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正在摧毁你的爱情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美主义是个极具吸引力的标签。就像面试时被问及“你认为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总会有人回答“我是个完美主义者”。
  人们以自贬的方式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潜台词则往往是提醒你注意他的优异之处。这正是完美主义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官能障碍不同的地方——完美主义者很容易将其当作自己的优点。
  完美主义有着魅惑性的外表,仿佛暗许了某种更好的生活。只可惜现实总是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威廉·戴维斯归纳过完美主义的三种表现形式,完美主义分别为社会指向型完美主义、自我指向型完美主义和他人指向型完美主义。
  社会指向型完美主义认为社会对自己有着极高要求,因此一直在为获得认可而过活;自我指向型完美主义对自己有着苛刻的要求,既是施虐方又是受虐方;第三種则会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身边的人,经常表现为刻薄与喜好评价。
  三者可单独或协同出现,甚至互为因果。
  完美主义对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为了研究完美主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戴维斯团队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结果表明:普通人似乎不太会对完美主义者感冒;而完美主义者也会更倾向于对其他完美主义者产生好感——两者都比较喜欢各自的同类人。
  研究人员还据此建议: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完美主义者,而你的伴侣却是,也许你需要再琢磨一下自己究竟是不是。
  那么,完美主义者之间的爱情又是怎样的?
  社会指向型完美主义者也许可以与其他完美主义者和谐共处,但如果是两个他人指向型完美主义者在一起,恐怕只能是一番相爱相杀的局面了。自我指向型完美主义者看似毒性较弱,而一味地自我否定也很难不在人际关系中发挥负面作用。
  简而言之,就算你是一个能找着对象的完美主义者,也不见得就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满足——毕竟你要的东西很可能只存在于理想中。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同学、同事或亲友,生活与事业都很成功——唯独在爱情里不知所措。当被问及为何常年“独善其身”,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抑或“一个人生活也挺好”。
  这番解释的言外之意,很难不让人觉得是“要求太高”。
  不过高要求并不是什么难以承认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婚恋市场一直是个买卖市场,每个人都在待价而沽,双方标准匹配才能促成一段姻缘,也就是“看对眼”。这是爱情市场的底层逻辑。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因此当他将这一生活标准投射于情感中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过度的完美主义却会打破这一平衡。
  他们希望自己的伴侣是完美的,因此在一开始的接触中就会额外留意对方的不完美之处。也许是如厕时间过长,也许是回复消息太慢——但你不知道的是,如厕时间过长可能是因为恰好那几天比较干燥,而回复消息太慢则是因为他还在厕所里努力。
  在刚开始的接触中,零星的一点不符合预期便很容易让完美主义者对对方全盘否定,最终落得一个礼貌性失联的下场。
  久而久之,完美主义者的择偶标准便日趋理想化,这是一种对自我要求的空洞延伸,要么全部都要,要么一无所有。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恕我直言,单身完美主义者在择偶上,多少会以后者自居。
  哪怕他们成功说服自己包容了对方的不完美之处,并与其建立起亲密关系,也很难确保那些芥蒂没有在他们心中隐秘之地生根发芽,最终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茁壮长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为矛盾的是,完美主义者期待完美的爱情(尽管他们口头上很少承认这一点,且往往以“感觉不对”的理由搪塞自己),却又从不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这将催化完美主义的腐蚀作用——我那么不完美(连我都不爱自己),难道真的会有人爱上我吗?
  越是追求完美的人,越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即便是在偶尔的几次约会中,完美主义者也很难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相信一旦这么做,自身的不完美便会随之暴露无遗,而对方也会因此降低对自己的好感度。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情史往往由虐恋堆砌而成,破碎的爱情与其说是因为他对另一半有着严苛的要求,倒不如说是他持之以恒的自我批判:此人无法相信自己会做出一个称心如意的选择——爱我的人,肯定脑子有问题。
  但在良好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对彼此“不满意之处”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听起来似乎略显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之处的包容才能对关系的牢固程度予以考验和佐证。
  你所期盼的爱情,某种意义上也是矛盾美学的产物。
  现如今的完美主义“无处不在”,“在身边的朋友、同事以及我所教的学生身上,我都能明显看到这一点”。
  完美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如果你是在按中提到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你很清楚我在说什么。
  完美主义的代际效应是巨大的。尽管奉行完美主义的家长,其出发点是为了后代有更好的生活,但这并不能给其行为带来更多的正当性。父爱确实如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由于成长过程中很少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完美(毕竟这只是理想化的),长大之后我们也会倾向于把自己的大部分经历视为失败,因此也会促就恶性循环。
  除却成长环境,当代社交媒体也在鼓励我们向他人展示光鲜与亮丽——即便有时真假参半。而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看到所有人的美好生活,且只需掏出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纵观人类历史,生活对比从未如此简单。
  久而久之,我们会误认为自己的生活本就应当完美无缺。我们所看到的,是经由同一套价值体现细致雕琢的理想生活建模,而一旦你的生活与此有所差别,就会额外担心受到指指点点。完美意味着各项指标的完满与永恒,意味着一成不变的整齐划一,也因其定义而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总能在这颗鸡蛋里挑出骨头来。完美意味着永恒,但永恒的尽头是沉沉的死气与虚无。
  与仅存于理想中的完美相比,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具体的矛盾。虽然在完美主义者看来,这些矛盾是他们希望极力避免的东西,但世界由矛盾组成。
  只有矛盾才能给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也时刻孕育着无限可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完美,才是完美的。
其他文献
莊子在《知北游》篇中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宁静不变。  我读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一个人,他的朋友跟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屋子里面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之后,你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  他朋友说:“那我们打个赌吧,你挂一个鸟笼子试试。”  他就真在屋里挂
期刊
我常去星巴克办公。去得多了,慢慢记住了几个店员的面孔。  店员里有个女孩子,眼睛细长,身形瘦削,常在柜台后面忙碌,冲咖啡,收拾台面,麻利沉默,静水流深。  我从来没跟她说过话——可能也说过,让她给我续过热水?或者端咖啡时向她道过谢?只是,我从没留意过她的反应,也没注意到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仅仅发现她常常面无表情。  今天,我又来到星巴克。吃完甜点,喝完咖啡,我去续水,走到前台,看到她正在给咖啡打包。
期刊
我没有运动细胞,因此特别喜欢看体育比赛。尤其奥运会,是人体各种极限运动精华的全球展示,对我而言,就更像看一个个奇迹:比如跳水、体操、蹦床,那空中一串串眼花缭乱的跟斗,看得我目瞪口呆,只有“啧啧”惊叹的份,想起以前在学校上体育课也做过前滚翻,脑袋顶着垫子撅着屁股两腿一用力,才能成功地翻过去。还有号称“小魔女”的孙颖莎,我是心甘情愿当了她的粉丝,稚气未脱才21岁的小姑娘,一派大将风范,女单半决赛、女团
期刊
我的头发天生自然卷,还是油性发质,留长了不方便打理。加上多年来对学生发型的严格管控,让我的思想严重落后于时尚潮流——我已经想不到什么发型适合自己了。  每次去理发店,我不会提太多要求,只想让理发师傅把头发剪短一些,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可同样是剪短发,所需的开销一年比一年贵,体验也一年比一年痛苦,我却不知道为什么痛苦。物价在涨,房租在涨,理发费用会跟着涨,这我理解;我碰到的理发师傅,服务也没有不周
期刊
中分  坐朋友敞篷跑车去耍,想学电视里面耍酷,就双手高举站起来嗨歌,朋友在旁边吼了一句:“还是坐下来吧,腋毛都被吹成中分了!”叫家长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她双眼望着我,“见家长吧。”我不禁心头一震,这么久了,她第一次对我说这样的话,我眼泛泪花,有点哽咽,试探地问道:“是不是有点早?”她情绪竟然有些激动:“还敢讨价还价!你已经两天没交作业了!叫家長!”理由  最好的病假理由是:痔疮手术!原因:不
期刊
01  前几天跟一个学长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刚毕业那年,他和一个同学一起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实习。  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加班到12点。而他的那位同学,每天掐着点来,又掐着点走。两个月后,公司考核转正,他本来以为自己稳了。结果,他没能转正,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气愤,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60天的勤奋努力,不过是个笑话
期刊
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大结局了,航天设计师于途和女明星乔晶晶的爱情甜倒了一众网友。两人不仅甜,还都热爱工作,于途搞科研忙碌,加班是常态,回家还要写论文。乔晶晶的敬业人设也屹立不倒,坚持用作品说话。  有人评论道:“这才是美好爱情呀,小时候我喜欢的那些爱情剧都是啥奇葩?”  这届观众是不是不再看“恋爱脑”甜剧,也不喜欢“恋爱脑”了呢? 1.“恋爱脑”是咋回事?可能是痴迷型依恋  以前的电视剧总喜欢演
期刊
我的一个熟人,中年男性,他又恋爱了。他喜欢上一个37岁的“女神”。但是女神并不太喜欢他,原因是这个所谓的女神还记得她前男友——他是突然去美国的,6年了,毫无音信。这也是女神一直没有结婚的原因。为什么很多女性容易对忽然消失的前男友耿耿于怀呢(不管他们是死了还是失踪了)?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话题可以从这说起——人类是怎么做选择的。通常他们作出决策的流程是:如果现实感受效应大于等于记忆感受效应则选择
期刊
在协和神经外科实习时,病房里躺着一个脑水肿的老爷子。他是在马路上突然昏倒的,派出所把他送到了医院。送来时脑水肿得很厉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尽管他昏迷着,又联系不上亲属,我们还是给他做了手术。  直到半个月后他脱离了生命危险,派出所才查明他的身份,原来他曾经坐过牢,刚出狱没几天。他具体犯过什么事,警察也没告诉我们,只说他没有妻儿,唯一可以联系的是一个远房亲戚,却言明了不管他,所以只能任由他躺在医
期刊
丘比特  睡覺梦见一小孩拿弓箭射我,我打了他一顿,直到他说下次不敢了,我才满意地停手,临走我问他叫什么,他说他叫丘比特。记忆力  朋友:“年纪大了,我现在记忆力很差,很多事情容易忘记。”  我:“我有办法解决。”  朋友:“真的?”  我:“当然是真的,你先借我五百元,我得看一下你的记忆力有多差。”计划落空  大学两个哥们儿为了考试作弊,苦学摩斯密码,终于小有所成。等到考试那天,两个人在考场用笔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