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从教之路,感慨颇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始终与学生的心灵“零距离”,亦友亦师,用事实印证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跨越年龄的沟壑,拉近师生的距离,踏上心灵的桥梁,彼此“零距离”接触,和着时代的节拍,伴着青年人的心跳,朝气蓬勃的我用流行和时尚诠释着课文的内容,用周杰伦、F4、街舞、日韩剧来作为聊天的话题。
一次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高潮迭起,让人回味;一回回促膝谈心,生活、学习、真善美;一部部名著一扇扇窗,一首首诗词荡气回肠;一本本周记一颗颗心,喜怒哀乐师生共享。忘不了,分批把学生请到家中,团团围坐吃水饺的情景;忘不了,数九寒冬夜,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把生病的学生送到医院,守到天明;忘不了,伴着我嘶哑的“加油”声,我班学生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的奖状高高举起;忘不了寒暑假期,一拨拨来探望我的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忘不了……
在教学中,我贯彻了“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即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由高高在上、全知全能的教育主宰者转变为全力引导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具现代意识、更富于人性化教育服务的引领者。
我在教学中遵循下面两条原则。
一是尊重学生。我始终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师应当追求的一个目标。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我也会帮助分析原因,而不会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创造,哪怕只是一点点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我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我努力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开放教学。我在教学中,一方面积极拓宽教学视野,和多家报刊保持联系,以便能汲取到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最新的教研成果;一方面大胆革新,在课堂中融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开展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情感“六法”——巧设悬念,诱发感情;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以美传情,情满胸怀;以情传情,情感共鸣;以理激情,陶冶情操;以神传神,内化品格。激发学生想象的几种方法——创设情境,类比联想,扩展想象等。课堂导人常用方法——复习导入法,设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举例导入法,影视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名句、诗词导人法,讨论导人法等。尊重学生和开放教学,使我的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和学生融为一体是我教学实践的又一成功尝试。
第一。用丰富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一方面自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让学生上完这一节课就盼望着下一节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根本;另一方面,我利用各种方式不断汲取新知识,包括挤出时间对各类著作广泛涉猎,订阅多种教学刊物,广泛学习和研究全国各地教研新成果等。在教学中借鉴运用,在实践中创造发挥,强化自己的教研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第二。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时时刻刻都要求自己以正直的人品、美好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情感、对真善美的渴盼与追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
第三。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沟通赢得学生的喜爱。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把“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教育”作为行动的准则,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摸索总结出了以“情”为先导,以“爱”为桥梁,以“疏”为手段,使后进生变好,优等生更优的教育方法。
第四,用大胆改革、打破常规来吸引每一位学生。我喜欢把“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于教学,大胆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教学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时代特征。比如布置寒暑假作业,惯例是布置几篇作文,而我布置的作业一直就是看电视连续剧,读中外名著,走访社区、村庄,了解社会,开学后召开影视评论、读书报告会、假期见闻征文比赛,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欢迎。
教育实践让我懂得,理解学生,爱你的学生比你教给他知识更为重要。别以为他们幼稚,别以为他们简单,走进他们,你就会发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里,我试着去琢磨电子游戏的魔力,试着去欣赏港台歌星让人着迷的歌声,试着去解读武侠小说带给人的追魂夺命的功力,也试着去玩味卡通画册教人痴迷的原因……我认为只有当你和他们的生活同步,和他们的节奏相应,你才能触摸到他们的脉搏,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有可能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这样,你的课堂里才能充满欢快的笑声,你的教学才能在他们心里产生共振;进而,作为一名教育者,你才能去引导、感染、教育、改变他们……我甚至固执地认为,一个中学教师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是一种遗憾,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人格的培育。所幸的是在1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竟一一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一次次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一程程追赶似乎也在悄然改变自己的角度……我始终信奉:“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一次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高潮迭起,让人回味;一回回促膝谈心,生活、学习、真善美;一部部名著一扇扇窗,一首首诗词荡气回肠;一本本周记一颗颗心,喜怒哀乐师生共享。忘不了,分批把学生请到家中,团团围坐吃水饺的情景;忘不了,数九寒冬夜,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把生病的学生送到医院,守到天明;忘不了,伴着我嘶哑的“加油”声,我班学生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的奖状高高举起;忘不了寒暑假期,一拨拨来探望我的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忘不了……
在教学中,我贯彻了“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即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由高高在上、全知全能的教育主宰者转变为全力引导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具现代意识、更富于人性化教育服务的引领者。
我在教学中遵循下面两条原则。
一是尊重学生。我始终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师应当追求的一个目标。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我也会帮助分析原因,而不会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创造,哪怕只是一点点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我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我努力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开放教学。我在教学中,一方面积极拓宽教学视野,和多家报刊保持联系,以便能汲取到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最新的教研成果;一方面大胆革新,在课堂中融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开展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情感“六法”——巧设悬念,诱发感情;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以美传情,情满胸怀;以情传情,情感共鸣;以理激情,陶冶情操;以神传神,内化品格。激发学生想象的几种方法——创设情境,类比联想,扩展想象等。课堂导人常用方法——复习导入法,设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举例导入法,影视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名句、诗词导人法,讨论导人法等。尊重学生和开放教学,使我的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和学生融为一体是我教学实践的又一成功尝试。
第一。用丰富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一方面自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让学生上完这一节课就盼望着下一节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根本;另一方面,我利用各种方式不断汲取新知识,包括挤出时间对各类著作广泛涉猎,订阅多种教学刊物,广泛学习和研究全国各地教研新成果等。在教学中借鉴运用,在实践中创造发挥,强化自己的教研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第二。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时时刻刻都要求自己以正直的人品、美好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情感、对真善美的渴盼与追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
第三。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沟通赢得学生的喜爱。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把“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教育”作为行动的准则,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摸索总结出了以“情”为先导,以“爱”为桥梁,以“疏”为手段,使后进生变好,优等生更优的教育方法。
第四,用大胆改革、打破常规来吸引每一位学生。我喜欢把“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于教学,大胆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教学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时代特征。比如布置寒暑假作业,惯例是布置几篇作文,而我布置的作业一直就是看电视连续剧,读中外名著,走访社区、村庄,了解社会,开学后召开影视评论、读书报告会、假期见闻征文比赛,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欢迎。
教育实践让我懂得,理解学生,爱你的学生比你教给他知识更为重要。别以为他们幼稚,别以为他们简单,走进他们,你就会发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里,我试着去琢磨电子游戏的魔力,试着去欣赏港台歌星让人着迷的歌声,试着去解读武侠小说带给人的追魂夺命的功力,也试着去玩味卡通画册教人痴迷的原因……我认为只有当你和他们的生活同步,和他们的节奏相应,你才能触摸到他们的脉搏,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有可能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这样,你的课堂里才能充满欢快的笑声,你的教学才能在他们心里产生共振;进而,作为一名教育者,你才能去引导、感染、教育、改变他们……我甚至固执地认为,一个中学教师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是一种遗憾,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人格的培育。所幸的是在1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竟一一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一次次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一程程追赶似乎也在悄然改变自己的角度……我始终信奉:“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