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常态”最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习近平在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后,在12月1日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12月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2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着重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综上,习近平关于“新常态”的六次重要论述,折射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济思维。因此,梳理和探究“新常态”语境下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提出“新常态”思想的主要背景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过去建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部署之一。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总要求,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新当选的总书记习近平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此,习近平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二)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经济下行压力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放缓时期。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但其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分别为:14.16%(2007年);9.63%(2008年);9.21%(2009年);10.45%(2010年);9.30%(2011年);7.65%(2012年);7.7%(2013年)。由此可见,就总体态势而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下行趋势,且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2014年前三个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处于7.4%。相较于往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诚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其总量保持增长,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2012年达到6100美元,2013年达到7000美元,依据世界银行(WBG)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但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处于长期停滞和徘徊期,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即“中等收入陷阱”。就当前我国经济下行态势而言,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泥潭的可能,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停滞和徘徊。
二、“新常态”语境下习近平的经济战略思想
习近平执政以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并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在“新常态”框架下蕴含的经济战略思想,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调节速度论:适应中高速增长的环境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85%,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并非预示着中国经济出现崩溃。面对“中国崩溃论”,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基础面良好”,“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超高水平就不会保持了,也不必要保持,也不能保持,但是较高的水平还是可以保持的”。简言之,“就是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由此可见,中国高层牢牢掌控着经济增速的主动权。对此,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中国不再簡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因为“这样的增长速度,是良性调整的结果”,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优化结构论:使经济结构的红利惠及广大民众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超英赶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习近平执政伊始,就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对此,习近平发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的警示,坚定推动结构改革,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推进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由此实行的“一揽子”政策,促使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此外,习近平还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认为“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因此,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从而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创新动力论:向科技创新要发展动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意识到“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他还强调:“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更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对此,习近平提出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改变以往仅仅依靠资源、资本、投资等要素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三、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
经济是命脉,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庞大,尤其是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指明新出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彰显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特征。经过30余年改革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亟待突破发展瓶颈。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作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更是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经济下行的不断施压下,习近平从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提出的主动适应“新常态”,就是为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顶层设计,从而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开辟新境界。
(二)是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作出的及时反应
如前所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趋于下行态势,GDP增长率处在7%左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一阶段,中国又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的舆论。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理念,及时作出反应,强调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提出主动适应中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及消费需求成为主体、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常态化趋势,以此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带来的持续性压力。
(三)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积聚民心
我国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障碍和藩篱,碰到“硬骨头”和“险滩”,而“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在“新常态”话语体系下提出了诸多实事求是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作出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具体部署。首先,要以此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倒逼经济转型。其次,向民众释放了“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信号,由此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的决心,从而稳定民心、增强信心,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汇聚最强力量。
(四)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注入新引擎
中國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不断唱衰中国制度、中国经济、中国市场、中国未来。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严重,西方国家更是将重点转向经济,所谓的“中国崩溃论”愈演愈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亦受到威胁和挑战。对此,习近平致力于国际国内两大环境,下大气力重点解决国内重大问题,如经济下行问题。2014年,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阐述“新常态”的内涵,就是向世人传递中国有信心跨越经济下行的泥淖。
总之,“新常态”语境下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梳理、探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三期叠加”的阶段,其经济战略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及时反应,有助于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探索杂志社总编辑)
一、习近平提出“新常态”思想的主要背景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过去建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部署之一。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总要求,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新当选的总书记习近平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此,习近平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二)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经济下行压力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放缓时期。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但其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分别为:14.16%(2007年);9.63%(2008年);9.21%(2009年);10.45%(2010年);9.30%(2011年);7.65%(2012年);7.7%(2013年)。由此可见,就总体态势而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下行趋势,且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2014年前三个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处于7.4%。相较于往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诚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其总量保持增长,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2012年达到6100美元,2013年达到7000美元,依据世界银行(WBG)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但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处于长期停滞和徘徊期,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即“中等收入陷阱”。就当前我国经济下行态势而言,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泥潭的可能,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停滞和徘徊。
二、“新常态”语境下习近平的经济战略思想
习近平执政以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并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在“新常态”框架下蕴含的经济战略思想,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调节速度论:适应中高速增长的环境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85%,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并非预示着中国经济出现崩溃。面对“中国崩溃论”,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基础面良好”,“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超高水平就不会保持了,也不必要保持,也不能保持,但是较高的水平还是可以保持的”。简言之,“就是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由此可见,中国高层牢牢掌控着经济增速的主动权。对此,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中国不再簡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因为“这样的增长速度,是良性调整的结果”,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优化结构论:使经济结构的红利惠及广大民众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超英赶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习近平执政伊始,就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对此,习近平发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的警示,坚定推动结构改革,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推进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由此实行的“一揽子”政策,促使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此外,习近平还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认为“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因此,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从而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创新动力论:向科技创新要发展动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意识到“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他还强调:“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更是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对此,习近平提出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改变以往仅仅依靠资源、资本、投资等要素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三、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
经济是命脉,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庞大,尤其是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指明新出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彰显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特征。经过30余年改革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亟待突破发展瓶颈。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作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更是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经济下行的不断施压下,习近平从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提出的主动适应“新常态”,就是为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顶层设计,从而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开辟新境界。
(二)是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作出的及时反应
如前所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趋于下行态势,GDP增长率处在7%左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一阶段,中国又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的舆论。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理念,及时作出反应,强调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提出主动适应中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及消费需求成为主体、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常态化趋势,以此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带来的持续性压力。
(三)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积聚民心
我国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障碍和藩篱,碰到“硬骨头”和“险滩”,而“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在“新常态”话语体系下提出了诸多实事求是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作出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具体部署。首先,要以此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倒逼经济转型。其次,向民众释放了“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信号,由此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的决心,从而稳定民心、增强信心,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汇聚最强力量。
(四)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注入新引擎
中國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不断唱衰中国制度、中国经济、中国市场、中国未来。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严重,西方国家更是将重点转向经济,所谓的“中国崩溃论”愈演愈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亦受到威胁和挑战。对此,习近平致力于国际国内两大环境,下大气力重点解决国内重大问题,如经济下行问题。2014年,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阐述“新常态”的内涵,就是向世人传递中国有信心跨越经济下行的泥淖。
总之,“新常态”语境下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梳理、探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三期叠加”的阶段,其经济战略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及时反应,有助于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探索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