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学生大量涌入城市,给教育资源体系带来重大冲击。陕西省城镇学校受生源流动、教育资源紧张和资源分布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学校教育存在较大的教育质量与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城镇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现状与趋势
1、现状
在国家人口政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近几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招生数量逐年递减,初中招生数量略有增加;农村生源萎缩,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工作尚未全面完成。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而初中比小学的问题更加严重。生源不断集中流动,已经形成农村学生向县镇集中,县镇学生向城市集中,城市学生向资源优势学校集中的基本格局。
(1)城镇学校基本情况
我省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小学标准班额45人、初中50人计,我省城镇小学、初中分别需增加3534个和1604个标准班;若按照小学4轨24个班(1080人)、初中12轨36个班(1800人)的标准设置,城镇小学、初中分别需增加147所和45所。
(2)城镇学校班额基本情况
从近几年全省统计数据来看,县镇“大班额”现象比城市更加严重,县镇的小学和初中56人以上班额的比例,均超过了50%。其中,县镇初中56人以上班额的比例高达72.3%。
(3)随迁子女学生基本情况
我省近六年,年均入学的随迁子女学生数基本保持稳定,小学阶段城市稳定在1.4—1.5万人之间,县镇稳定在0.2万人左右。
2、趋势
(1)城镇学校招生数变化趋势
近几年,全省城镇小学招生数量递减,年均缩减0.5万人;而全省小学年均缩减3.2万人。即农村小学比城镇小学招生数缩减速度快。
(2)城镇学校平均班额变化趋势
近几年,城镇的资源优势学校招生已趋饱和,其平均班额集中在60—90人之间,在不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这种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
(3)随迁子女学生总数变化趋势
全省抽查样本城镇学校的数据显示,随迁子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学校比例,多数在10%—50%之间作两端分布状,我省城镇学校随迁子女学生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年均入学人数将保持在1.5万人左右。
问题与原因
1、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
造成“大班额”现象的原因有:
(1)进城务工人员迅速增长,大量随迁子女进城就近入学。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镇暂住地就近入学,这些学生一般集中流向了城市的薄弱学校或一般学校,加剧了这些学校原本比较紧张的教育资源现状。过高的随迁子女学生比例、“大班额”现象的凸现,严重制约了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2)城镇学生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向资源优势学校过度集中。
受高考制度和学生家长观念变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城镇学生(先是初中,然后到小学)越来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选择资源优势学校入学就读。部分学生家长为使孩子接受城镇优质教育,办理进城务工手续在资源优势学校周围“就近务工”陪读。
(3)城镇学校布局不合理,服务半径不均衡。
城市建设、人口分布与学校规划不尽一致,教育部门公办学校、企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得不到统一布局。服务半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适当的班级额度。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地区,随迁子女学生较多,“大班额”和“学校规模过大”的现象严重。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区存在‘学校规模过大”的问题,有些小学和初中的规模达到2000~3000人,甚至更多。
2 城镇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造成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的原因有:
(1)城镇学校日益呈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为标准衡量学校优劣,城镇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筛选、资源占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出现两极化发展趋势。
(2)学校违反政策规定,不断扩大班级额度和学校规模。
很多学校不顾政策规定,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又不断兴建校舍,聚集教育资源,扩大学校规模。
(3)很多校长主观上热衷于办大规模学校,对学校的适度规模效益认识不足。
3 城镇学校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日益密集化,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随迁子女学生占有较大比例,部份学校随迁子女学生比例超过80%。同时,城镇学生家长已经形成了“要想上好大学必须上好中学,要想上好中学必须上好小学”的观念,进城求学现象已经从高中阶段逐步扩大至初中和小学,热衷于此的家长也从过去的少数人扩大至多数人。学生数量增加在很多方面造成城镇学校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4 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却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城镇学校整体布局规划、违规招生监管、经费保障等工作严重滞后,为城镇学校合理均衡发展埋下隐患。
对策与建议
1 基本思路
为解决陕西省城镇化进程给城镇学校造成的上述问题,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1)学校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严格限制学校规模和班级额度;(2)完善政策、启动建设项目,均衡城镇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3)重点扶持城镇薄弱校发展,新建、迁建和改扩建相互结合;(4)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约束学校无序发展和生源无序流动;(5)加大农村学校投资力度,建设乡镇中心寄宿制中、小学校。
2 建议与措施
(1)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产生大班额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建设、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同时着手,采取“先缓解—再消解—后化解”的思路;同时,必须十分注意转变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家长的观念。
(2)加快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城镇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不断向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流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将日趋紧张,因此,应进一步加快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步伐,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
(3)完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
建议制定、执行城镇学校招生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整体布局规划城镇学校分布,监督各级政府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严格限制建设大规模学校和大额度班级,调控随迁子女学生和城镇生源流动。
参考文献: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4-2008)[R]腆西西安:未来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9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现状与趋势
1、现状
在国家人口政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近几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招生数量逐年递减,初中招生数量略有增加;农村生源萎缩,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工作尚未全面完成。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而初中比小学的问题更加严重。生源不断集中流动,已经形成农村学生向县镇集中,县镇学生向城市集中,城市学生向资源优势学校集中的基本格局。
(1)城镇学校基本情况
我省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小学标准班额45人、初中50人计,我省城镇小学、初中分别需增加3534个和1604个标准班;若按照小学4轨24个班(1080人)、初中12轨36个班(1800人)的标准设置,城镇小学、初中分别需增加147所和45所。
(2)城镇学校班额基本情况
从近几年全省统计数据来看,县镇“大班额”现象比城市更加严重,县镇的小学和初中56人以上班额的比例,均超过了50%。其中,县镇初中56人以上班额的比例高达72.3%。
(3)随迁子女学生基本情况
我省近六年,年均入学的随迁子女学生数基本保持稳定,小学阶段城市稳定在1.4—1.5万人之间,县镇稳定在0.2万人左右。
2、趋势
(1)城镇学校招生数变化趋势
近几年,全省城镇小学招生数量递减,年均缩减0.5万人;而全省小学年均缩减3.2万人。即农村小学比城镇小学招生数缩减速度快。
(2)城镇学校平均班额变化趋势
近几年,城镇的资源优势学校招生已趋饱和,其平均班额集中在60—90人之间,在不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这种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
(3)随迁子女学生总数变化趋势
全省抽查样本城镇学校的数据显示,随迁子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学校比例,多数在10%—50%之间作两端分布状,我省城镇学校随迁子女学生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年均入学人数将保持在1.5万人左右。
问题与原因
1、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
造成“大班额”现象的原因有:
(1)进城务工人员迅速增长,大量随迁子女进城就近入学。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镇暂住地就近入学,这些学生一般集中流向了城市的薄弱学校或一般学校,加剧了这些学校原本比较紧张的教育资源现状。过高的随迁子女学生比例、“大班额”现象的凸现,严重制约了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2)城镇学生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向资源优势学校过度集中。
受高考制度和学生家长观念变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城镇学生(先是初中,然后到小学)越来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选择资源优势学校入学就读。部分学生家长为使孩子接受城镇优质教育,办理进城务工手续在资源优势学校周围“就近务工”陪读。
(3)城镇学校布局不合理,服务半径不均衡。
城市建设、人口分布与学校规划不尽一致,教育部门公办学校、企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得不到统一布局。服务半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适当的班级额度。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地区,随迁子女学生较多,“大班额”和“学校规模过大”的现象严重。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区存在‘学校规模过大”的问题,有些小学和初中的规模达到2000~3000人,甚至更多。
2 城镇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造成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的原因有:
(1)城镇学校日益呈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为标准衡量学校优劣,城镇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筛选、资源占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出现两极化发展趋势。
(2)学校违反政策规定,不断扩大班级额度和学校规模。
很多学校不顾政策规定,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又不断兴建校舍,聚集教育资源,扩大学校规模。
(3)很多校长主观上热衷于办大规模学校,对学校的适度规模效益认识不足。
3 城镇学校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日益密集化,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随迁子女学生占有较大比例,部份学校随迁子女学生比例超过80%。同时,城镇学生家长已经形成了“要想上好大学必须上好中学,要想上好中学必须上好小学”的观念,进城求学现象已经从高中阶段逐步扩大至初中和小学,热衷于此的家长也从过去的少数人扩大至多数人。学生数量增加在很多方面造成城镇学校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4 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却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城镇学校整体布局规划、违规招生监管、经费保障等工作严重滞后,为城镇学校合理均衡发展埋下隐患。
对策与建议
1 基本思路
为解决陕西省城镇化进程给城镇学校造成的上述问题,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1)学校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严格限制学校规模和班级额度;(2)完善政策、启动建设项目,均衡城镇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3)重点扶持城镇薄弱校发展,新建、迁建和改扩建相互结合;(4)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约束学校无序发展和生源无序流动;(5)加大农村学校投资力度,建设乡镇中心寄宿制中、小学校。
2 建议与措施
(1)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产生大班额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建设、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同时着手,采取“先缓解—再消解—后化解”的思路;同时,必须十分注意转变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家长的观念。
(2)加快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城镇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不断向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流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将日趋紧张,因此,应进一步加快城镇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步伐,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
(3)完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
建议制定、执行城镇学校招生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整体布局规划城镇学校分布,监督各级政府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严格限制建设大规模学校和大额度班级,调控随迁子女学生和城镇生源流动。
参考文献: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4-2008)[R]腆西西安:未来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9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