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被迫开启了近代化教育的大门,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所包含的教育变革都触及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根本,都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两次不同变革。两者在历史环境、指导思想、兴办目标、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内在联系。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教育变革;比较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教育变革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出发点,在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方面开创了一些新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新成就。而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在认识洋务教育变革的基础上,也探索了一些新的变革和做法,进一步撕裂了旧有的封建式教育体制。从整体上来看,两者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在某些地方相互关联又有不同,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和必然性。
一、关于兴办近代教育历史环境的比较
近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次不同的自救变革运动,其教育变革是其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两次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既有一定的不同性和相同性,还有一定的继承性。
1、不同性
(1)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又称晚晴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以换取暂时的"稳定”,被迫出让了部分领土、主权和经济贸易的权利,而国内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从而呈现出暂时"稳定”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激发了朝野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掌舵,发起了一项教育变革运动。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维新派在发起的一场倡导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此时,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状态。
(2)组成人员不同。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都是位高权重的高官或地方实力派,以及封建政府中的一些中上级官员。也有外国列强长期支持的大买办等,而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是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等人,他们都有着知识分子的先进理念。
2、相同性
洋务运动和戊戌时期所兴办的近代教育都是在中国特殊历史关口下进行的重要"革新”,都是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极力刺激下产生的结果。两者的兴起都是在清朝统治集团"内外交困”的情形下,由一部分有所顿悟的变法志士所进行的教育改革。
二、关于兴办近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
思想指导是行动的根本遵循,洋务和戊戌时期的教育变革都有各自的指导思想,其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由其各自的内在条件所决定的。前者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者在前者的影响下,并结合自身的思想意识所形成的,体现了两者变革的实践标准。
1、不同性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来进行近代教育变革,注重按照西方的教育体制来把教育的目的与洋务运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而康和梁等改革者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中西合璧、实用为宗”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培养德、智、體全面发展的新国民。
2、相同性
洋务教育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展开的教育变法,戊戌维新派以"中西合璧、实用为宗”为其指导,其两者的指导思想都停留在表面的"中西结合”上。
三、关于兴办近代教育目的的异同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是两场不同而极具目的的变革,都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促成的结果,两者兴办教育的目的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但其最终随着整个变法运动的失败而宣告夭折,各自的目的也未能实现。
1、相同点
洋务和维新时期兴办的近代教育都是在中国"内外合力”的刺激下促成的教育变革,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从拯救民族危机、国家富强、免受外来侵略者欺凌的角度出发,但是两者都是在服务于上层统治集团。
2、不同点
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本质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统治权威,后者是为了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四、关于兴办近代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比较
历经35年的洋务运动和短暂的戊戌变法虽然都失败了,但其两者在教育改革中都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储备了新的力量。前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打破了旧有的科举制度,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而后者更是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原始的文化条件,为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两者既有相同性,又有超越性。
1、相同性
洋务运动时期,奕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分别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局,招收学习不同外国文字和技术的学。戊戌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兴办西学,在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这些都打破了旧式科举制度"弥漫天下”的局面,打开了封建王朝守旧堡垒的缝隙,起到了开通社会风气的作用。
2、超越性
"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戊戌教育在吸收洋务教育变革失败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提出了一套近代中国的教育体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兴办的近代教育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兴起的两次不同的教育变革,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依存之处,又有超越之处。前者为后者积累了初步的实践经验,后者正是在继承并完善了前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者。
[参考文献]
[1]郝宴荣.“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J].河北学刊,1999(03):96.
[2]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
佟伊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托木吾斯塘镇中学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教育变革;比较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教育变革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出发点,在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方面开创了一些新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新成就。而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在认识洋务教育变革的基础上,也探索了一些新的变革和做法,进一步撕裂了旧有的封建式教育体制。从整体上来看,两者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在某些地方相互关联又有不同,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和必然性。
一、关于兴办近代教育历史环境的比较
近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次不同的自救变革运动,其教育变革是其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两次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既有一定的不同性和相同性,还有一定的继承性。
1、不同性
(1)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又称晚晴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以换取暂时的"稳定”,被迫出让了部分领土、主权和经济贸易的权利,而国内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从而呈现出暂时"稳定”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激发了朝野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掌舵,发起了一项教育变革运动。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维新派在发起的一场倡导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此时,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状态。
(2)组成人员不同。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都是位高权重的高官或地方实力派,以及封建政府中的一些中上级官员。也有外国列强长期支持的大买办等,而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是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等人,他们都有着知识分子的先进理念。
2、相同性
洋务运动和戊戌时期所兴办的近代教育都是在中国特殊历史关口下进行的重要"革新”,都是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极力刺激下产生的结果。两者的兴起都是在清朝统治集团"内外交困”的情形下,由一部分有所顿悟的变法志士所进行的教育改革。
二、关于兴办近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
思想指导是行动的根本遵循,洋务和戊戌时期的教育变革都有各自的指导思想,其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由其各自的内在条件所决定的。前者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者在前者的影响下,并结合自身的思想意识所形成的,体现了两者变革的实践标准。
1、不同性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来进行近代教育变革,注重按照西方的教育体制来把教育的目的与洋务运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而康和梁等改革者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中西合璧、实用为宗”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培养德、智、體全面发展的新国民。
2、相同性
洋务教育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展开的教育变法,戊戌维新派以"中西合璧、实用为宗”为其指导,其两者的指导思想都停留在表面的"中西结合”上。
三、关于兴办近代教育目的的异同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是两场不同而极具目的的变革,都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促成的结果,两者兴办教育的目的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但其最终随着整个变法运动的失败而宣告夭折,各自的目的也未能实现。
1、相同点
洋务和维新时期兴办的近代教育都是在中国"内外合力”的刺激下促成的教育变革,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从拯救民族危机、国家富强、免受外来侵略者欺凌的角度出发,但是两者都是在服务于上层统治集团。
2、不同点
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本质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统治权威,后者是为了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四、关于兴办近代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比较
历经35年的洋务运动和短暂的戊戌变法虽然都失败了,但其两者在教育改革中都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储备了新的力量。前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打破了旧有的科举制度,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而后者更是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原始的文化条件,为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两者既有相同性,又有超越性。
1、相同性
洋务运动时期,奕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分别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局,招收学习不同外国文字和技术的学。戊戌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兴办西学,在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这些都打破了旧式科举制度"弥漫天下”的局面,打开了封建王朝守旧堡垒的缝隙,起到了开通社会风气的作用。
2、超越性
"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戊戌教育在吸收洋务教育变革失败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提出了一套近代中国的教育体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兴办的近代教育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兴起的两次不同的教育变革,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依存之处,又有超越之处。前者为后者积累了初步的实践经验,后者正是在继承并完善了前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者。
[参考文献]
[1]郝宴荣.“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J].河北学刊,1999(03):96.
[2]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
佟伊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托木吾斯塘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