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现在的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教师们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也是我们理想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映出了教师在对新课程理解上的一些误区。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下面结合几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以期来探讨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常见的误区及解决的方法,让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务实。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案例一、笔者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当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赶紧做记录,他做总结……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案例二:教学内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按照课本安排,给出线段AB,其中O是AB的中点,OP是AB的垂直平分线,M是OP上的一点。要求学生小组讨论,MA与MB是什么数量关系。但是,教师在黑板上的图刚画完, 讨论才刚开始,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抢先大声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看就知道啦,MA=MB嘛!为什么?看图很明显啦。”然后教师叫小组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时,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我们听到的都是“我认为……”“我觉得……”而不是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
误区分析:纵观以上两个案例,很显然,这是教师的责任,他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前提准备。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混乱,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解决方法:让学生去开展有意义的小组合作,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前提准备,也必须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1.科学组建、明确分工
教师首先根据班内的学生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有提高的平台,科学的分组为你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对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我本着:人人有事做,谁也少不了谁的分工原则。分别设置了作业监督员,纪律监督员,讨论组织者,主要发言人。小组内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每个成员明确任务为我的课堂教学做了好的铺垫,也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兴趣、增强了信心。
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教会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学会有序合作:
2.1 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后动手验证想法是否可行
2.2 在“主持人”的协调下组员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注意声音要小,不要影响其他组成员的思维)
2.3 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在这样有序的合作中,学生才能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容易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平衡组际差异,有意识地参与到一些相对弱的小组中去,解答组内疑惑,促进各组交流。
3.注意合作后的交流和评价,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把合作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交流、评价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应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还要注意抓住时机,让学生给每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掌声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完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教学内容 :探讨几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师开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把这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图形之间的关系画成一个网络图。小组讨论,学生用了近6分钟时间便完成了。于是纷纷要求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讲解。有的还要求把自己的网络图画到黑板上,然后像小教师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看到同学们那种人人奋勇当小教师的热情,教师实在不忍心因为时间关系而把此环节结束了。等同学们都表现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一看表,不得了,已经用了20分钟了。于是匆匆忙忙把下面的内容拼命赶完。
误区分析:本节课,教师的确把学生放在了最为突出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施展,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孩子们构建的网络图,虽然有的不太合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然而,遗憾的是,本节课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太多,而没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课都不知道重点和要解决问题在哪里 。
解决方法:变人人交流为集体反馈。在汇报交流网络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尤其应该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为了满足其他学生的表演欲,可以课后把他们的作品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本节课继续往下进行。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合作小组形成的基础上,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与指导,通过每个小组成员长期、主动的努力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务实的小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志东:《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新取向》
[2]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3] 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
收稿日期:2012-06-18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案例一、笔者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当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赶紧做记录,他做总结……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案例二:教学内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按照课本安排,给出线段AB,其中O是AB的中点,OP是AB的垂直平分线,M是OP上的一点。要求学生小组讨论,MA与MB是什么数量关系。但是,教师在黑板上的图刚画完, 讨论才刚开始,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抢先大声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看就知道啦,MA=MB嘛!为什么?看图很明显啦。”然后教师叫小组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时,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我们听到的都是“我认为……”“我觉得……”而不是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
误区分析:纵观以上两个案例,很显然,这是教师的责任,他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前提准备。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混乱,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解决方法:让学生去开展有意义的小组合作,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前提准备,也必须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1.科学组建、明确分工
教师首先根据班内的学生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有提高的平台,科学的分组为你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对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我本着:人人有事做,谁也少不了谁的分工原则。分别设置了作业监督员,纪律监督员,讨论组织者,主要发言人。小组内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每个成员明确任务为我的课堂教学做了好的铺垫,也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兴趣、增强了信心。
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教会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学会有序合作:
2.1 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后动手验证想法是否可行
2.2 在“主持人”的协调下组员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注意声音要小,不要影响其他组成员的思维)
2.3 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在这样有序的合作中,学生才能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容易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平衡组际差异,有意识地参与到一些相对弱的小组中去,解答组内疑惑,促进各组交流。
3.注意合作后的交流和评价,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把合作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交流、评价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应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还要注意抓住时机,让学生给每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掌声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完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教学内容 :探讨几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师开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把这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图形之间的关系画成一个网络图。小组讨论,学生用了近6分钟时间便完成了。于是纷纷要求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讲解。有的还要求把自己的网络图画到黑板上,然后像小教师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看到同学们那种人人奋勇当小教师的热情,教师实在不忍心因为时间关系而把此环节结束了。等同学们都表现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一看表,不得了,已经用了20分钟了。于是匆匆忙忙把下面的内容拼命赶完。
误区分析:本节课,教师的确把学生放在了最为突出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施展,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孩子们构建的网络图,虽然有的不太合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然而,遗憾的是,本节课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太多,而没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课都不知道重点和要解决问题在哪里 。
解决方法:变人人交流为集体反馈。在汇报交流网络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尤其应该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为了满足其他学生的表演欲,可以课后把他们的作品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本节课继续往下进行。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合作小组形成的基础上,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与指导,通过每个小组成员长期、主动的努力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务实的小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志东:《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新取向》
[2]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3] 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
收稿日期: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