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舞: 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13920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冈舞,作为云冈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从照搬石窟造像到与时代同呼吸的艰辛历程,为“云冈舞”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2020年6月18日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云冈舞”学科建设正式启动,从整体规划、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等不同层面稳固推进,不仅是每个云冈舞研究者、创作者、实践者的使命,更对建设“云冈学”、推动文旅融合、建设文化强市等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引领
  从整体规划中推进
  “自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我深感使命在肩,陆续开展了申报项目、聘请专家、编写云冈舞蹈教材等工作,扎实推进‘云冈舞’学科建设。在2020年12月,‘云冈舞’成功入选‘大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说明我们研究云冈舞的方向是对的,对云冈舞的挖掘是有深度的,对云冈舞的创作是有成果的,为今后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国家一级编导、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王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在大同艺校挂牌成立,标志着“云冈舞”学科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王和平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云冈舞就一直在探索进行中。2002年起,大同艺校开始整合云冈系列舞蹈,以云冈石窟雕像为创作依据、以北魏历史为创作脉络、以时代审美为创作手段,创编了以《云冈长袖飞天舞》为代表的云冈系列舞蹈,初步形成了‘节目演出有影响、理论研究有成果、美学观点有价值’的学科建设基础。”
  王和平说,主推和研究云冈舞,相当于为中国舞蹈增添一个新舞种,也是对云冈学的丰富。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做好云冈舞的创作和研究工作,组建“云冈舞”学科研究队伍;做好云冈舞教材——《云冈舞基础教程》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将在2021年适当推出以云冈舞和云冈乐为主的旅游专场演出,丰富旅游市场,促进文旅融合。
  创作编排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
  “云冈舞取材于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像,把造像里的舞蹈动作摘出来,用舞蹈语汇形成舞段,提炼风格,形成舞蹈,根据音乐突出舞蹈特点,再结合灯光、服装、造型等让其流动起来,最后把这种动态美展现给观众。”国家二级编导、大同大学舞蹈系主任、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李莉介绍说。
  李莉是云冈舞系列舞蹈编创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她表演过大同早期的云冈题材舞蹈节目。从2002年起,与王和平整合创作的云冈系列舞蹈获得国家版權。在大同大学教学中开设了特色课程《云冈舞蹈赏析与实践》,让学生对云冈舞有更深的体会。2015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2017年,撰写的《云冈舞蹈从石窟造像中走来——舞蹈<云冈莲珠纹舞>创作谈》发表在国家级专业期刊《舞蹈》杂志上。
  从跳、到教、再到编创云冈舞,李莉与云冈舞有深厚感情,这是她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她注重内涵挖掘和文化传承,力求从研究和实践上,把“云冈舞”学科建设推进到一定深度。“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的成立,必将为‘云冈舞’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支撑,注入新动力,使‘云冈舞’学科步入快速发展之路。能有幸成为首批外聘专家,我深感责任重大,目前正在创作新的云冈舞,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努力,力争为云冈舞种的确立贡献力量。”李莉说。
  乐舞相融
  于理论研究中深入
  “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的成立,对研究复活北魏舞蹈艺术、传承千年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云冈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赵昆雨在采访中表示,“我是做理论研究的,能有幸成为首批外聘专家,我定会竭尽所能从历史、宗教、文化现象以及图像等方面为‘云冈舞’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赵昆雨主要从事北魏乐舞图像及佛教故事图像研究,30多年来,他与石窟乐舞造像为伴,从一个点找一个面,从一个姿态找一段舞,克服重重困难,对云冈石窟的音乐舞蹈形象、分布情况以及表现形式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整理,并做分期研究,追源溯流,为探寻消逝千年的梵音绝响和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付出了巨大心血。曾出版《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云冈石窟之谜》等专著,发表《云冈石窟乐舞雕刻研究》《古道西风别样薰——北魏平城时代的胡风乐舞》等论文。
  “‘戎华皆采,鲜卑当歌’,研究云冈舞实际上也就在研究北魏平城时代的音乐舞蹈风格,而一切研究都要回归到历史和现实中。因此,在云冈舞创作中,云冈音乐舞蹈特色、道具、服饰、发型、冠饰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把‘云冈舞’学科建设与云冈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舞蹈才能更为深入且丰满。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推出一部以云冈石窟为依托的反映北魏平城时代的舞蹈大戏。”赵昆雨说。
  牢记嘱托使命
  繁荣云冈文化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对云冈石窟保护、云冈文化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大同市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冈舞”学科作为“云冈学”首个学科项目落地大同,鼓舞着云冈舞的研究者、创作者、实践者们坚定文化自信,以丰富和创建“云冈舞”学科为己任,探索研究云冈舞在云冈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与价值,努力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打造大同重要文化名片,为加速云冈学科发展、繁荣云冈文化不断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静静的大成山唯有两个时辰是喧哗的、热闹的,那都是由鸟儿带来的乐章。  大成山从早到晚始终都是静悄悄、静悄悄的。  大成山的一年四季始终都是静悄悄、静悄悄的。  静静的大成山唯有两个时辰是喧哗的、热闹的。  那都是由鸣声不绝、欢乐的鸟语喧嘈出来的乐章。  贵州的大山里多雨,一年中的好几个时节,都会有连绵不绝的阴雨天。天天都下雨,连续不断地落着小雨。天阴沉着脸,地上湿漉漉的,远山的峰巅上总是浮动着云雾
期刊
在大同城东北16千米处有座采凉山,海拔比恒山还要高百余米,是大同之镇山。采凉山在北魏时称纥真山,古籍中也作纥贞山、纥干山。“纥真”一词源于鲜卑语,是三十里之意,就是说此山距北魏平城有三十里之距。唐昭宗诗云:“纥真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落。”就是说此山。因山高气寒,山顶多积雪,后亦名采凉山。《金史·地理志》:“白登县有采掠山。”其中的“采掠山”就是“采凉山”。《清一统志》亦有“采掠山”一条,下引“
期刊
明堂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庆赏等大典的场所,是礼制文化的载体。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明堂建于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末年毁于兵火。1995年大同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基建施工工地发现该遗址,轰动全国考古界。北魏明堂遗址是继西汉长安明堂遗址、魏晋洛阳明堂遗址和唐东都洛阳明堂遗址之后发现的第四大明堂遗址,同时也是首次发现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王朝建设的明堂遗址。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发现有明确历史
期刊
黄花主题公园位于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是云州区打造的“忘忧大道”中一处集黄花观赏、采摘旅游、亲近自然,感受农村生态美的乡村旅游景点。  小暑过后,又是一年黄花黄。我与家人驱车前往黄花公园,去观赏万亩黄花盛开的独特美景。连日来的雨水,将云州大地洗濯得郁郁葱葱,青碧喜人。挺立在原野上的黄花愈发娇艳可爱。  车行至绿叶和金色黄花造型搭建的“忘忧大道” 创意彩门前,就开启了我们的忘忧之旅。忘忧大道西起云州
期刊
前段时间,《觉醒年代》火了。  随之上了热搜的,是安徽的一条小路,叫延乔路。  路的名字,是来自陈延年、陈乔年。在延乔路的旁边,是集贤路,集贤二字源自集贤关,那里是他们父亲陈独秀的长眠之地。  神奇的是,这两条没有交集的路,最终都通向了一个叫繁华大道的地方。  而更神奇的是,因为剧里说陈乔年爱吃炒花生,陈延年爱吃炒糊的南瓜子,在摆满鲜花的路牌下,有人真就给他们带了一把南瓜子和炒花生。  越想这事就
期刊
坐在窗前,看着外面正齐刷刷下着的雨,才猛然间意识到,这已是秋天了。感觉今年的夏天似乎短了些,没怎么觉得就过去了。一场秋雨一场寒,从窗外透进来的秋风,多少让人感觉到有些冷。秋天的天气,毕竟是凉了。  在乡村,这样看雨的情形有过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即使记忆里有,而且很多,但也都变得模糊起来,觉得情形太相似,去年有过,前年有过,上学念书的时候好像也有过……一场又一场的秋雨中,熟了一茬又一茬的庄稼,也成
期刊
在梦中,常会有一抹黑色或蓝色从眼前飘过,我便在梦中追啊追,忽的一下便醒来了,此时泪水已湿了枕。在我的心里,那抹黑,那抹蓝,都是带有故事的。且那故事的时间很悠远,情感很深沉;化成泪水,竟是那般的苦涩。  那抹黑就是我的外公,除了夏天穿着白色的,用棉布缝制的短褂外,一年四季永远都是一身黑色。外公身材魁梧,且是村里的能人。他不仅是个好的车把式,还是个好的庄稼汉。春天赶大车,除了给地里送肥,就是赶着大车到
期刊
秋天总是在夏天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把它无所不在、一统天下的绿色一点点消解,然后就在这绿得最最深浓的地方,呈现出秋天最具标志性的色彩——金黄。  秋的到来从来都无声无息,它最初只是叫这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片叶儿变黄。  谁能想到这一叶金黄,渐渐会在天地之间变成一片浩荡。  人最不能抵抗的是两件事:一是大自然的四季,一是生爱死。前者属于天地,后者则是生命的本身。不管你怎样惜春或挽秋,也不管你如何
期刊
忻东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在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出大力流大汗踏踏实实务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而忻东旺在年少时似乎就不认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会是自己的宿命,心灵手巧的他自学绘画并逐渐成为一名民间画匠。凭着不懈的追求,1986年,忻东旺考入山西晋中师专艺术系,开始步入艺术正途;1988年,分配到大同雁北幼师任教;1990年调入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1993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99年调入天津美术
期刊
曾几何时,“追星”一词成了热词,一时间,堪比今日网络上遍布的游戏或是视频。想当年,一些年轻人把歌星当成偶像,把歌星的照片挂满卧室。甚至整出了为了追星不惜生命的“笑话”。一段时期,《狼爱上了羊》《老鼠爱大米》等毫无激励作用的“靡靡之音”,竟在大街小巷响彻不已。  这种媚俗的大众文化,不仅仅侵害的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在“毒害”着堪当中华民族重任的国之栋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