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由于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幸福观的理解和对幸福的感知。相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个别人奉行的价值准则,这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因此,在现阶段对青少年的幸福观进行教育便显的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详细叙述了幸福观的历史演变、现代青少年幸福观的特点及培育措施,希望以此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青少年;幸福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273-01
一、幸福观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最早对幸福做出论述的是《尚书·洪范》。书中提到了五福,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有、健康安宁、崇尚美德、善终正寝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幸福的整体。
到了先秦时期的儒家,认为只有“攸好德”是人们自身所能把握的,是能够通过人自身的修养和实践而获得的。传统儒家对于幸福观的理解有两个特征。一是主张福德一致,不断提升个人美德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唯有美德是幸福的必备要素。二是推崇仁爱。恩及四海,要求人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还要友善地对待他人,体现的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境界,最终实现人人都幸福的局面。
儒家传统文化及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幸福观的理解和对幸福的感知。相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个别人奉行的价值准则,这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因此,现阶段对青少年幸福观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代青少年幸福观的特点
1、多层次性。
幸福包含着生理上、心理上和伦理上的需求得到的不同的满足, 它本身是多层次的, 因此幸福观也应该是多层次的。生理上、心理上和伦理上的幸福, 从内容上看从简单到复杂, 保持的时间也有短暂和长久之分, 对主体素质的要求依次提高, 对主体的胸怀和境界上的要求也越来越宽广和高远。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处于发育时期,尚未成熟。因此,一方面, 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较低层次性, 即大部分青少年把寻求感观刺激当作幸福,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另一方面,在伦理层面上,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认为助人为乐是种不能言语的幸福。
2、不稳定性。
青少年幸福观的不稳定性是指青少年由于某件事情获得的幸福感并不持久,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不难理解。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而幸福观作为人生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处于正在完善和形成的状态。青少年追求幸福的意志力不坚定, 同时其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及选择能力也对他们的幸福观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由于社会实践和阅历的限制,青少年在幸福的选择能力上的不成熟性也会使他们的幸福观呈现种种不稳定性。
3、模糊性。
由于青少年对幸福概念理解的模糊性, 造成他们对自身的幸福认识不清。大部分青少年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它们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青少年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对幸福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與此同时,由于严苛的教育体制和父母对其未来的“量身定制”,青少年对自己所向往的幸福模棱两可。
4、片面性。
由于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同时日常生活的重心也都是在学习上,对于其他事情接触的也比较少。因此,它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其实, 幸福不但要具有主体性而且要具有社会性, 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而目前青少年在幸福观上注重个人幸福至上, 对社会幸福的关注较少, 强调个人幸福的重要性, 难以认识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对幸福的共享性有所忽略。尽管大家可以从国家的强大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但难以把主流价值观内化为身的道德品质。这种狭隘性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心理和年龄特征相适应的, 也是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之所在。
三、青少年幸福观的培育措施
1、全方位认知幸福。
青少年出生在一个生活资料相对富足的时期,大多青少年对“填饱肚子”这个最为基本的幸福处于一种漠视状态。同时,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状态,青少年往往容易与同龄人模仿或是攀比。再加上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非官即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青少年容易产生嫉妒。最终导致自己的幸福感被拉低。因此,青少年应该正确认知幸福。人们追求的幸福是包括物质性幸福和精神性幸福在内的全面的幸福。在其中,物质性幸福是最为基本的,它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合理的饮食、适度的锻炼和必要的自我保护等等。精神性幸福源于他人的关爱,自我肯定以及被他人和社会所认可等等。对于幸福的全方位认知,包括对于他们所经历的不幸的认识,对于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2、追求和体验幸福。
幸福观教育要引导个体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价值的生活, 但幸福的生活和有价值的生活最终要靠个体积极的人生实践, 靠个体生活的现实创造。因此, 青少年和谐幸福观教育,还要引导他们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让他们通过劳动, 获得收获, 使他们在劳动付出与幸福获得之间找到联系, 珍惜已拥有的幸福,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指导他们通过合理的消费行为得到适度满足和身心的快乐,通过观察过度消费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把握消费与幸福的关系。指导他们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得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情感需要的满足。通过自身知识、能力、美德的运用, 做出有益于他人、社会的事, 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总之, 要利用机会、创造条件, 让青少年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追求和体验幸福的真谛。
四、结语
幸福观教育其实最终应该落实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上,应该遵循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的规律,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从心灵深处对他们进行幸福观教育。让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开拓道路, 能更好的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德]鲍吾刚著,严蓓雯译:《中国人的幸福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陈根法,吴仁杰.《幸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何芳 .幸福观的哲学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罗敏(199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青少年;幸福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273-01
一、幸福观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最早对幸福做出论述的是《尚书·洪范》。书中提到了五福,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有、健康安宁、崇尚美德、善终正寝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幸福的整体。
到了先秦时期的儒家,认为只有“攸好德”是人们自身所能把握的,是能够通过人自身的修养和实践而获得的。传统儒家对于幸福观的理解有两个特征。一是主张福德一致,不断提升个人美德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唯有美德是幸福的必备要素。二是推崇仁爱。恩及四海,要求人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还要友善地对待他人,体现的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境界,最终实现人人都幸福的局面。
儒家传统文化及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幸福观的理解和对幸福的感知。相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个别人奉行的价值准则,这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因此,现阶段对青少年幸福观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代青少年幸福观的特点
1、多层次性。
幸福包含着生理上、心理上和伦理上的需求得到的不同的满足, 它本身是多层次的, 因此幸福观也应该是多层次的。生理上、心理上和伦理上的幸福, 从内容上看从简单到复杂, 保持的时间也有短暂和长久之分, 对主体素质的要求依次提高, 对主体的胸怀和境界上的要求也越来越宽广和高远。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处于发育时期,尚未成熟。因此,一方面, 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较低层次性, 即大部分青少年把寻求感观刺激当作幸福,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另一方面,在伦理层面上,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认为助人为乐是种不能言语的幸福。
2、不稳定性。
青少年幸福观的不稳定性是指青少年由于某件事情获得的幸福感并不持久,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不难理解。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而幸福观作为人生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处于正在完善和形成的状态。青少年追求幸福的意志力不坚定, 同时其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及选择能力也对他们的幸福观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由于社会实践和阅历的限制,青少年在幸福的选择能力上的不成熟性也会使他们的幸福观呈现种种不稳定性。
3、模糊性。
由于青少年对幸福概念理解的模糊性, 造成他们对自身的幸福认识不清。大部分青少年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它们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青少年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对幸福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與此同时,由于严苛的教育体制和父母对其未来的“量身定制”,青少年对自己所向往的幸福模棱两可。
4、片面性。
由于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同时日常生活的重心也都是在学习上,对于其他事情接触的也比较少。因此,它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其实, 幸福不但要具有主体性而且要具有社会性, 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而目前青少年在幸福观上注重个人幸福至上, 对社会幸福的关注较少, 强调个人幸福的重要性, 难以认识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对幸福的共享性有所忽略。尽管大家可以从国家的强大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但难以把主流价值观内化为身的道德品质。这种狭隘性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心理和年龄特征相适应的, 也是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之所在。
三、青少年幸福观的培育措施
1、全方位认知幸福。
青少年出生在一个生活资料相对富足的时期,大多青少年对“填饱肚子”这个最为基本的幸福处于一种漠视状态。同时,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状态,青少年往往容易与同龄人模仿或是攀比。再加上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非官即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青少年容易产生嫉妒。最终导致自己的幸福感被拉低。因此,青少年应该正确认知幸福。人们追求的幸福是包括物质性幸福和精神性幸福在内的全面的幸福。在其中,物质性幸福是最为基本的,它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合理的饮食、适度的锻炼和必要的自我保护等等。精神性幸福源于他人的关爱,自我肯定以及被他人和社会所认可等等。对于幸福的全方位认知,包括对于他们所经历的不幸的认识,对于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2、追求和体验幸福。
幸福观教育要引导个体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价值的生活, 但幸福的生活和有价值的生活最终要靠个体积极的人生实践, 靠个体生活的现实创造。因此, 青少年和谐幸福观教育,还要引导他们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让他们通过劳动, 获得收获, 使他们在劳动付出与幸福获得之间找到联系, 珍惜已拥有的幸福,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指导他们通过合理的消费行为得到适度满足和身心的快乐,通过观察过度消费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把握消费与幸福的关系。指导他们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得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情感需要的满足。通过自身知识、能力、美德的运用, 做出有益于他人、社会的事, 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总之, 要利用机会、创造条件, 让青少年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追求和体验幸福的真谛。
四、结语
幸福观教育其实最终应该落实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上,应该遵循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的规律,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从心灵深处对他们进行幸福观教育。让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开拓道路, 能更好的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德]鲍吾刚著,严蓓雯译:《中国人的幸福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陈根法,吴仁杰.《幸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何芳 .幸福观的哲学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罗敏(199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