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小学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教材知识进行生活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學体系。文章具体探讨小学品德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希望能为品德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学科素养
在小学阶段,品德课程具有重要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品德课程的人文性更强,对学生的教化意义更大。品德学科以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观念落后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品德教学也面临一些新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部分教师以学生升学率作为目标,忽视了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正确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深入课堂。一些教师虽然处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却仍旧处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主导,按照自我意愿展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枯燥
品德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处事原则和处事方法。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对学生进行概念知识的灌输,加大了品德学习的难度。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没能调用互联网中的丰富教学资源,致使品德课堂乏善可陈,学生无法投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三)教学脱离实际
理论知识源自现实生活,品德课程中的知识点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生发而来的。如果脱离生活实际,理论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没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致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阻碍了品德教学效率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优化小学品德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想要渗透学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突出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小学品德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养成诚信、友善的品格。为了实现小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该把教材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更加紧密,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以多媒体课件为例,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在品德课堂上,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教师在讲授《我和动物交朋友》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的小动物。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小动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有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对动物的感受等。一些学生非常喜爱小狗,列举了自己家中的小狗,并介绍了小狗的外貌特征;一些学生喜欢小兔子,阐述了自己喜欢兔子的原因,并指出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在学生进行描述的同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小动物的图片,辅助学生进行描述。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应该呼吁学生共同保护小动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此点出课程主题,渗透学科素养教育。
(二)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大纲指出了品德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处在父母构建的“象牙塔”中,与社会相距甚远,情感认知严重不足。想要让学生具备学科素养,必须以个人情感作为引导,让学生探索教材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比如,在讲授《我爱我的家》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生活信息,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和家长建立联系,让家长发送学生的成长照片,并将这些照片整理成视频。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拿一样与父母相关的物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课上,教师可以播放由学生照片组成的视频。在观看这些照片时,学生们会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物品,并对物品进行简单介绍。每个物品都承载了与父母有关的记忆,都蕴藏着父母的深情。教师在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直视自己对父母的情感,并让学生回家之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只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导课堂,鼓励学生发表对新学知识的见解。
比如,教师在讲授《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商品的识别方法,让学生辨认商品的真假。在介绍完基础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如何才能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一些学生认为自己需要识别假币,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消费前需要再三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被束缚在传统教学体制之中,采用理论灌输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品德课程以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目标,为了渗透学科素养教育,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教师必须优化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银花.试论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06).
[2]张晓倩.浅析小学阶段如何进行品德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03).
[3]吴功林.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获得直觉情感体验[J].广西教育,2014(01).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学科素养
在小学阶段,品德课程具有重要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品德课程的人文性更强,对学生的教化意义更大。品德学科以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观念落后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品德教学也面临一些新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部分教师以学生升学率作为目标,忽视了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正确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深入课堂。一些教师虽然处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却仍旧处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主导,按照自我意愿展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枯燥
品德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处事原则和处事方法。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对学生进行概念知识的灌输,加大了品德学习的难度。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没能调用互联网中的丰富教学资源,致使品德课堂乏善可陈,学生无法投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三)教学脱离实际
理论知识源自现实生活,品德课程中的知识点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生发而来的。如果脱离生活实际,理论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没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致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阻碍了品德教学效率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优化小学品德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想要渗透学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突出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小学品德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养成诚信、友善的品格。为了实现小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该把教材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更加紧密,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以多媒体课件为例,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在品德课堂上,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教师在讲授《我和动物交朋友》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的小动物。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小动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有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对动物的感受等。一些学生非常喜爱小狗,列举了自己家中的小狗,并介绍了小狗的外貌特征;一些学生喜欢小兔子,阐述了自己喜欢兔子的原因,并指出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在学生进行描述的同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小动物的图片,辅助学生进行描述。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应该呼吁学生共同保护小动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此点出课程主题,渗透学科素养教育。
(二)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大纲指出了品德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处在父母构建的“象牙塔”中,与社会相距甚远,情感认知严重不足。想要让学生具备学科素养,必须以个人情感作为引导,让学生探索教材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比如,在讲授《我爱我的家》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生活信息,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和家长建立联系,让家长发送学生的成长照片,并将这些照片整理成视频。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拿一样与父母相关的物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课上,教师可以播放由学生照片组成的视频。在观看这些照片时,学生们会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物品,并对物品进行简单介绍。每个物品都承载了与父母有关的记忆,都蕴藏着父母的深情。教师在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直视自己对父母的情感,并让学生回家之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只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导课堂,鼓励学生发表对新学知识的见解。
比如,教师在讲授《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商品的识别方法,让学生辨认商品的真假。在介绍完基础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如何才能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一些学生认为自己需要识别假币,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消费前需要再三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被束缚在传统教学体制之中,采用理论灌输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品德课程以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目标,为了渗透学科素养教育,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教师必须优化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银花.试论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06).
[2]张晓倩.浅析小学阶段如何进行品德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03).
[3]吴功林.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获得直觉情感体验[J].广西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