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想当总统,我是一定要当总统。”
“最后想想看,比起骑马,我宁可选择总统竞选,老实说简单多了。”
出生寒门的萨科齐自小历尽艰辛,童年的阴影让他的心中充满了证明自己的渴望。家庭的变故、父亲的轻视并没有打消他的志气,反而让他在沉浮的风浪中日益坚定。尽管萨科齐有着不错的学历,但是由于他并不是毕业于政坛精英的大本营--国家行政学院,他在很多政治人士心中只是一个“局外人”。真正赋予他政治生命的是前任总统希拉克。
1975年夏天,在尼斯举行的一次党的会议上,43岁的希拉克向人们介绍了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才俊,他在前夜的火车上完成了生平第一份演讲稿,并不顾“伯乐”提出的只有5分钟发言时间的劝告,而是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讲话。在掌声中,雄心勃勃的萨科齐走向了希拉克,并且得到后者漫长而具有决定性的政治眷顾。法国新总统的政治之路就此展开。
强硬而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在法国,很多媒体将萨科齐比作新时代的“拿破仑”,和拿破仑相似,萨科齐有着永不言败的斗志与征服一切的决心,在他看来,他的责任是“让法国人找回做法国人的骄傲”。与其他温文尔雅的政客不同,萨科齐从来都是锋芒毕露,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和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一样,萨科齐也公开说过“有个空位子,我就想坐上去”。
既有雄心勃勃的抱负,又以强硬的手腕著称,萨科齐在公众眼中一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为了实现改变法国的目标,使法国“平静地与过去决裂”,他倾注了全部的力量与心血。据相关人士介绍,他每天都要工作17个小时以上,通常是早上6点起床,先浏览当天的报纸,然后吃早餐,再向办公厅主任布置一天的工作。接下来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会议、约见、招待会,晚上还要把文件带回卧室。他的下属,上至次长,下至打字员,全都抱怨萨科齐的工作速度让他们无法负担,甚至连周末都没有了,但萨科齐却深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整天行动”。
虽然干练强硬的作风让一部分人对萨科齐咬牙切齿,但是不可否认,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在刚任内政部长时,他就引进了美国对纽约当局的“零容忍”政策,将法国警察赶到大街上执勤,还组建了28个警察动机分队,大力打击敏感地区的犯罪活动。 为了彻底解决城市暴力问题,他还曾经带着媒体到事发地点誓言一定严惩罪犯,于是他高举防暴手枪的萨科齐以他的直言不讳、强硬果敢而成为了法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也许在很多沉稳的法国人看来,萨科齐过于激进和危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于他的崇拜,恰恰就是他不够完美,但却坚定的信仰。那些早已沉睡的梦想,早已远去的“法兰西荣光”在萨科齐强硬地召唤下,再次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充满渴望的心灵。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个冲击风浪的萨科齐正是法兰西久违的曙光。
乐观而充满自信的“新主人”
毫无疑问,作为爱丽舍宫的新主人,萨科齐的担子并不轻松。当选后,他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与挑战。明眼人都知道,法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下滑,GDP排名也在最近25年中从世界第7位下降到第17位,人均财富的世界排名由1995年的第5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13位。小范围来看,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随着欧盟的扩大,一些东欧成员也对法国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和质疑。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又不断显现出新的活力,无论是在市场还是在资源上,法国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过萨科齐显然并不悲观,他认为这些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机遇。萨科齐所坚信的也是《欧洲时报》所提到的:法兰西民族从不缺乏宽容与智慧,正因为它拥有极高的国民素质,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众多领先于世界的高技术,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绝无任何理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沉沦。法兰西需要做的只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找准在这一潮流中的位置。
于是,这位法国的新总统和拿破仑与戴高乐一样在挑战重重的情况下打起了变革牌。在国内措施方面,他主要解决经济与就业问题。萨科齐承诺任内实现充分就业,在2012年前将失业率降低到5%以下;设计一种新的单一劳动合同,雇员的权利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种灵活性将会鼓励企业主雇请更多的工人;减少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增加公务人员的工资水平,降低政府的公共债务等。在福利与社会政策方面,允许同性恋者成立民间协会,对那些已经生活在一起的同性恋者实行同样的税收、移民以及社会政策,但不允许这些同性恋者结婚或者收养小孩;通过法案使得全体国民享有房屋居住权,对于任何没有住房的法国国民,将在两年内为他们提供居所。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恰恰显示了萨科齐的自信与乐观,他勇往直前的用心与决心也表露无遗。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认为的,萨科齐的政策去向与其竞争对手罗亚尔的最大区别在于,萨科齐属于“决裂派”,他要解决法国体制中最为深层的问题,他希望所有法国人超越政党、信仰和血统界线,和他团结在一起,共同促进法国的进步。
对于自己的总统生涯,他信心满满地做出了规划,“我打算把它分成3个阶段,两年时间进行改革,两年时间引导这些改革,评估并修正犯下的错误,最后一年考虑可能展开的新竞选”。
不过法国人能否接受改革的阵痛,而法国的重重积弊能否最终消除,而萨科齐又是否真的能打破坚冰,一举成功,恐怕我们还是要拭目以待。
坚定而灵活机智的“角斗士”
萨科齐的成功与他的处事风格大有关联。和希拉克不同,他一改过去法国对美国敬而远之甚至是大唱反调的做法,提出要与美国建立“深厚、真诚、坚定”的伙伴关系。而之所以萨科齐会选择与“恩师”大不相同的外交走向,是因为他欣赏美国的经济体制和某些价值观念,意图用美国模式来拯救他心目中的法兰西。
过去20年的法国采用的是福利经济体制,包括高税、雇佣终生制、35小时法定周工作小时等。而在这种制度下的法国,经济却不断恶化,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也日渐下降,失业已经成为危害法国经济的“毒瘤”。这些都充分表明法国模式的失败,只有向美国模式靠拢,才能真正实现“法兰西的荣光”。灵活而睿智的萨科齐看准了这一点,暂且不论他在外交上是否真的能如鱼得水,至少他清醒地认识到法国真正的弊端。而他“亲厚”美国,也并不是欣赏布什的海外野心,而是希望效仿美国的内政管理方式。
其实萨科齐的灵活之处恰恰就在于此,他既能冷静地选择改善已经受损的法美关系,又不会像布莱尔一样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他从美国体制中果断地挑选出有利于法国的元素,同时也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战后60年来第一个“拥抱美国”的法国重量级政治人物,萨科齐重视跨大西洋两岸的关系,但“亲美”是应该“适可而止”的,他自己也曾表示:“法国是美国的朋友。但作为朋友,也有行动的自由。”
机警灵活的萨科齐就像一个伺机而动的“角斗士”,在国际赛场上寻找着占据制高点的先机。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之前两年的“熄火”让萨科齐颇为在意,因此,如何推动陷入“停滞”的一体化进程也是萨科齐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他在赢得第二轮总统选举后发表的讲话中首先谈及欧洲:“我希望向我们的欧洲伙伴发出呼吁,因为我们的命运密切关联……我对欧洲(联盟的)建设深信不已,今天,法国回到了欧洲。”
至于萨科齐对中国的态度,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断定究竟中法关系会不会有所变化,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萨科齐的确和中国“颇有渊源”。他曾经三次访华,第一次时中法关系正遭受挫折,但他毅然前往,其政治魄力可见一斑。第二次是他“背叛”希拉克,转而支持巴迪尔,但后者竞选失败,处于政治生涯最失意孤独时。他曾表示:“我是中国人的朋友,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感谢中国政府在我仕途处于最困难、思想最低落时,邀请我访问中国。”第三次就是以执政党主席的身份前往北京,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了深入交谈。
周旋于世界各大国之间,果断地抛弃某些法国长期持有的立场,显示了萨科齐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灵活机动的选择,这位热情而从容的“小拿破仑”以一种“跟我走”的气魄,已经在世界政坛中占据一席之地,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法国新的“角斗士”在国际赛场上日益精彩的表现。
( 责任编辑 赵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