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層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满足问题。目前我国基层治理还有在一些制约的因素,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因此,本文对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做了有关探析。
关键词: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逐步形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崭新面貌,但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看,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主要存在现代治理理念欠缺,现代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主体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阻滞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迟滞了基层民众对优质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最终导致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因此,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研究如何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支柱,更是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1]对基层政府而言,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应该继续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和拓宽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全面推广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对年迈体弱以及不方便外出的人群进行上门服务,确保医疗费用的足额报销和基本养老金、救助金按时足额发放,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一席之地,以此为补充满足群众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社保需求。同时,也要深入全面考察,确保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都能有针对性地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长效机制,保持社会保障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治理监督体系
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监督考核体系。现代化的治理监督体系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持续有效监督。基层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维护其知情权、话语权、表达权的意识,使基层的各个体形成合力,这样才有可能使民众能在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中进行有力的干涉和监督,并督促政府行为合法化和基层公务人员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允许公民团体和社会组织通过专设的网络平台发挥监督问责作用,并加强对政府决策制定和治理过程中信息的公开和对监督人的权利保障。
(三)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作为考量基层政府治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其社会治理方面的不足。应根据社会公共事业的完成进度评价政府绩效。人民群众虽然感受到了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精神需求还未得到满足,所以把公共事业的完成进度,作为一个考核评价重点,有助于督促基层政府切实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公共事务的进展。其次,考察政府是否注重对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基层政府容易面临突发状况和群体性事件,如果没有专业的社会治理人才在短时间内认清局势、调动资源,不良影响就容易扩大,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引起社会的非议。只有改变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建立考核主体多元,评价指标突出重点,便于操作,切实减轻基层政府负担,才能真正发挥考核评价体系驱动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
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进治理方式
我国基层政府目前正处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阶段,一是提高基层政府治理的回应性和服务性。在仔细收集、全面登记、整合分析的前提下准确、及时、有建设性地回应群众的诉求和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对群众提出的疑问和要求,要做详细的解释,做到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健全分配制度,优化利益分配格局。立足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加强扩大基层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是把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技术植入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树立智能治理新思维,持续跟进现代科技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支撑,发挥智能决策作用,实现管理无纰漏、服务无死角、反馈无遗漏。
(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政府应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面貌,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一要坚持先规划,后实行的原则。对于城乡公益设施配给、给排水设施完善、老区改建等,所有项目细节都要从整体规划入手,坚决杜绝建了又拆等浪费公共资源的无序建设行为。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资源总量、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放眼长远,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基层群众意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文化环境发展协同共进。三要创新完善基层社会基础设施养护机制。在地方社会吸引外部资源的新形势下,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养护,双管齐下打造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通过招标向企业或个人购买管理服务的方式,把保洁和管理工作交给社会。
(三)强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没有法治的强制约束与惩治,社会的混乱则不可避免;没有自治与德治的补充,治理体系就不够完善,治理的死角则无法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文明程度不高不仅影响了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城乡形象,而且给公共安全、社会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典型的是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虽属个案,但是极具代表性,说明文明不仅是社会秩序与个人形象问题,更是社会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基层文明既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社会治理的难点,我们要把它作为基层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抓细抓实,让自治、法治、德治共同发力,使德治更加有约束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春光.简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6(02):36-37.
关键词: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逐步形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崭新面貌,但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看,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主要存在现代治理理念欠缺,现代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主体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阻滞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迟滞了基层民众对优质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最终导致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因此,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研究如何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支柱,更是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1]对基层政府而言,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应该继续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和拓宽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全面推广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对年迈体弱以及不方便外出的人群进行上门服务,确保医疗费用的足额报销和基本养老金、救助金按时足额发放,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一席之地,以此为补充满足群众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社保需求。同时,也要深入全面考察,确保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都能有针对性地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长效机制,保持社会保障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治理监督体系
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监督考核体系。现代化的治理监督体系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持续有效监督。基层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维护其知情权、话语权、表达权的意识,使基层的各个体形成合力,这样才有可能使民众能在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中进行有力的干涉和监督,并督促政府行为合法化和基层公务人员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允许公民团体和社会组织通过专设的网络平台发挥监督问责作用,并加强对政府决策制定和治理过程中信息的公开和对监督人的权利保障。
(三)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作为考量基层政府治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其社会治理方面的不足。应根据社会公共事业的完成进度评价政府绩效。人民群众虽然感受到了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精神需求还未得到满足,所以把公共事业的完成进度,作为一个考核评价重点,有助于督促基层政府切实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公共事务的进展。其次,考察政府是否注重对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基层政府容易面临突发状况和群体性事件,如果没有专业的社会治理人才在短时间内认清局势、调动资源,不良影响就容易扩大,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引起社会的非议。只有改变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建立考核主体多元,评价指标突出重点,便于操作,切实减轻基层政府负担,才能真正发挥考核评价体系驱动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
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进治理方式
我国基层政府目前正处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阶段,一是提高基层政府治理的回应性和服务性。在仔细收集、全面登记、整合分析的前提下准确、及时、有建设性地回应群众的诉求和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对群众提出的疑问和要求,要做详细的解释,做到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健全分配制度,优化利益分配格局。立足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加强扩大基层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是把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技术植入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树立智能治理新思维,持续跟进现代科技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支撑,发挥智能决策作用,实现管理无纰漏、服务无死角、反馈无遗漏。
(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政府应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面貌,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一要坚持先规划,后实行的原则。对于城乡公益设施配给、给排水设施完善、老区改建等,所有项目细节都要从整体规划入手,坚决杜绝建了又拆等浪费公共资源的无序建设行为。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资源总量、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放眼长远,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基层群众意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文化环境发展协同共进。三要创新完善基层社会基础设施养护机制。在地方社会吸引外部资源的新形势下,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养护,双管齐下打造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通过招标向企业或个人购买管理服务的方式,把保洁和管理工作交给社会。
(三)强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没有法治的强制约束与惩治,社会的混乱则不可避免;没有自治与德治的补充,治理体系就不够完善,治理的死角则无法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文明程度不高不仅影响了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城乡形象,而且给公共安全、社会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典型的是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虽属个案,但是极具代表性,说明文明不仅是社会秩序与个人形象问题,更是社会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基层文明既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社会治理的难点,我们要把它作为基层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抓细抓实,让自治、法治、德治共同发力,使德治更加有约束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春光.简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6(0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