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中的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不久前出现了一场颇具代表性的辩论: “救欧洲”还是“救温州”?
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应该被救助的是温州而不是欧洲。理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钱去帮助欧洲,却同时置温州企业的困境于不顾,是国人无法接受的。
而另一个观点是,尽管欧洲和温州都需要帮助,中国政府还是应该有优先顺序,先救温州,再救欧洲。
笔者认为,关于“救欧洲”还是“救温州”的讨论是一个伪命题。二者既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也没有优先顺序上的连带关系。
甚至可以说,“救欧洲”还是“救温州”是两个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关系的不同概念:前者是市场化投资行为,后者则是政策行为。
首先,“救欧洲”还是“救温州”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救欧洲”需要动用官方外汇储备, 因为在当前中国资本账户管制的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外汇是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 “救温州”则需要放松国内货币流动性和信贷的控制,防止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
中央银行积累外汇储备时,由于外汇占款而形成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境内货币流动性状况。然而,外汇储备一旦形成,现有存量的外汇储备的使用,和境内货币信贷条件已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去购买意大利主权债的方式来“救欧洲”,以及通过放松国内信贷控制为中小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救温州”,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可以是两个完全彼此独立的操作。
在这个意义上,“用中国人自己的钱‘救欧洲’”的说法并不准确。
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对应的是央行的负债,通俗的说法就是印出的人民币钞票。官方外汇储备资产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普通百姓。因为,当政府、企业和个人把手中的美元卖给中央银行时,他们自己的钱实际已经以人民币的形式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其实,这里真正的取舍关系应该是“救欧洲”还是“救美国”。
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中国有相当于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一个市场共识是,大约三分之二是美元资产,四分之一是欧元资产还有其他币种,但都占比不大。
给定外汇储备总量,“救欧洲”就是多用些外汇购买欧元区的债券,相对地减少美元债券的购买。如果由于中国的参与并加大购买欧元债券的力度,帮助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利率降下来, 则欧元区就得救了。
然而,如果由于中国动用大量的外汇去买欧债,而相应减少购买美债,进而导致美国的债券利率攀升,这对仍然在艰难复苏的美国经济显然是雪上加霜。
可见,中国如果要“救欧洲”,就无法 “救美国”, 二者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
不久前,欧洲的政治领袖纷纷直接或间接地呼吁中国政府出手,帮助解决欧债危机。然而我们注意到,在这个问题上,欧元区的“战略盟友”美国却表现得相当“低姿态”,根本看不出任何向中国施压去“救欧洲”的迹象。这和当年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过程中,美国政要呼吁中国坚守不要抛售美国国债的“高姿态”,形成了鲜明对照。
既然买欧元债券的机会成本是美国债券,那么关于“救欧洲”与否的讨论就应该少很多道义和政策的诉求,而成为一个涉及决定美元和欧元债券比例的资产配置问题, 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化投资决策。
如果中国的确购买了更多的欧洲债券,与其把它标榜成 “救欧洲”的“义举”,不如说是改善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并提高投资回报率的纯市场行为。
与之相反,是否“救温州”则更多的是基于政策的考量。温州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宏观政策紧缩环境下,中小企业困境的一个缩影。
中国历次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通过对银行信贷数量的行政性控制而实现的宏观调控,往往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带来比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救温州”是一般性地微调宏观经济政策和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代名词, 因而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应该被救助的是温州而不是欧洲。理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钱去帮助欧洲,却同时置温州企业的困境于不顾,是国人无法接受的。
而另一个观点是,尽管欧洲和温州都需要帮助,中国政府还是应该有优先顺序,先救温州,再救欧洲。
笔者认为,关于“救欧洲”还是“救温州”的讨论是一个伪命题。二者既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也没有优先顺序上的连带关系。
甚至可以说,“救欧洲”还是“救温州”是两个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关系的不同概念:前者是市场化投资行为,后者则是政策行为。
首先,“救欧洲”还是“救温州”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救欧洲”需要动用官方外汇储备, 因为在当前中国资本账户管制的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外汇是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 “救温州”则需要放松国内货币流动性和信贷的控制,防止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
中央银行积累外汇储备时,由于外汇占款而形成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境内货币流动性状况。然而,外汇储备一旦形成,现有存量的外汇储备的使用,和境内货币信贷条件已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去购买意大利主权债的方式来“救欧洲”,以及通过放松国内信贷控制为中小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救温州”,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可以是两个完全彼此独立的操作。
在这个意义上,“用中国人自己的钱‘救欧洲’”的说法并不准确。
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对应的是央行的负债,通俗的说法就是印出的人民币钞票。官方外汇储备资产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普通百姓。因为,当政府、企业和个人把手中的美元卖给中央银行时,他们自己的钱实际已经以人民币的形式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其实,这里真正的取舍关系应该是“救欧洲”还是“救美国”。
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中国有相当于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一个市场共识是,大约三分之二是美元资产,四分之一是欧元资产还有其他币种,但都占比不大。
给定外汇储备总量,“救欧洲”就是多用些外汇购买欧元区的债券,相对地减少美元债券的购买。如果由于中国的参与并加大购买欧元债券的力度,帮助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利率降下来, 则欧元区就得救了。
然而,如果由于中国动用大量的外汇去买欧债,而相应减少购买美债,进而导致美国的债券利率攀升,这对仍然在艰难复苏的美国经济显然是雪上加霜。
可见,中国如果要“救欧洲”,就无法 “救美国”, 二者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
不久前,欧洲的政治领袖纷纷直接或间接地呼吁中国政府出手,帮助解决欧债危机。然而我们注意到,在这个问题上,欧元区的“战略盟友”美国却表现得相当“低姿态”,根本看不出任何向中国施压去“救欧洲”的迹象。这和当年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过程中,美国政要呼吁中国坚守不要抛售美国国债的“高姿态”,形成了鲜明对照。
既然买欧元债券的机会成本是美国债券,那么关于“救欧洲”与否的讨论就应该少很多道义和政策的诉求,而成为一个涉及决定美元和欧元债券比例的资产配置问题, 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化投资决策。
如果中国的确购买了更多的欧洲债券,与其把它标榜成 “救欧洲”的“义举”,不如说是改善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并提高投资回报率的纯市场行为。
与之相反,是否“救温州”则更多的是基于政策的考量。温州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宏观政策紧缩环境下,中小企业困境的一个缩影。
中国历次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通过对银行信贷数量的行政性控制而实现的宏观调控,往往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带来比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救温州”是一般性地微调宏观经济政策和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代名词, 因而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