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发达,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注重培养 学生 严谨 思维习惯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课程,而思维是智力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够体现出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怎样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纠正学生常错的语言表达习惯
刚升入初中的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概念往往容易混淆,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全面,所以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表述。比如:不能把“全不相等”说成“不全相等”;不能把“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个点的三条直线”与“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相混淆。
二、加强数学概念的运用,纠正粗浅的思维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也是数学中思维的细胞,当引入某些新概念或某些新课题时,如果学生没有运用好概念,他们在解题时常常不能全面、准确,学生要是对概念一知半解的话,他们就会造成错误地解题。如不少学生忽视象限角概念中“角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这一条件,出现“a若是第二象限的角,则2a是第三或第四象限的角”这一错误判断;又如,有的学生忽视奇、偶函数对定义域的要求,即定义域所示点集必须关于原点对称,从而出现“函数f(x)=x2+7cosx(-1≤x≤3)是偶函数”的错误。
例1:判断函数f(x)= 的奇、偶性。学生往往会这样解答:
∵f(-x)= = ,
∴f(-x)≠f(x)且f(-x)≠-f(x),
∴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这是个错解!错在没有先求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将函数的解析式恒等变形。
由 得出函数的定义域为[-1,0]∪[0,1],将函数恒等变形,得f(x)= ,f(x)是奇函数。
三、准确运用好定理、公式、法则,纠正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
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滥用定理、公式、法则,对题目中的关键要点不加思维,要么生搬硬套,要么滥用定理、公式、法则。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灵活准确运用好定理、公式及法则。
例2:已知关于x的方程 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解:原方程可化为mx2-x+1=0
当m=0时,有x=1,检验知它不是原方程的根;
当m≠0时,∵原方程有实数根
∴△=1-4m≥0,解得m≤
∴当m≤ 且≠0时,方程 有实数根。
四、认真审题,勤于钻研,纠正单一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任何题目都可能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面对问题不能总是考虑用一种方法、得出一种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对待问题要全面思考、思维要灵活,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2,6)
问:(1)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 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问:(2)点B(3,4),C(- ,- ),D(2,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解:(1)设这个反比例函数为 ,因为它经过点A,把点A的坐标(2,6)代入函数解析式,得6= ,解得k=12,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因为k>0,所以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分别把点B、C、D的坐标代入y= ,可知点B、C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点D的坐标不满足函数解析式,所以点B、C在函数y= 的图象上,点D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五、纠“错”反思,纠正轻信、盲从的思维习惯
例4:计算:
以下是大部分学生错误的解题现象:
解: = = =
明显,解法错误,于是教师来一个“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把分式的化简当作分式方程来解题,虽然解法错误,但是能把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教师告诉学生能不能考虑利用方程来解决它呢?于是,一种新颖的解法就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x=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肖万桢,江西省于都县第八中学,邮编:342300
【关键词】注重培养 学生 严谨 思维习惯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课程,而思维是智力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够体现出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怎样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纠正学生常错的语言表达习惯
刚升入初中的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概念往往容易混淆,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全面,所以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表述。比如:不能把“全不相等”说成“不全相等”;不能把“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个点的三条直线”与“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相混淆。
二、加强数学概念的运用,纠正粗浅的思维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也是数学中思维的细胞,当引入某些新概念或某些新课题时,如果学生没有运用好概念,他们在解题时常常不能全面、准确,学生要是对概念一知半解的话,他们就会造成错误地解题。如不少学生忽视象限角概念中“角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这一条件,出现“a若是第二象限的角,则2a是第三或第四象限的角”这一错误判断;又如,有的学生忽视奇、偶函数对定义域的要求,即定义域所示点集必须关于原点对称,从而出现“函数f(x)=x2+7cosx(-1≤x≤3)是偶函数”的错误。
例1:判断函数f(x)= 的奇、偶性。学生往往会这样解答:
∵f(-x)= = ,
∴f(-x)≠f(x)且f(-x)≠-f(x),
∴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这是个错解!错在没有先求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将函数的解析式恒等变形。
由 得出函数的定义域为[-1,0]∪[0,1],将函数恒等变形,得f(x)= ,f(x)是奇函数。
三、准确运用好定理、公式、法则,纠正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
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滥用定理、公式、法则,对题目中的关键要点不加思维,要么生搬硬套,要么滥用定理、公式、法则。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灵活准确运用好定理、公式及法则。
例2:已知关于x的方程 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解:原方程可化为mx2-x+1=0
当m=0时,有x=1,检验知它不是原方程的根;
当m≠0时,∵原方程有实数根
∴△=1-4m≥0,解得m≤
∴当m≤ 且≠0时,方程 有实数根。
四、认真审题,勤于钻研,纠正单一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任何题目都可能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面对问题不能总是考虑用一种方法、得出一种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对待问题要全面思考、思维要灵活,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2,6)
问:(1)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 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问:(2)点B(3,4),C(- ,- ),D(2,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解:(1)设这个反比例函数为 ,因为它经过点A,把点A的坐标(2,6)代入函数解析式,得6= ,解得k=12,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因为k>0,所以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分别把点B、C、D的坐标代入y= ,可知点B、C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点D的坐标不满足函数解析式,所以点B、C在函数y= 的图象上,点D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五、纠“错”反思,纠正轻信、盲从的思维习惯
例4:计算:
以下是大部分学生错误的解题现象:
解: = = =
明显,解法错误,于是教师来一个“顺水推舟,将错就错”,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把分式的化简当作分式方程来解题,虽然解法错误,但是能把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教师告诉学生能不能考虑利用方程来解决它呢?于是,一种新颖的解法就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x=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肖万桢,江西省于都县第八中学,邮编:3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