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更是影响着人们细微的生活细节。从“革命”婚礼到“豪华”婚礼,从“锅碗瓢盆”的随礼到数额翻番的礼金,这其中的变化无疑是社会“进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柏油马路等等无疑是现在社会的标志。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提高了人们衣、食、住、行的质量,就连婚礼的形式与以前相比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个性,喜事新办、中洋结合,更不用说婚礼中礼金数目的变化了。
早在汉朝就已经有了亲朋好友参加婚礼赠送礼品的习惯。随着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因而当时并不时兴赠送礼金,而是赠送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绣有鸳鸯的床单、热水瓶、碗和筷子等,在南方还有赠送腊肉等食品的习惯。如今,由于经济日益发达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也逐渐抛弃用物品代替礼金的方式,转而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新人的祝福。礼金数额的大小一般都是根据送礼人与新人之间的远近亲疏来定,最低两三百,最高可达上千元甚至上万元。更有不少的宾客认为结婚是喜事,所以礼金的数额也要吉利,通常以双数为标准,其中2、6、8等数最受欢迎,无非取“好事成双”、“六六大顺”等含义。宾客大多数都是将礼金包在红包中,这样既不显得失礼,又能凸显大气。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更是影响着人们细微的生活细节。从“革命”婚礼到“豪华”婚礼,从“锅碗瓢盆”的随礼到数额翻番的礼金,这其中的变化无疑是社会“进化”的重要标志。
60年代:“革命”的婚礼 凑钱“随礼”
有人说,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思想是革命的,物质是匮乏的,生活是简朴的。也许正是因为是这样的背景,所以那个年代的婚礼也被赋予了“革命”气息。
最近,家住佳鑫小区72岁的刘红瑛老人在小区院内散步时,向记者讲述了她当年结婚的情景。她说,60年代的婚礼比不上现在婚礼的隆重与精致。那时的婚礼很小部分仍然保留着古代婚礼的形式,会在房间贴喜字,并且将房子装扮的很喜庆。婚礼一般都会选择在家中举行,请来的宾客也大多数是和自己关系较亲近的,等点燃了鞭炮婚礼也就开始了。
“现在结婚随礼只要关系好,就会多送点钱,我们那个时候是凑份子。”刘红瑛说,那时候参加婚礼的单位同事会“凑份子”,一般都是每人出1—2元,作为大家参加婚礼的“随礼”。凑的钱买的东西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比如镜子、床单、枕巾、被面、暖壶、脸盆等。除此以外,还会赠送新人《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纪念册或者毛主席像章。相比较现在的礼金,那时候的“随礼”显得更加朴实,更能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新人所收到的那一本本作为“随礼”的《毛主席语录》也再一次证明了60年代的婚礼的确是“革命”的婚礼。
70年代:“时代”的婚礼 礼金“现身”
70年代是一个进步的年代。政策的改变、思想的解放、生活的富裕无一不是70年代的象征。不仅如此,70年代所孕育出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创新、改变、突破成了这一代人的形象代名词。就从70年代婚礼的形式来看,之所以说70年代的婚礼是“时代”的婚礼,不仅仅是因为在婚礼中所出现的各种新奇的生活用品,更是因为70年代的婚礼形式不仅继承了上一辈婚礼的传统,更加入了不少的“新新元素”,逐渐形成了中西婚礼结合的雏形。不光如此,就连礼金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70年代初期,那时候结婚是不需要什么钱的。但随着改革开放,到了70年代末,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三大件’成为当时家境较好人家结婚的必需品。不仅如此,那时的婚礼大多数是在饭馆中举行的,不像以前只在家里摆几桌那么简单了,人们开始送五六十元左右的礼金。”在商贸城做服装生意,58岁的周婧老人告诉记者。
70年代是日新月异的年代,不同于60年代的严谨,展现更多的是自身独有的魅力。人们逐渐的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改变了上一辈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独立自主的想法,而婚礼形式和礼金数额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80年代:“单纯”的婚礼 礼金看涨
80年代的人们运用着上一辈留下的珍贵知识,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就像老“四大件”再也不会被人们趋之若鹜,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诞生——电冰箱、黑白电视、石英手表、洗衣机,电子产品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周围。所以,新“四大件”的出现也不出意外地成了当时结婚的“重要角色”。
今年45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80年代的婚礼已经具备了现在婚礼的雏形,那时候一般是由男方准备房子。经济条件不好的,一般都会选择和父母住在一起。经济条件还算不错的,当女方见男方父母时,是会收到像金戒指或镯子之类的见面礼。不仅如此,那会的婚礼一般都在比较大型的饭店举行,吃的是真正的传统盛宴。同时,宾客所送的礼金也随之上涨。
80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画上了亮丽色彩,就连婚礼也被“感染”,礼金上涨的现象则恰恰说明了80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90年代:“多元”的婚礼 礼金微涨
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那时的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而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那时的婚礼形式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不再是以前那种中规中矩的中式婚礼了,效仿西方模式婚礼似乎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且90年代已经有了婚纱影楼,结婚照都是在那里的假景中拍摄的,好像一套婚纱照的价格差不多在400元左右。婚宴也有了专业的司仪主持,宾客的礼金也有了变化,不过相比起如今的礼金数额,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家住金梦小区,今年38岁的李女士说起参加同窗好友婚礼时,脸上还带着对90年代的回忆。
90年代各种科技的出现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生活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新颖的婚礼形式,对婚礼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相比以前,礼金数目也发生了小幅度的增长。
21世纪:“豪华”的婚礼 礼金翻番
21世纪的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电脑、手机、电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就连婚礼,也是以“隆重豪华”为第一标准,从结婚现场的布置到婚礼需要的酒水都是经过精心的选择。不仅如此,礼金也相比以前翻番上涨,少则四五百,多则高达上千甚至上万。
家住辰兴小区今年26岁的李彬说:“感觉现在结不起婚了,房子车子哪样能少。就连去参加个婚礼也需要金额不小的礼金,如果是熟人的话,礼金最少也要500元到700元之间。”
记者询问多位市民了解到,现如今的婚礼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礼金上涨幅度也较大,这让部分市民也有了从最开始不习惯到现在习惯的经历。“以前礼金才需要五六十,现在都涨到了五六百,真是天差地别。”李彬的母亲李女士告诉记者。
专业人士认为,不管是用什么物品来随礼,都不能脱离民俗本身用来表示美好祝福、情感的本质意义,随礼如果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就不能用民俗来解释了,也不值得提倡,要是演变成经济负担就更要反思了。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柏油马路等等无疑是现在社会的标志。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提高了人们衣、食、住、行的质量,就连婚礼的形式与以前相比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个性,喜事新办、中洋结合,更不用说婚礼中礼金数目的变化了。
早在汉朝就已经有了亲朋好友参加婚礼赠送礼品的习惯。随着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因而当时并不时兴赠送礼金,而是赠送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绣有鸳鸯的床单、热水瓶、碗和筷子等,在南方还有赠送腊肉等食品的习惯。如今,由于经济日益发达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也逐渐抛弃用物品代替礼金的方式,转而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新人的祝福。礼金数额的大小一般都是根据送礼人与新人之间的远近亲疏来定,最低两三百,最高可达上千元甚至上万元。更有不少的宾客认为结婚是喜事,所以礼金的数额也要吉利,通常以双数为标准,其中2、6、8等数最受欢迎,无非取“好事成双”、“六六大顺”等含义。宾客大多数都是将礼金包在红包中,这样既不显得失礼,又能凸显大气。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更是影响着人们细微的生活细节。从“革命”婚礼到“豪华”婚礼,从“锅碗瓢盆”的随礼到数额翻番的礼金,这其中的变化无疑是社会“进化”的重要标志。
60年代:“革命”的婚礼 凑钱“随礼”
有人说,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思想是革命的,物质是匮乏的,生活是简朴的。也许正是因为是这样的背景,所以那个年代的婚礼也被赋予了“革命”气息。
最近,家住佳鑫小区72岁的刘红瑛老人在小区院内散步时,向记者讲述了她当年结婚的情景。她说,60年代的婚礼比不上现在婚礼的隆重与精致。那时的婚礼很小部分仍然保留着古代婚礼的形式,会在房间贴喜字,并且将房子装扮的很喜庆。婚礼一般都会选择在家中举行,请来的宾客也大多数是和自己关系较亲近的,等点燃了鞭炮婚礼也就开始了。
“现在结婚随礼只要关系好,就会多送点钱,我们那个时候是凑份子。”刘红瑛说,那时候参加婚礼的单位同事会“凑份子”,一般都是每人出1—2元,作为大家参加婚礼的“随礼”。凑的钱买的东西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比如镜子、床单、枕巾、被面、暖壶、脸盆等。除此以外,还会赠送新人《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纪念册或者毛主席像章。相比较现在的礼金,那时候的“随礼”显得更加朴实,更能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新人所收到的那一本本作为“随礼”的《毛主席语录》也再一次证明了60年代的婚礼的确是“革命”的婚礼。
70年代:“时代”的婚礼 礼金“现身”
70年代是一个进步的年代。政策的改变、思想的解放、生活的富裕无一不是70年代的象征。不仅如此,70年代所孕育出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创新、改变、突破成了这一代人的形象代名词。就从70年代婚礼的形式来看,之所以说70年代的婚礼是“时代”的婚礼,不仅仅是因为在婚礼中所出现的各种新奇的生活用品,更是因为70年代的婚礼形式不仅继承了上一辈婚礼的传统,更加入了不少的“新新元素”,逐渐形成了中西婚礼结合的雏形。不光如此,就连礼金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70年代初期,那时候结婚是不需要什么钱的。但随着改革开放,到了70年代末,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三大件’成为当时家境较好人家结婚的必需品。不仅如此,那时的婚礼大多数是在饭馆中举行的,不像以前只在家里摆几桌那么简单了,人们开始送五六十元左右的礼金。”在商贸城做服装生意,58岁的周婧老人告诉记者。
70年代是日新月异的年代,不同于60年代的严谨,展现更多的是自身独有的魅力。人们逐渐的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改变了上一辈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独立自主的想法,而婚礼形式和礼金数额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80年代:“单纯”的婚礼 礼金看涨
80年代的人们运用着上一辈留下的珍贵知识,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就像老“四大件”再也不会被人们趋之若鹜,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诞生——电冰箱、黑白电视、石英手表、洗衣机,电子产品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周围。所以,新“四大件”的出现也不出意外地成了当时结婚的“重要角色”。
今年45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80年代的婚礼已经具备了现在婚礼的雏形,那时候一般是由男方准备房子。经济条件不好的,一般都会选择和父母住在一起。经济条件还算不错的,当女方见男方父母时,是会收到像金戒指或镯子之类的见面礼。不仅如此,那会的婚礼一般都在比较大型的饭店举行,吃的是真正的传统盛宴。同时,宾客所送的礼金也随之上涨。
80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画上了亮丽色彩,就连婚礼也被“感染”,礼金上涨的现象则恰恰说明了80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90年代:“多元”的婚礼 礼金微涨
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那时的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而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那时的婚礼形式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不再是以前那种中规中矩的中式婚礼了,效仿西方模式婚礼似乎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且90年代已经有了婚纱影楼,结婚照都是在那里的假景中拍摄的,好像一套婚纱照的价格差不多在400元左右。婚宴也有了专业的司仪主持,宾客的礼金也有了变化,不过相比起如今的礼金数额,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家住金梦小区,今年38岁的李女士说起参加同窗好友婚礼时,脸上还带着对90年代的回忆。
90年代各种科技的出现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生活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新颖的婚礼形式,对婚礼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相比以前,礼金数目也发生了小幅度的增长。
21世纪:“豪华”的婚礼 礼金翻番
21世纪的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电脑、手机、电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就连婚礼,也是以“隆重豪华”为第一标准,从结婚现场的布置到婚礼需要的酒水都是经过精心的选择。不仅如此,礼金也相比以前翻番上涨,少则四五百,多则高达上千甚至上万。
家住辰兴小区今年26岁的李彬说:“感觉现在结不起婚了,房子车子哪样能少。就连去参加个婚礼也需要金额不小的礼金,如果是熟人的话,礼金最少也要500元到700元之间。”
记者询问多位市民了解到,现如今的婚礼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礼金上涨幅度也较大,这让部分市民也有了从最开始不习惯到现在习惯的经历。“以前礼金才需要五六十,现在都涨到了五六百,真是天差地别。”李彬的母亲李女士告诉记者。
专业人士认为,不管是用什么物品来随礼,都不能脱离民俗本身用来表示美好祝福、情感的本质意义,随礼如果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就不能用民俗来解释了,也不值得提倡,要是演变成经济负担就更要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