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
【关键词】情境导入;激趣引学;转换角色
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教材几经修改后,新教材更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标中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让政治课生活化,淡化了學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新教材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导—→读—→探—→评”的教学流程。“导”即情境导入激趣引学;“读”即阅读自学,感知教材;“探”即扣标训练,反馈矫正;“评”即总结评价,迁移延伸。整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要使初中政治教学高效,我们可尝试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增强时间观念,养成紧张作风。
这要有一个训练过程,要有专门的计时速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限时阅读,从阅读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开始。例如,在学习《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要求学生直背端坐,双腿并拢,调整呼吸全神贯注,然后出示阅读目标:(1)小丹同学遇到了什么挫折?(2)她是怎样成才的?(3)小丹面对挫折的态度,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在读完后自我检测,通过检测结果来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率。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使学生一开始就紧张,精神高度集中。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紧张作风,增强了时间观念。
二、情境导入,激趣引学。
学生是个“有情人”,就象感叹号。浸于感情,人类的情感足以创造奇迹。因此,思想品德课更应充满“感情”,在知情合一中联接、张扬、升华,让师生在情景交融中结合熟知的故事、身边的真人真事和热门话题、社会焦点,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学习。
三、转换角色,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我省德育教育专家汪广仁教授早在1998年就说过:“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设置活动,多种多样。
例如,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
五、速读事例,反馈检测。
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后,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反馈、检测。在思想品德课的反馈中,为使学生更能接受品德教育,大多是通过事例(或案例)来进行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把快速阅读法应用于事例(案例)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可锻炼学生的快速高效答题的能力。事例(案例)一般文字较少,大约从几十个字至百字之内。针对这类短文,可以采用线式阅读,迅速找到关键词或中心句,判断归纳出段意来,然后运用联想法,联系所学观点,判断材料与哪一观点相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快速理解用得好,就能在3-6分钟内完成检测,从而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回归生活,及时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境导入;激趣引学;转换角色
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教材几经修改后,新教材更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标中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让政治课生活化,淡化了學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新教材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导—→读—→探—→评”的教学流程。“导”即情境导入激趣引学;“读”即阅读自学,感知教材;“探”即扣标训练,反馈矫正;“评”即总结评价,迁移延伸。整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要使初中政治教学高效,我们可尝试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增强时间观念,养成紧张作风。
这要有一个训练过程,要有专门的计时速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限时阅读,从阅读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开始。例如,在学习《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要求学生直背端坐,双腿并拢,调整呼吸全神贯注,然后出示阅读目标:(1)小丹同学遇到了什么挫折?(2)她是怎样成才的?(3)小丹面对挫折的态度,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在读完后自我检测,通过检测结果来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率。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使学生一开始就紧张,精神高度集中。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紧张作风,增强了时间观念。
二、情境导入,激趣引学。
学生是个“有情人”,就象感叹号。浸于感情,人类的情感足以创造奇迹。因此,思想品德课更应充满“感情”,在知情合一中联接、张扬、升华,让师生在情景交融中结合熟知的故事、身边的真人真事和热门话题、社会焦点,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学习。
三、转换角色,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我省德育教育专家汪广仁教授早在1998年就说过:“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设置活动,多种多样。
例如,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
五、速读事例,反馈检测。
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后,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反馈、检测。在思想品德课的反馈中,为使学生更能接受品德教育,大多是通过事例(或案例)来进行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把快速阅读法应用于事例(案例)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可锻炼学生的快速高效答题的能力。事例(案例)一般文字较少,大约从几十个字至百字之内。针对这类短文,可以采用线式阅读,迅速找到关键词或中心句,判断归纳出段意来,然后运用联想法,联系所学观点,判断材料与哪一观点相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快速理解用得好,就能在3-6分钟内完成检测,从而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回归生活,及时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