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提出了在职工程硕士“卓越计划”保障体系,以良好的综合工程素质为培养目标,重视“大学科”意识、工程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提出了在职工程硕士的“工程适用”保障体系。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在职工程硕士 大学科 工程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学位获得者要掌握某一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但仍然面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导致社会对在职工程硕士的评价褒贬不一。如何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1 我国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2年至2011年全国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人数、毕业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规模
由表1可知,在职工程硕士毕业生人数与招生人数相差甚大,这说明部分工程硕士未能按期毕业或未取得专业硕士学位,使得在职工程硕士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部分工程硕士未能按期毕业或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包括:(1)与传统学术型学位教育相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未受到同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仍体现出以学术为主的导向等;(2)在高校和企业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2 “卓越计划”理念
“卓越计划”培养的在职工程硕士应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这不仅要求工程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是高水平技术专家,更要求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在所属行业肩负起行业发展的重任,形成引领工程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综合工程素质主要包括“大学科”意识和工程创新素质等。
3 “大学科”培养体系
现代工程的发展涉及多学科合作,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在职工程硕士首先应满足“大学科”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学科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这既需要在工程技术领域进行学科交叉,还应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现代工程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必须依赖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这需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4 工程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在职工程硕士一般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好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在职工程硕士应培养其良好的工程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品质主要是批判性精神、敢于探索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作为优秀的工程师,工程创新素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思维,而且要有丰富的、生产或工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能力、产品或工程项目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梳理专业领域内工程发展的脉络,让学生了解工程发展的动态,为其探索未知工程领域提供思路;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疑问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求变创新的思维和激情,获得良好的工程创新思维。
5 构建“工程适用”保障体系
在职工程硕士的研究课题应源于工程,研究成果包括实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专利、管理方法、改造方案等,这些成果必须用于工程。培养具有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是提高我国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因此,构建健全的“工程适用”评价体系,并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对工程领域的实际价值作为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实际工程为对象,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和习惯。
6 结语
在职工程硕士的“卓越计划”培养是以良好的综合工程素质为培养目标,重视“大工程”意识、工程创新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需要构建“工程适用”的在职工程硕士评价体系。通过政府主导、高校落实、企业支持的一体化配合,逐步形成在职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保障体系,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来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简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2-194.
[2] 李希亮.工程硕士教育的理想、现实与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46-49.
[3]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4] 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91-93.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在职工程硕士 大学科 工程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学位获得者要掌握某一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但仍然面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导致社会对在职工程硕士的评价褒贬不一。如何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1 我国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2年至2011年全国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人数、毕业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规模
由表1可知,在职工程硕士毕业生人数与招生人数相差甚大,这说明部分工程硕士未能按期毕业或未取得专业硕士学位,使得在职工程硕士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部分工程硕士未能按期毕业或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包括:(1)与传统学术型学位教育相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未受到同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仍体现出以学术为主的导向等;(2)在高校和企业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2 “卓越计划”理念
“卓越计划”培养的在职工程硕士应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这不仅要求工程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是高水平技术专家,更要求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在所属行业肩负起行业发展的重任,形成引领工程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综合工程素质主要包括“大学科”意识和工程创新素质等。
3 “大学科”培养体系
现代工程的发展涉及多学科合作,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在职工程硕士首先应满足“大学科”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学科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这既需要在工程技术领域进行学科交叉,还应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现代工程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必须依赖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这需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4 工程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在职工程硕士一般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好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在职工程硕士应培养其良好的工程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品质主要是批判性精神、敢于探索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作为优秀的工程师,工程创新素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思维,而且要有丰富的、生产或工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能力、产品或工程项目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梳理专业领域内工程发展的脉络,让学生了解工程发展的动态,为其探索未知工程领域提供思路;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疑问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求变创新的思维和激情,获得良好的工程创新思维。
5 构建“工程适用”保障体系
在职工程硕士的研究课题应源于工程,研究成果包括实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专利、管理方法、改造方案等,这些成果必须用于工程。培养具有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是提高我国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因此,构建健全的“工程适用”评价体系,并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对工程领域的实际价值作为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实际工程为对象,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和习惯。
6 结语
在职工程硕士的“卓越计划”培养是以良好的综合工程素质为培养目标,重视“大工程”意识、工程创新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需要构建“工程适用”的在职工程硕士评价体系。通过政府主导、高校落实、企业支持的一体化配合,逐步形成在职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保障体系,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来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简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2-194.
[2] 李希亮.工程硕士教育的理想、现实与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46-49.
[3]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4] 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