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而又繁华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给予了我们激烈的竞争,也给予了我们开阔的视野和成功的机会。我们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磨合的时代,中西方的交融为大学生搭建出广阔的舞台。现代社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竞争,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机遇。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革与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生是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代表,社会和公众都賦予了大学生很高的期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中一些恶性事件的出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1.2 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而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1.3 人际关系的困扰
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2.1 自我调整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2.2 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3 面对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4).
[2]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2).
[3] 佘瑞琴.殷荣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01).
[4] 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01).
[5] 汪朝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求索,2004(02).
[6] 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08).
[7] 吴奎豪.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1998(05).
[8] 姚建国.医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02).
[9] 崔尹薇.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极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03).
指导老师:王昱儿,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运动康复。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生是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代表,社会和公众都賦予了大学生很高的期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中一些恶性事件的出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1.2 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而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1.3 人际关系的困扰
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2.1 自我调整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2.2 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3 面对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4).
[2]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2).
[3] 佘瑞琴.殷荣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01).
[4] 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01).
[5] 汪朝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求索,2004(02).
[6] 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08).
[7] 吴奎豪.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1998(05).
[8] 姚建国.医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02).
[9] 崔尹薇.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极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03).
指导老师:王昱儿,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运动康复。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