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初一学生写作与生活严重游离之现状,本人的应对策略是“欲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多悟新生活,丰富自己的习作百宝箱;善读未写书,开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宝藏;细揣名家心,打开心灵的那扇文学之窗。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让生活更加兴味盎然,从而不断拓展人生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体悟;新生活;品味;地域文化;揣摩;文学之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的初一学生未能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和一颗对生活敏锐善感的慧心,自然不能游刃有余地捕捉源自生活的灵感,总是搜肠刮肚,总是内容干瘪,总是行文干涩,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变味成使身心疲惫不堪的苦役。其作文一贯处于贫血状态——缺少人间烟火、缺少真情实感、缺少真知灼见。殊不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练达即文章”,写作本应该是“说尽心中无限事”,尽抒心中无限情。
一、多悟新生活,丰富自己的习作百宝箱
拒绝面壁虚构,贴近新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尽情地拥抱生活,尽情放开所有的感官来全身心地观察和体悟生活,注重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接近苏轼的状态:“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初一学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多姿多彩的校园新生活很像一首动听悦耳的歌谣,歌中蕴含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和胡思乱想,不如让学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1],不如引导学生全面放开眼、耳、鼻、舌、手、脚等感官去立体地观察、体会;不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定位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多层次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不如分阶段明确观察目标和体悟目标,因为这种定向观察和体悟越是有的放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观察和体悟也就会相对细致而深入,其效果也就会相对理想。例如,在刚入学的军训期间,强调仔细观察教官,悉心体悟军训生活;新学期开始后,强调细心观察一名新同学或新老师,写出他的鲜明个性。
一名初一新生在《关于军训的狂言》中这样写道:“一块块整齐的方阵,一大片的迷彩服,飞机轰鸣着起飞,教官扯着沙哑的嗓子大喊……这些画面和声音还在我的脑海中,可是回想起来,却是一幅蒙上水雾的画,一个迷蒙的梦。
那么忘掉了什么呢?站军姿的时候,大脑似乎一片空白,什么也不再想,似乎没有什么真切的感觉。可是站完了会莫名其妙地说“站得好累啊,疼死了”,为什么会像一场梦呢?因为时间消失了概念,明明训了一上午,回想起来的感觉却不过瞬息之间。
下大暴雨的那天,被淋透了,爽呆了!雨打在身上那么狠,那么真实。现在想来,淋的是我吗?下的是雨吗?好像只留下了一个在雨中奔跑的画面罢了。再看看当初自己对这个场景的描写,我突然很害怕,因为我并不记得那是我经历过的事情。”
这段看似被忘却的轻描淡写的人生经历,实则在内心掀起了狂风巨浪,实则历历在目,实则刻骨铭心。该生也曾向我坦言,在这次机场实训活动中,她认真地整理了洋洋洒洒整整十二页的“军训实录”。
另外,为了让学生避免杂乱无章的问题,做到言之有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按清晰的顺序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对景物的定向观察可以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名作所运用的观察方法,可以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静物到动物或由动物到静物;由整体到局部;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等。对人物的悉心观察,《一面》等就是很好的范例,由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先粗略后细致,有时也要从上而下地观察等。总之,都应该牢牢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
二、善读未写书,开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宝藏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常常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而苏教版初一教材的“文化生活”板块选有鲁迅的经典名篇《社戏》,《社戏》以祈求全社太平、富足的“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该文章就是一篇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作品,文章中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角度描绘的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就具有鲜明的绍兴特色;“航船”“乌篷船”“罗汉豆”“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也具有鲜明的绍兴特色。
沈从文的《端午日》、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等文学作品,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氛主要来自描写对象的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环境、人物、方言、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戏曲文化、歌舞文化、绘画文化、宗教信仰等和作家的乡土烙印——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观、地域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其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等。《端午日》节选自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乡土文学《边城》,先生在此书中不仅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边城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犹如一方世外桃源。其实越是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品,越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越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读室,万物皆书卷。”[2]
作为姑苏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座让世界读了2500年的未写之书。吴中诸山,可观者甚蕃;且不说天平山的红枫名满八荒九垓,足可与香山红叶媲美,单是西山的缥缈峰,已因金庸小说而蜚声江湖。也推荐学生赏析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的颁奖词,精炼的颁奖词这样说道:“谁也没办法去赞叹它,两千多年的文化之河浸润的锦绣之城,它是世界水城的典范,它是世界园林的代表,它所拥有的苏绣、评弹、昆曲,具有传世之美。早在远古的农耕时代,它已经是三吴都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更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人间天堂,江苏苏州市。”如此一来,学生对这座有千年文化底蕴而外表秀美如锦绣的城市的赞美之情油然而起,以浓厚的兴趣品味苏绣、评弹、昆曲等,全力开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宝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习作百宝箱。 一名有着浓浓乡土情结的学生在《可爱的家乡》中这样写
道:“相城虽‘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其境内的阳澄湖却早已芳名远播。那真是多鱼多虾、多菱多蟹的湖泊呀!每至秋高气爽时节,烟波浩渺、帆影点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云集于烟霞万顷的阳澄湖畔。此时的湖畔农家,千段藕、万只菱捞起一箩又一箩,主人端出一盘盘湖鲜来款待四方客人,情意殷殷。客人或把酒话桑麻,或持菱赏湖,早已心醉神迷。”
三、细揣名家心,打开心灵的那扇文学之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眼”中的世界,实际上是她丰盈的内心世界。唯有内心世界丰盈了,通晓人心了,方能打开心灵的那扇文学之窗。如果我们打开初一学生的心灵之窗,我们不难发现,每位学生都有一颗赤诚、善良、淳朴的心。那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呢?通过反复揣摩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由己度人,固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我个人多引导学生重视揣摩、品评名家的内心世界,试着从名家的角度揣摩其精彩的内心世界。名家往往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有一名喜欢作家史铁生的学生,先后读过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命若琴弦》等作品。我引导他尝试揣摩史铁生的内心世界,他后来在升格作文《地坛如故,伊人不再》中写道:“史铁生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她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对自己所孕育的生命付出了二十一年的精心哺育,换来的似乎是儿子的残缺不全和失魂落魄,然而她并没有表现出心灰意冷,依然保持着对儿子的一如既往的殷殷期盼和自己永不泯灭的信念。她尽管承受着长达数年的夜以继日的痛苦和惊恐——一种丝毫不能现于形色而又生不如死的悲酸和惶恐,但仍然无私地给予儿子无微不至而又默默隐藏的爱,史铁生冰冷绝望的心终于一点一点地升温、一天一天地复苏。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心志坚毅的史铁生在母亲这辆轮椅车的支撑下和地坛这个精神家园的抚慰下,勇敢地从挫败中站了起来,而且在写作天地里自由驰骋。然而等到他浴火重生后再次来到地坛的时候,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地坛如故,伊人不再,史铁生将带着母亲那毫不张扬却始终弥漫在他周围的爱在幸福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小作者这篇短文既是对史铁生母亲内心的揣摩,也是对作家内心世界的揣摩。小作者明白,地坛是失魂落魄之时的史铁生的心灵脐带;当作家在地坛闯出一条幸福大道后,作家此时才意识到幸福大道的守护神,是他那注定了活得最苦的母亲,但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只能痛彻心扉,只能发出迟来的忏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无不重视观察,重视培养特别敏锐的观察力,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曾告诫初学写作的莫泊桑:“观察,然后再观察,再观察。”初一学生除了要反复体悟自己的新生活,还应该善于反复品读地域文化之精华和作家丰盈而不枯竭的内心世界。最后,水到渠成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3],有创意地写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邹贤敏.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周伟民,萧华荣.《文赋》《诗品》注译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体悟;新生活;品味;地域文化;揣摩;文学之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的初一学生未能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和一颗对生活敏锐善感的慧心,自然不能游刃有余地捕捉源自生活的灵感,总是搜肠刮肚,总是内容干瘪,总是行文干涩,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变味成使身心疲惫不堪的苦役。其作文一贯处于贫血状态——缺少人间烟火、缺少真情实感、缺少真知灼见。殊不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练达即文章”,写作本应该是“说尽心中无限事”,尽抒心中无限情。
一、多悟新生活,丰富自己的习作百宝箱
拒绝面壁虚构,贴近新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尽情地拥抱生活,尽情放开所有的感官来全身心地观察和体悟生活,注重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接近苏轼的状态:“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初一学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多姿多彩的校园新生活很像一首动听悦耳的歌谣,歌中蕴含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和胡思乱想,不如让学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1],不如引导学生全面放开眼、耳、鼻、舌、手、脚等感官去立体地观察、体会;不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定位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多层次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不如分阶段明确观察目标和体悟目标,因为这种定向观察和体悟越是有的放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观察和体悟也就会相对细致而深入,其效果也就会相对理想。例如,在刚入学的军训期间,强调仔细观察教官,悉心体悟军训生活;新学期开始后,强调细心观察一名新同学或新老师,写出他的鲜明个性。
一名初一新生在《关于军训的狂言》中这样写道:“一块块整齐的方阵,一大片的迷彩服,飞机轰鸣着起飞,教官扯着沙哑的嗓子大喊……这些画面和声音还在我的脑海中,可是回想起来,却是一幅蒙上水雾的画,一个迷蒙的梦。
那么忘掉了什么呢?站军姿的时候,大脑似乎一片空白,什么也不再想,似乎没有什么真切的感觉。可是站完了会莫名其妙地说“站得好累啊,疼死了”,为什么会像一场梦呢?因为时间消失了概念,明明训了一上午,回想起来的感觉却不过瞬息之间。
下大暴雨的那天,被淋透了,爽呆了!雨打在身上那么狠,那么真实。现在想来,淋的是我吗?下的是雨吗?好像只留下了一个在雨中奔跑的画面罢了。再看看当初自己对这个场景的描写,我突然很害怕,因为我并不记得那是我经历过的事情。”
这段看似被忘却的轻描淡写的人生经历,实则在内心掀起了狂风巨浪,实则历历在目,实则刻骨铭心。该生也曾向我坦言,在这次机场实训活动中,她认真地整理了洋洋洒洒整整十二页的“军训实录”。
另外,为了让学生避免杂乱无章的问题,做到言之有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按清晰的顺序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对景物的定向观察可以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名作所运用的观察方法,可以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静物到动物或由动物到静物;由整体到局部;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等。对人物的悉心观察,《一面》等就是很好的范例,由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先粗略后细致,有时也要从上而下地观察等。总之,都应该牢牢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
二、善读未写书,开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宝藏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常常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而苏教版初一教材的“文化生活”板块选有鲁迅的经典名篇《社戏》,《社戏》以祈求全社太平、富足的“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该文章就是一篇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作品,文章中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角度描绘的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就具有鲜明的绍兴特色;“航船”“乌篷船”“罗汉豆”“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也具有鲜明的绍兴特色。
沈从文的《端午日》、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等文学作品,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氛主要来自描写对象的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环境、人物、方言、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戏曲文化、歌舞文化、绘画文化、宗教信仰等和作家的乡土烙印——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观、地域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其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等。《端午日》节选自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乡土文学《边城》,先生在此书中不仅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边城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犹如一方世外桃源。其实越是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品,越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越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读室,万物皆书卷。”[2]
作为姑苏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座让世界读了2500年的未写之书。吴中诸山,可观者甚蕃;且不说天平山的红枫名满八荒九垓,足可与香山红叶媲美,单是西山的缥缈峰,已因金庸小说而蜚声江湖。也推荐学生赏析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的颁奖词,精炼的颁奖词这样说道:“谁也没办法去赞叹它,两千多年的文化之河浸润的锦绣之城,它是世界水城的典范,它是世界园林的代表,它所拥有的苏绣、评弹、昆曲,具有传世之美。早在远古的农耕时代,它已经是三吴都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更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人间天堂,江苏苏州市。”如此一来,学生对这座有千年文化底蕴而外表秀美如锦绣的城市的赞美之情油然而起,以浓厚的兴趣品味苏绣、评弹、昆曲等,全力开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宝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习作百宝箱。 一名有着浓浓乡土情结的学生在《可爱的家乡》中这样写
道:“相城虽‘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其境内的阳澄湖却早已芳名远播。那真是多鱼多虾、多菱多蟹的湖泊呀!每至秋高气爽时节,烟波浩渺、帆影点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云集于烟霞万顷的阳澄湖畔。此时的湖畔农家,千段藕、万只菱捞起一箩又一箩,主人端出一盘盘湖鲜来款待四方客人,情意殷殷。客人或把酒话桑麻,或持菱赏湖,早已心醉神迷。”
三、细揣名家心,打开心灵的那扇文学之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眼”中的世界,实际上是她丰盈的内心世界。唯有内心世界丰盈了,通晓人心了,方能打开心灵的那扇文学之窗。如果我们打开初一学生的心灵之窗,我们不难发现,每位学生都有一颗赤诚、善良、淳朴的心。那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呢?通过反复揣摩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由己度人,固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我个人多引导学生重视揣摩、品评名家的内心世界,试着从名家的角度揣摩其精彩的内心世界。名家往往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有一名喜欢作家史铁生的学生,先后读过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命若琴弦》等作品。我引导他尝试揣摩史铁生的内心世界,他后来在升格作文《地坛如故,伊人不再》中写道:“史铁生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她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对自己所孕育的生命付出了二十一年的精心哺育,换来的似乎是儿子的残缺不全和失魂落魄,然而她并没有表现出心灰意冷,依然保持着对儿子的一如既往的殷殷期盼和自己永不泯灭的信念。她尽管承受着长达数年的夜以继日的痛苦和惊恐——一种丝毫不能现于形色而又生不如死的悲酸和惶恐,但仍然无私地给予儿子无微不至而又默默隐藏的爱,史铁生冰冷绝望的心终于一点一点地升温、一天一天地复苏。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心志坚毅的史铁生在母亲这辆轮椅车的支撑下和地坛这个精神家园的抚慰下,勇敢地从挫败中站了起来,而且在写作天地里自由驰骋。然而等到他浴火重生后再次来到地坛的时候,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地坛如故,伊人不再,史铁生将带着母亲那毫不张扬却始终弥漫在他周围的爱在幸福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小作者这篇短文既是对史铁生母亲内心的揣摩,也是对作家内心世界的揣摩。小作者明白,地坛是失魂落魄之时的史铁生的心灵脐带;当作家在地坛闯出一条幸福大道后,作家此时才意识到幸福大道的守护神,是他那注定了活得最苦的母亲,但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只能痛彻心扉,只能发出迟来的忏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无不重视观察,重视培养特别敏锐的观察力,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曾告诫初学写作的莫泊桑:“观察,然后再观察,再观察。”初一学生除了要反复体悟自己的新生活,还应该善于反复品读地域文化之精华和作家丰盈而不枯竭的内心世界。最后,水到渠成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3],有创意地写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邹贤敏.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周伟民,萧华荣.《文赋》《诗品》注译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