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和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师启动问题多、讲解多、学生动手少、学习交流少等现象。根据现代物理教学的理念,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争取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践“学生主体主动参与、教师主导启发探索、师生共同实践操作”的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索,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拟以《认识简单机械》教学实践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参与和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教学前充分做好各项教学分析和课堂准备
  
  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因此,教学前要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做好充分准备,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分析学习心理等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认识简单机械》(浙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科学》第3章第3节)是《科学》中“物理部分”比较传统的课程。教学前,笔者进行了以下4个方面的分析和准备: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简单机械的应用,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方式。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学习变形杠杆打下基础。
  1.2 学生心理分析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已厌倦了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一些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动手操作、自主学习。
  1.3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4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理解力臂和杠杆的平衡条件。(2)难点:力臂的概念(这个难点的突破也是笔者本节课的教学亮点,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并自制了教具,来突破这个难点)。
  在认真地做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之后,才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
  
  2 课堂上创设民主融洽、注重实践的教学情境
  
  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创设民主融洽、注重实践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来,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创新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1 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以撬铁钉、开汽水瓶盖为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这时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
  2.2 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通过撬棒撬石头这个既常规又典型的事例认识杠杆的特征后,进入问题教学,即介绍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力臂的引入,是本节课难点。从教材上分析,书上只是通过一个看图,简单直接提出了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比较生硬地引入了这个概念,使力臂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从教师教学方面分析,如果只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顺序,不作重新组织,不通过实验正确引导,直接就事论事,生硬地提出“力臂”概念,不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从学生方面分析,学生对“力的作用线”,尤其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这句话比较疑惑,即使把概念背熟,应用时还是常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甚至学生会把“力臂”画得千奇百怪,使学生走了不少弯路。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创设了“跷跷板”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小孩怎样把大人跷起来,并用自制的教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把一根带有刻度的杠杆水平地挂黑板上,在杠杆右端挂钩码作为阻力,左端挂一个弹簧测力计,对弹簧测力计施加拉力作为动力,让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如果保持阻力不变、动力作用点不变,改变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会发现杠杆仍然能保持静止。这时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动力的方向和大小都发生改变时,杠杆仍然能静止?在“跷跷板”情境中,学生能够分析出杠杆的运动状态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一段与支点有关的距离有关,学生又可以通过教具中的实验观察到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没变,变化的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而且动力增大,这个距离就减小,从而使杠杆仍然能保持静止,这时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杠杆的动力臂及阻力臂这两个要素,接下来示范力臂的画法并让学生练习画动力臂、阻力臂来突破教学难点,并带着力的大小与力臂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
  2.3 课堂实验,增强体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好机会。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要把杠杆调到水平平衡”这个问题去实验,参与并指导。学生出现的问题有:杠杆没调平衡,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甚至错误;始终调节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不知道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来调节杠杆平衡等。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给予合理引导、指导,接下来监控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 F1与L1的乘积与F2与L2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教大。要对不同的结果分析,最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得到结论:
  F1×L1=F2×L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不断进入一个个情境中,并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中,融会贯通地接受新知识,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3 课后总结、反思、感悟教学精髓
  
  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积极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使他们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他们逐步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总结。始终关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过程,做到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栏目编辑李富强)
其他文献
摘 要: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并将其显示出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自信心。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12-4
摘 要: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本文以南京市高中物理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就“万有引力定律”一课进行的同课异构为研究对象,对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总结其教学风格类型。其后,针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提出五点建议,为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物理教师;教学风格;万有引力定律;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课改的状况,深刻领会“校本教研”的内涵,基层物理教师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核心议题,展开教研理论认识和实践方法研究,论述了推进学校持续发展和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教研;学习;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S)-0033-2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重心下移,教研活动成为影响学校办
作者简介: 谢德胜,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教学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了40余本教学用书。  摘 要:文章介绍了修订版教材必修第三册的内容结构、内容呈现和内容素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并从教学设计、教學方式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使用教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教材编写特点;教学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聚焦人才培养需求,强调围绕学习成果产出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该文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对Web前端开发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OBE;成果导向;在
摘 要: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对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客观的甄别和警示作用。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设计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为一线教师所重视。在新课改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新常态下,不少老师的作业设计,依然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不良倾向,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立足于一线教学实际,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一道初中物理练习题进行客观审视,期望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
摘 要:文章介绍了科学本质和HPS教育模式,选取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 “浮力”一节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参照HPS教育马修斯对话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对HPS教育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科学本质;HPS教育;教学设计;浮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8-0077-4  1 引 言   2014年,
摘要:本文通过对《简谐运动》这节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简谐运动;探究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0(S)-00010-4    1 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向整合实践发展。现代教育要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自
摘 要:结合学生在“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学习中的评价反馈,反思学生的学习特征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教材的优化、教学策略的调整等途径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5-0019-3  经历高中起始阶段的物理学习后,学生对运动和相互作用等概念规
摘 要:单元设计考虑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特点的融合,渐进建构核心概念形成物理观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过程保障学生体验的发生,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維能力;教学过程渗透常态理念、建模思想,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设计;物理观念;核心技能;建模;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4-0073-5  “苏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