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日常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营造和谐的提问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我们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如,在学习“球面距离”时,我创设问题情境:挂出一幅世界地图,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事例:1993年4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途中突遇强气流,飞机被迫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学生马上提出疑问:上海和洛杉矶都在北纬30°稍北的位置,似乎沿北纬30°的圆弧飞行距离最近,为什么飞机要从上海向北飞到阿拉斯加,再由阿拉斯加飞到洛杉矶呢?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85 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提问形式多样化
课堂提问可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进行思考.(2)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3)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我们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设的目的.(4)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灵活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提问.
三、注重评价和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在提问之后要及时作出适当的评价.我们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我们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如果回答错了,要明确指出其回答是错误的,但我们要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谁想好了,请举手!
生1:设直线AB的方程为y-1=k(x-3),代入圆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中点的横坐标
……
师(未等生1讲完):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做太麻烦了!能不能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谁来?
生2:可以先求得圆心的坐标为C(2,0),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AB⊥PC,直线PC的斜率为1,则直线AB的斜率为-1,可以求得直线AB的方程为y-1=-(x-3),即x+y-4=0.
教师对生1的回答不是评价性的反应,而是粗鲁地打断他的发言,强行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其实,在解析几何的解题中,解析法与几何法各有所长,要让学生在两种方法的对比中领悟其特点,比较其优劣,真正领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用.重要的是,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要排斥学生的哪怕是错误的想法.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会变成没有主见、毫无个性、只会依赖教师的“应声虫”.这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也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营造和谐的提问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我们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如,在学习“球面距离”时,我创设问题情境:挂出一幅世界地图,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事例:1993年4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途中突遇强气流,飞机被迫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学生马上提出疑问:上海和洛杉矶都在北纬30°稍北的位置,似乎沿北纬30°的圆弧飞行距离最近,为什么飞机要从上海向北飞到阿拉斯加,再由阿拉斯加飞到洛杉矶呢?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85 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提问形式多样化
课堂提问可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进行思考.(2)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3)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我们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设的目的.(4)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灵活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提问.
三、注重评价和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在提问之后要及时作出适当的评价.我们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我们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如果回答错了,要明确指出其回答是错误的,但我们要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谁想好了,请举手!
生1:设直线AB的方程为y-1=k(x-3),代入圆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中点的横坐标
……
师(未等生1讲完):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做太麻烦了!能不能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谁来?
生2:可以先求得圆心的坐标为C(2,0),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AB⊥PC,直线PC的斜率为1,则直线AB的斜率为-1,可以求得直线AB的方程为y-1=-(x-3),即x+y-4=0.
教师对生1的回答不是评价性的反应,而是粗鲁地打断他的发言,强行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其实,在解析几何的解题中,解析法与几何法各有所长,要让学生在两种方法的对比中领悟其特点,比较其优劣,真正领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用.重要的是,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要排斥学生的哪怕是错误的想法.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会变成没有主见、毫无个性、只会依赖教师的“应声虫”.这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也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