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优质生源是作为很多学校升学率稳定和提升的大前提,对类似于如此的稀缺资源的争取成了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优质生源争取的现象中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感悟。
【关键词】:优质生源;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前段时间在媒体的报到中接触到了某市某中学部分老师自发到某市教体局上访的事例,上访诉求想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关于对某市某中学违规招生宣传的通报》给予解释。由于工作等特殊原因,未能及时联系相关干部进行沟通了解,教师们最终改变了诉求路线,直接转向了市政府。最终某市委、市政府联合调查组进驻某中学,并由该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宣布撤销之前市教体局做出的处罚决定,并责成市教体局利用主流媒体、召开全市初中校长会消除对某中学的负面影响。问题一出,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高中学校在各地争夺优质生源现在已经成了各地高中学校的重要工作手段,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各个高中招生手段是花样百出,免收一般学生必交的上万元建校费、住宿费、伙食费、学杂费等承诺,宣传本校历年来的升学率等等,吸引优质学生到本校来就读。多少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某市教育产业化两头掐尖,造成周边地市高中学校升学率严重低下,但是这些潜在的矛盾并没有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其他问题的出现,今日之某市某中学部分老师为招生问题的上访就是教育产业化而引发的潜在问题的集中暴发。
一、强调高升学率,促使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榜样;引进各地的优秀老师到本校任教并许以高工资,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好的学生来就读。多年以来我们老师收入一直都很低,多少次的人大、政协会议都提出要改善中小学老师工资问题,但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很多身处基层的教师默默耕耘一生却只有微薄的收入,造成很多师范类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到基层去。有关系的到好的单位去工作,没有关系的只好听天由命,这其中不乏优秀者在基层的几年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他们学校中的佼佼者,这时就被某市中学、某中学这样的省市重点中学发现,许以优厚的物质待遇把这样的老师挖走,长此以往造成基层学校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而市区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基层学校越办越差。而我国目前大部分人口还是集中在乡镇农村,城市人口比重还很低,生源的主要力量还是集中在乡镇农村,所以办学的重点还是在基层,乡镇农村的教学质量上不去势必造成乡镇农村大量青少年最终能走到大学的人数少之又少。
二、发动老师到各地做招生宣传,调查了解各地初中学校学习优异学生的情况,许以优厚的条件动员这些学生初升高来自己的学校就读,促使了本校在将来的高考中,考上名牌大学、考上本科、大专的机率大大提高。目前的所谓重点中学多是采取多种形式把各地成绩优异的学生吸引到本校来就读,提高了升学率,把自己的名气做大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样的品牌效应是否与商品中的品牌效应相同呢?我认为还是有很大差别,好的商品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最终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同的一种高质量产品。而教育做成产业,进去的是优质原材料出的是好产品,也就是说好学生进去出来还是好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去什么样出来基本还是好不的。那么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教育做成产业并不能带动所有的学生都提高自己的成绩。
三、优秀的老师和好的学生都相对集中到个别重点中学去了,而基层中学的优秀资源基本断粮造成基层中学优秀老师基本走完、优秀学生基本不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择校热”,它所带来的恶果主要有二:一是拉大了同类同级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使优质教育的受惠面大大缩小。目前,我国各地重点学校、示范性高中的校园建设和硬件水平不仅普遍超过清华、北大等国内重点大学,而且超过发达国家公立学校的水平,不但有违基本国情和教育规律,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教育投入和学生家长负担,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这样以来基层中学的升学率逐年下滑,老师教学没动力,学生学习没上劲心,校风、学风越来越不好。最终让大家对这一类学校嗤之以鼻,学校也就越办越差,造成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差,从而使我们整体国民教育质量上不去。
四、虽然我们目前中学教育已经实现了“大眾化”,但由于教学质量整体不高,主要还是体现在“精英化”层面上。目前大多数好的高中学校都集中在市省两级的城市中,区县一级的高中基本上升学率不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想法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市里最好的高中读书,这样一来加大了高中入学的门槛费。结果是考不上的这些学生最终还是考不上,而他们的家长在经济方面却成就了教育产业的敲门砖。
五、通过这次南山高中教师集体上访,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队伍的现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唯金钱论的持续发酵作用下,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神圣职业来做,而是把如何提高自身的收入当成当下主要的目标。好的生源带来好的升学率,好的升学率就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已经忘记师者最本职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民国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师出现,这都与当时的教育分不开,而当时全国的大学并不多,很多成名之人并没有上过什么大学,原因又何在呢?其实当时很多县乡一级的教师都是当时的知识大家,而他们却甘愿在最基层教书,给当时之中国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材。相比今日我们的教师队伍,知识层次没有当时教师高,却获得的名誉、金钱比那时的教师高了很多,心思不是在如何教书育人,而是考虑怎么样提高收入。特别是目前高中教主要科目的老师,利用办补习班,家里是车水马龙,一波进一波出,生意异常火爆,学生还不敢不去,所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和不能得罪老师的“补习”。这种现象不仅仅只是在高中,初中、小学也存在。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教师队伍也应该取消重点高中制度,打消这种阶级差别,促使教师队伍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完善教育体制。在本地区的市县内让教师队伍轮动,使老师能够互相交流学习,打破那种在市里重点高中任教的优越感,不断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办学能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更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不断的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摘要】:优质生源是作为很多学校升学率稳定和提升的大前提,对类似于如此的稀缺资源的争取成了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优质生源争取的现象中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感悟。
【关键词】:优质生源;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前段时间在媒体的报到中接触到了某市某中学部分老师自发到某市教体局上访的事例,上访诉求想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关于对某市某中学违规招生宣传的通报》给予解释。由于工作等特殊原因,未能及时联系相关干部进行沟通了解,教师们最终改变了诉求路线,直接转向了市政府。最终某市委、市政府联合调查组进驻某中学,并由该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宣布撤销之前市教体局做出的处罚决定,并责成市教体局利用主流媒体、召开全市初中校长会消除对某中学的负面影响。问题一出,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高中学校在各地争夺优质生源现在已经成了各地高中学校的重要工作手段,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各个高中招生手段是花样百出,免收一般学生必交的上万元建校费、住宿费、伙食费、学杂费等承诺,宣传本校历年来的升学率等等,吸引优质学生到本校来就读。多少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某市教育产业化两头掐尖,造成周边地市高中学校升学率严重低下,但是这些潜在的矛盾并没有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其他问题的出现,今日之某市某中学部分老师为招生问题的上访就是教育产业化而引发的潜在问题的集中暴发。
一、强调高升学率,促使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榜样;引进各地的优秀老师到本校任教并许以高工资,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好的学生来就读。多年以来我们老师收入一直都很低,多少次的人大、政协会议都提出要改善中小学老师工资问题,但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很多身处基层的教师默默耕耘一生却只有微薄的收入,造成很多师范类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到基层去。有关系的到好的单位去工作,没有关系的只好听天由命,这其中不乏优秀者在基层的几年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他们学校中的佼佼者,这时就被某市中学、某中学这样的省市重点中学发现,许以优厚的物质待遇把这样的老师挖走,长此以往造成基层学校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而市区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基层学校越办越差。而我国目前大部分人口还是集中在乡镇农村,城市人口比重还很低,生源的主要力量还是集中在乡镇农村,所以办学的重点还是在基层,乡镇农村的教学质量上不去势必造成乡镇农村大量青少年最终能走到大学的人数少之又少。
二、发动老师到各地做招生宣传,调查了解各地初中学校学习优异学生的情况,许以优厚的条件动员这些学生初升高来自己的学校就读,促使了本校在将来的高考中,考上名牌大学、考上本科、大专的机率大大提高。目前的所谓重点中学多是采取多种形式把各地成绩优异的学生吸引到本校来就读,提高了升学率,把自己的名气做大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样的品牌效应是否与商品中的品牌效应相同呢?我认为还是有很大差别,好的商品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最终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同的一种高质量产品。而教育做成产业,进去的是优质原材料出的是好产品,也就是说好学生进去出来还是好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去什么样出来基本还是好不的。那么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教育做成产业并不能带动所有的学生都提高自己的成绩。
三、优秀的老师和好的学生都相对集中到个别重点中学去了,而基层中学的优秀资源基本断粮造成基层中学优秀老师基本走完、优秀学生基本不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择校热”,它所带来的恶果主要有二:一是拉大了同类同级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使优质教育的受惠面大大缩小。目前,我国各地重点学校、示范性高中的校园建设和硬件水平不仅普遍超过清华、北大等国内重点大学,而且超过发达国家公立学校的水平,不但有违基本国情和教育规律,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教育投入和学生家长负担,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这样以来基层中学的升学率逐年下滑,老师教学没动力,学生学习没上劲心,校风、学风越来越不好。最终让大家对这一类学校嗤之以鼻,学校也就越办越差,造成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差,从而使我们整体国民教育质量上不去。
四、虽然我们目前中学教育已经实现了“大眾化”,但由于教学质量整体不高,主要还是体现在“精英化”层面上。目前大多数好的高中学校都集中在市省两级的城市中,区县一级的高中基本上升学率不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想法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市里最好的高中读书,这样一来加大了高中入学的门槛费。结果是考不上的这些学生最终还是考不上,而他们的家长在经济方面却成就了教育产业的敲门砖。
五、通过这次南山高中教师集体上访,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队伍的现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唯金钱论的持续发酵作用下,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神圣职业来做,而是把如何提高自身的收入当成当下主要的目标。好的生源带来好的升学率,好的升学率就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已经忘记师者最本职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民国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师出现,这都与当时的教育分不开,而当时全国的大学并不多,很多成名之人并没有上过什么大学,原因又何在呢?其实当时很多县乡一级的教师都是当时的知识大家,而他们却甘愿在最基层教书,给当时之中国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材。相比今日我们的教师队伍,知识层次没有当时教师高,却获得的名誉、金钱比那时的教师高了很多,心思不是在如何教书育人,而是考虑怎么样提高收入。特别是目前高中教主要科目的老师,利用办补习班,家里是车水马龙,一波进一波出,生意异常火爆,学生还不敢不去,所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和不能得罪老师的“补习”。这种现象不仅仅只是在高中,初中、小学也存在。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教师队伍也应该取消重点高中制度,打消这种阶级差别,促使教师队伍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完善教育体制。在本地区的市县内让教师队伍轮动,使老师能够互相交流学习,打破那种在市里重点高中任教的优越感,不断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办学能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更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不断的提高整体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