍的少年,不能让他们简单回归家庭,因他们的家庭,没可能会矫正他们。因而,司法体系应改变对这部分少年的简单处理办法,他们最好是限制其人身自由,直到其反社会倾向得到抑制。
他们改变起来为何很困难?李先生的话是答案。他的那些言语可看出,他的女儿(很可能他也一样)眼里,别人再小的问题也是大问题,譬如男婴做鬼脸被她视为不友好而大打出手;自己再大的问题也是小问题甚至没问题,譬如李先生说他们的打骂行为对女儿“多少”有影响。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其人格极其脆弱,接受不了自省。自省,被他们视为对脆弱自我的致命攻击,会引起自我崩溃。因为这个特点,他们人格结构的自我完善,是不可能自动发生了。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必须明白这一点,从而放下相关的幼稚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