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围餐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榕树下,古旧祠堂边,张家圆桌子,李家长板凳,大家举杯同贺,把酒同欢。这就是在珠三角历史悠久的围餐。婚庆嫁娶、儿女满月、清明祭祖、端午赛龙等,村民都会筵席数“围”“贺一贺”。
  以前大家都穷,没钱到酒店办喜酒,主人家就在村里摆数十围,大家高兴高兴。后来生活水平好起来了,但感觉去酒家“摆喜酒”气氛始终没有在村里好,于是,围餐仍在民间兴盛。只是交由专门的围餐师傅来承办,围餐生意在珠三角一带乡村十分红火。
  更重要的,广东人注重祖宗祭祀,围餐便是家族聚首的形式。最出名的围餐是大沥水头陈村,每年清明都会举行“千围聚餐”,国外以及港澳华侨、广州等地的同族后人届时济济一堂,拜“大太公”(大太公即一个村的始祖,“拜太公”是广东人清明习俗,在村祠堂以及到祖坟前燃烧香枝蜡烛冥钱等,祈求祖先保佑)。
  对于现在的村民来说,吃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去感受那种热闹的气氛,围餐这一传统民俗已演变成一种“乡村嘉年华会”。
  
  
  人物:吕泽宜,餐饮店老板,擅长做围餐。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
  我做围餐已有1 0余年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的围餐做法是,先从村民中挑选多名业余烹调高手做师傅,到各家各户借来炊具、碗碟,就可以炒大锅菜了。现在生活节奏紧张,村民宁愿出钱请专业的围餐师傅来做,也不想自己动手了。所以这些年我的围餐生意才越做越大。“抵食”(实惠),“够大碟”(分量多),又“卫生”,对于讲究经济实惠的村民来说就最受欢迎。
  虽说各地的围餐大同小异,但现在的围餐用料越来越讲究,大鱼大肉是基本,一些有钱的乡村甚至还用上鲍鱼、石斑等贵价海鲜,比起过去,现在的围餐越做越上档次。一般在节庆日的前两天接到订单,我们就开始准备材料。大多是冬菇、云耳等‘干货’,而‘湿货’如各种肉类,蔬菜就会等到围餐日才购买。人手是从酒家调派出来的,一般100桌酒席需要服务员15人,厨师5人。
  一顿平常的“千人龙舟饭”,一次就吃掉上百只鸡、几百斤猪肉、两千多斤冬瓜和半吨大米!我最多做过千席的围餐,按每桌10人计算,就餐人数就有过万人,备料往往以吨来计算,非常夸张。最有特色的是流水宴,师傅要不停地做菜,因为吃完后,把酒席撤了,又重新摆好,恭候下一轮的来客。一些乡村的龙舟饭,一摆几天。“吃了龙舟饭,来年会更加旺”,所以一村龙舟饭,四乡齐来蹭。
  围餐一般在村子的祠堂、地塘、文化室等村民的公共集会地方举行。数十张或上百张桌子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并早早地就摆满了各式菜肴,上面用碟子或锅盖掩着,村民随到随吃。但冬天寒风飕飕的,菜早就凉了,怎么办呢?10年前,经济条件还没那么好,冬天去吃围餐时候,大家就会‘操家伙’,带上自家的‘风炉仔’(小炭炉)和一个热菜用的小锅去吃饭。
  现在,村里会集资买数十上百个单头煤气炉,以及一些小锅,到时候把菜一股脑儿地倒进去煮热了吃,大有乾隆时期“一品锅”的味道。
  
  人物:梁峰,广州某广告公司工作,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
  离开西樵到广州读书工作十多年了,但想起围餐,总勾起那一段段满载着欢笑声的童年光景。最兴奋的是跟小伙伴们在祠堂内到处乱串;最好玩的是在厨房里偷吃被大人赶;最期待的是桌子上的‘沙示’和‘雪柠’汽水;最难忘的是扯着新娘子的裙子要糖吃,一睹她的芳容;最美的是一边吃饭一边抬着头数着天上繁星点点,看着月亮弯弯,听着说虫鸣蛙叫,晚风徐徐,青山隐隐……
  虽然已经习惯了广州的现代都市生活,但是对围餐仍有着那么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跟城市里的宴席相比,乡下的围餐自然逊色很多,但是有一样东西我觉得是永远比在大城市强的:就是围餐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温馨,一种更有亲和力,更舒坦的感觉。
其他文献
一部发型演变史,如同引领时代风尚的大片,好不缤纷灿烂。    有部电影叫《做头》,将上海女人对“做头发”这回事的态度表现得相当淋漓。影片中的上海女人,做头已经不再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而是她迈向迟暮年华里最后的一丝尊严。由此可见头发对人类,尤其是女性,显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从古至今,也一直未曾消退。  从原始社会最初的披头散发,到各种各样发髻的兴起,发型的演变层出不穷,套用诗仙李白那首狂放
当交通拥挤的时候,不用理会马路上长长的车队,径直从自家阳台起飞,将是多么的惬意!    在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想要逃离荒岛,于是与父亲一起用蜡将羽毛粘成一对翅膀,不幸的是,翅膀上的封蜡在飞行中被太阳晒化,伊卡洛斯掉进了海里,再也无法飞翔;在卡通片《机器猫》里,叮当发明的竹蜻蜓是让人最喜欢的道具之一;在迈克尔杰克逊的某场演唱会结束时,他穿上一套飞行器装置,就像红警里的美国飞行兵一样,在粉丝们的尖叫声
照镜子时良好的自我感觉(图/视觉中国)照镜子感觉真“美”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很多注重自身形象的人不仅化妆时要用,平时也会通过它来检验自己的穿衣打扮。人们在照镜子时,会感觉自己长得还可以。有时就算是相同的打扮,也会觉得镜子里的自己比照片中的更好看。究其原因,一是距离,照镜子时往往离得很近,五官被放大,整个脸显得更有立体感。对于脸偏于扁平的亚洲人来说,觉得整个人好看了很多。加上镜子
丝带绣是一种风行于全世界的新兴DIY刺绣项目,如今正敞开怀抱,等待你的加入。    丝带绣,是用各种宽窄不同的丝带代替传统细线,配用一些简单的针法,在棉麻布上绣出的绣品。它色泽华贵、立体感强,同时,它不受布的限制,可以绣在不同的地方,装饰画、提包、手袋、抱枕甚至心爱的衣服……是一种更具创意的新兴DIY刺绣项目。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丝带绣很符合人们放松心情、寻找心灵的田园归宿的需要。在这个大
歌手卡伦·卡朋特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和哥哥理查德一起表演。1970年,他们凭借《靠近你》获得了他们的首支冠军单曲。紧接着他们又创作了更多的歌曲,如《昨日重现》和《世界之巅》。卡朋特与厌食症斗争了多年,最终在1983年去世了。  Karen Carpenter, a singer who long suffered under the burden of the expectations that ca
黑砂的顽强生命力,就在于它千年不变的“土与火”的艺术。  蜀身毒道,马帮铃响。  稀疏的商队,疲惫的马匹驮着沉甸甸的货物,行走在崎岖蜿蜒的  道路上。依稀可见,货车上有蜀布、邛杖……精致中透着气派。一些  粗黑的器皿,大剌剌地混杂其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些粗黑的家伙,便是荥经砂器。  两千年过去,变换的是店主的容貌和公路上奔驰的汽车,荥经砂  器仍保持千年不变的作坊工艺。    土与火的古老
(2020·鄭州二模)At 36, I have three kids and a great husband, and I?__________m enjoying a challenging but fun career. Although this is 1 , sometimes I feel my heart asking if this is who I truly am.  Th
蜀绣大师欲招十名关门弟子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最近在金牛区两河公园开幕,作为文化古城的成都,展出3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26项。蜀绣、蜀锦、漆器也名列其中。因蜀绣技艺这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从事蜀绣艺术生涯四十余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正式宣布,将招收十名年轻学徒,由她亲自授课、传授技艺,培养关门弟子,将蜀绣技艺传承下去。    西湖龙井
一直羡慕日本的个性小店。偏居一隅,偶得快乐。时光在那里走得缓慢,拉长的稀稀人影,就像一场欢快的皮影戏。小店中摆放着琳琅的物什。每一件都是那么精致唯美,让人不得不叹服日本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三月,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我竟然在北京与这样的小店不期而遇。亮泽的漆器展柜上摆放着精致的手工艺茶具、锦绣的布艺、华丽的浮雕花瓶……东西很多,品类很全。蜡染的暖帘图案、夏布壁挂上的装饰都很有日本风味。那些漆器小家
第二部分:传承的力量  城市是一个极富动态的地方,也是是传承本土文化精神的基点。现代都市生活中传承本土文化精神,是一个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  我们选择部分城市的一些特色区域,在文字和图片的介绍里,展示一个基于本土文化而进行的手工业发展与创新,在继承与发展里,看到新兴的希望。      区域:上海红坊  特色:工业遗产旧址上的创意产业建设。  事实上,上海目前的七十多个创意产业园区,许多都是改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