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奚刘琴(以下简称“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目前的办学情况,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自2006年创办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期铿(以下简称“李”):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办学情况非常正常,发展也比较平稳,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已经派出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等共13人到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工作;不仅师资力量在增强,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我们的周末班从最初的每期30多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每期60人左右;班级规模也在扩大,原来周末班只有3个,现在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增加了少儿汉语班和商务汉语班;我们每年还举办中文教师培训,每年约150名教师参加;向当地中小学生和成人学员教授汉语也是我们工作的主要方向,受到了普遍欢迎;此外,我们一直大力支持学术活动,曾举办大约20次杰出专家讲座,每年举办大约16次研讨会和3次学术会议;我们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展览,仅在2012年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就组织了4次有关中国文化的演出活动。可以说,自成立以来,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为推广汉语教学和文化沟通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奚:您觉得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目前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美国国务院2012年5月17日发布公告称,在美国持有J-1签证(访问学者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将必须于6月30日之前离境。尽管事后美国政府对这一公告进行了更正,我们没有教师被驱逐出境,也没有教师滞留不回,然而这一公告对于我们孔子学院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此公告之前,我们的老师可以到夏威夷的中小学去组织表演,进行汉语教学,为他们提供口译和笔译帮助。例如,在2011—2012学年,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应当地中小学的请求,向瓦胡岛凯泽学区四所小学派遣两名志愿者教师,向大岛帕奥伊洛学校派遣一名志愿者教师,这些教师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我们还曾在莫阿纳鲁阿高中和罗斯福高中开设过课后中文课。但是“5·17”公告要求到中小学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签证,而我们的老师都是访问学者性质,现在只能在夏威夷大学活动,不能够到中小学去,因此我们以前类似的很多活动现在都开展不了。但是另一方面,当地的学校又有非常强烈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这就造成了一个供求矛盾。因此,当地教育机构和民众对于汉语教学的需求日增,但是我们却不能派遣老师,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能美国本土的许多孔子学院也面临这一困境。
  除此之外,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还面临特殊困难:夏威夷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移民众多,族裔比较复杂,中国裔不占主流,而政府教育部门又被某些族裔的人所把持,他们希望推广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汉语,因此,他们有可能采取某些被动的、应付的手段排斥汉语。我们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有些中小学向教育机构提出申请,希望由孔子学院联系,通过夏威夷大学理事会派遣中文老师去他们学校进行汉语教学,我们甚至提出可以由我们孔子学院支付相关手续费,但是都没有获得批准。
  奚:有没有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或者您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议?
  李:当然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首先,从2012年下半年起,我们的课程被纳入到夏威夷大学的社区延伸学院(Outreach College,相当于国内的继续教育学院),夏威夷大学社区延伸学院在课程的推广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借助于他们的平台和资源,我们的教学活动就纳入了大学体系,这样我们的课程就合法化了,也就避免了认为我们没有办学资质的质疑。其次,尽管我们现在没有汉语教学进中小学的活动,但我们与这些中小学仍然保持联系,也帮助他们培训中文老师或者聘请当地的中文老师。
  我认为由孔子学院聘请当地老师进入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或文化推广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现在汉办总部(国家汉办,又称孔子学院总部)也有这样的15年支持计划,汉办给一个名额,与当地大学合作聘请汉语老师。前5年由汉办支付工资,中间5年双方共同支付,最后5年由对方大学支付。15年以后,继续聘请也可以,仍然由对方大学负责。但是这项计划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不一定能够得到合作方的同意。以夏威夷大学为例,他们会认为汉语语言教育是孔子学院的事情,不该由他们来负担。再说夏威夷大学本身就有汉语系,他们认为聘请老师到中小学去不是他们的责任。
  对于因为族裔不同而产生的阻碍,我们也正在想一些办法,我们试图通过议员,通过当地的一些政治家去游说和推广,毕竟你还得处理好和当地的关系。我们希望夏威夷州政府能认识到,孔子学院在这里,是来作贡献的,在夏威夷教育、文化生活甚至经济方面,孔子学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由此也说明,文化的交流需要更广阔的胸襟。
  奚:孔子学院的收费非常低廉,有时甚至主动出资金、出人力,进行汉语培训和中国文化的宣传,有些人觉得这不符合市场规律,觉得孔子学院的行为代表了中国政府对外扩张文化的野心,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我不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确实是免费的,到中小学进行汉语培训以及帮助培训中文老师,也是不收费的。周末班的汉语教学我们收少量的费用,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孔子学院是非盈利的机构,不以赚钱为目的,目前所收的少量学费也主要用于维护教学场地、办公设备以及支付一些劳务费用。其次,最近几年,夏威夷经济也不是很景气,低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夏威夷当地非常明显,过高的学费无疑会阻止那些希望学习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的人士的脚步,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也不认为低收费就意味着文化的扩张,孔子学院来到国外是作贡献的,我们没有所谓的扩张文化的野心,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增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给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我们的活动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促进当地文化的丰富性,我们老师和家属的消费也可以拉动当地的消费。再者,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为目的,与别的语言机构并不形成竞争关系。而且实践证明,收费低廉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谁不愿意花更少的钱学到更多的知识呢?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中国在全球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不可阻碍的趋势之下。   奚:在孔子学院工作的开展过程之中,您和您的同事有没有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的差异有没有给你们的工作带来一些考验?
  李:就我们自己的工作而言,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有跨文化的学习背景,对于西方的礼仪习俗、政策法规等都有普遍的了解,因此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之中,文化的冲突少之又少。最近几年,国家汉办采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措施,积极选拔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担任孔子学院的老师,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对于西方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正式担任教职工作之前又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因此对我们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而言,一般不存在文化冲突的问题。
  但是文化的碰撞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于国内的工作部门而言,在他们与国外机构打交道、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值得注意。
  我在国内参加过两次有关孔子学院发展的国际会议,按照国际的惯例,这样的大会起码提前半年以上确定时间和地点,但这两次大会都临时改变时间或地点。这种更改首先增加了孔子学院的运作成本,大家都取消机票,再重新购买,这中间的损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更重要的是,代表孔子学院发展最高规格的全球大会朝令夕改,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有些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或者中方院长,因为时间改变没有办法参会。另外,这些会议也不一定就要国家领导人参加。中国人认为这代表了领导的重视,领导重视是对的,但是可以采用别的形式,大会毕竟是要交流办学问题。
  夏威夷大学与汉办总部之间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汉办曾想请当时的夏威夷大学校长担任孔子学院全球理事,担任全球理事当然非常光荣,全球也没几个,汉办当时要求对方24小时给予答复。按照我们的想法,给你这么高的荣誉,你肯定会欣然接受,这是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是对于对方来说,他需要更多的时间考虑,有时候他不一定能够作主,因为校长之上可能还有校董事会。你给我24小时考虑,这是你对我的不重视,你在强迫我接受吗?因此,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但其中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思考并吸取经验。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冲突,因此,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想当然做事,不管多么好的事情,你都需要提前沟通。
  现在汉办推出了一个“新汉学计划”,面向世界招外籍汉学博士,资助他们在中国完成学业。这样的工程意义深远,但是需要准备的时间,你得进行调研,广泛宣传,给别人时间了解,还得通过HSK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需要国内大学与合作方大学的共同努力,并不是短期之内写出工作计划就能完事的。因此,当我们办好事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做事风格,我们的办事规则也应该进一步符合国际惯例,这一点希望能引起重视。
  奚:您觉得世界其他文化大国,如美、德、法、亚洲的韩、日,他们在推广民族文化的过程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李:根据我的了解,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和平队”的志愿者服务,法国的法语联盟、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日本的日本学研究中心等文化机构,都有着多则百年少则十几年的文化发展,对于推广本国文化、树立本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其中有几点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
  首先,这些机构本身就有公共外交的性质,他们把这些机构的文化推广活动定位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并且这些机构确实也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但是从中国政府层面而言,并没有把孔子学院定位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没有强调孔子学院的这个功能。孔子学院的主要使命是推广中国的语言文化,但它本身就有行使公共外交的职能。派遣工作人员去异国工作,就是公民外交,就是对外交往,就有公共外交的使命。国家建立子学院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当然,从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角度而言,是可以增加很多理解,但是一定要将公共外交的理念贯穿进去,不要一味地只注重语言推广,孔子学院的中方工作人员要深入当地社区、家庭,与当地人有更多的接触,向对方展示中国人的形象,以诚待人,加深了解,从而发挥孔子学院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其次,日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办了一个“日本学研究中心”,在这个日本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访问学者和学生,每个人每年可以去日本进修3个月或者6个月,日本方面承担一切费用,目的就是让你有机会了解日本、观察日本、完成学业,你还可以拥有新的人生体验。当时我就有同学受惠于此计划。此外,日本派教授到这个日本学研究中心授课,费用主要由日方负责。我认为,中国是否也可以考虑在国外援建中国研究中心,派遣专家教授,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现在国外很多大学也有很多汉学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汉办也开始赞助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到中国生活与学习,“新汉学计划”中就有这样的构想和举措,这是很好的开始。此外,除了支持学生和学者到中国拿学位,我认为,与其资助一个人花3年时间获得学位,还不如支持6个人半年的中国生活和学习体验,这样影响的范围是不是就更大了?当然这两方面的措施都需要。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要多于差异性,只有扩大了相互了解的范围、渠道和深度,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才能真正相互欣赏、相互合作。
  再次,援建教学大楼也是很好的扩大影响的方式。阿联酋政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援建了一座楼,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夏威夷大学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建筑。夏威夷大学也有中国研究中心,但却借地办公,没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在夏威夷这个与中国文化联系这么紧密的地方,竟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也建一座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将孔子学院也放进去,这是多么有影响的事情。建筑是长存的,影响当然也是长存的。
  奚:夏威夷大学是海外儒学研究的重镇,这里汇集了一批研究儒学的学者,如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成中英教授,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安乐哲教授等人,这里开设了全美最全面的中国哲学的相关课程,这里还有《中国哲学季刊》与《中西方文化比较》两份非常重要的外文杂志。“夏威夷儒学”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工作有没有与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合作?您觉得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有没有必要强调对儒学精神的推广?   李:我们与学术界的合作非常紧密。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本身就挂靠在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而成中英教授、安乐哲教授他们都是中国研究中心的老师,所以我们的合作是必然的和内在的。我们相互参与,相互支持,我们协助他们申请国际会议支持,他们也经常参加中国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的活动,我们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
  我并不认为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有必要特意强调儒学,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强调是必需的。在外交场合我就强调过“中”与“和”这两个儒家的核心价值。中者,中庸,中国的外交是柔性外交,我们不咄咄逼人,我们赞同有礼有节。和,和平,中国人向来主张和平共处,主张世界和谐,强调“中”与“和”的特征,有利于我们与外界打交道。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可以被世界人民共同接受,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和共同理解。
  奚:除了政府与学界的努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还包括民间领域的传播,全球范围内华裔华人的生活践行、武术、剪纸、书法、杂技等艺术的交流;唐人街、农历节庆、中国商品等手段的全球遍布,其向世界传达的中和端重、诚信修睦、温良恭俭、天人合一等文化特质,都代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推广。然而,在这一过程之中,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比比皆是,您感觉到了没有?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李:民间的深入交往非常重要,我们孔子学院在夏威夷当地的形象就比较好,这与我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公共外交的问题,你得深入当地生活,深入家庭,深入社区,深入各种场合,去展现中国人的形象。比如当地的非盈利和慈善机构,需要捐款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就经常捐款。他们就会认为,原来中国人不是只知道攒钱,他们不小气,他们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我们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我的家庭包干了当地一个公园,每月去打扫卫生一次,为此还收到了市长的感谢信。他们会认为,原来中国人也是愿意为当地作贡献的。因此,从自身做起,不做违法的事情,一点一滴为自己的形象、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形象加分,而不是减分。每个人都以这样的心态来与别人交往,以实际行动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负面印象,这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和华裔的责任。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予你的永远多于你的付出,你的一次次善行,播下的是增进相互了解的种子。
  改变西方人的看法,国家层面的努力也很重要。如果你存在很多问题,不管你怎么进行宣传也没有用,有时候宣传反而被认为是虚伪。因此这就对我们的政府提出了考验:能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有没有制度和行动彻底反腐?怎样一步步增加执政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国家形象才能更好。
  奚:现在夏威夷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氛围如何?能不能请您介绍下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
  李:目前夏威夷地区学习汉语的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随着中国影响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开设中文课程,这就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夏威夷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夏威夷,本地人希望与中国游客做生意,这也需要一定的汉语水平。在未来5年,我们计划在中小学中文教学、师资培训和文化活动方面不断突破,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活动并重,使我们孔子学院成为美国太平洋地区中国语言和文化最重要的推广基地。
其他文献
摘 要:依据儿童心理学理论,总结儿童年龄分组的特点及其心理行为特征,并通过调查福州儿童公园不同主题空间儿童活动的情况,分析不同主题空间儿童数量分布和儿童年龄分组分布特点,验证主题空间与对应年龄组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耦合性,包括主题空间对儿童心理考虑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具有创意等方面,提出了儿童公园主题空间创造的优化措施:充分考虑儿童年龄分组的心理行为差异性、加强主题空间创意性和成人休憩空间合理融入性。
期刊
摘要:现代消费文化将消费置于人类活动的中心,使得消费不再反映其他的意义和价值,其本身即成为一种文化价值。消费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其存在和扩张的前提是对自然资源的不断扩大的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大量无法分解的废弃物。按照消费文化建立的产业本身亦在损害自然环境。因此,消费文化的扩展,始终伴随着的是环境破坏。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努力,但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现有
期刊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3012704  2010年我在墨尔本访学时受邀到老朋友贝安德教授和劳若诗博士家中做客,其间受赠他们二位的新作《理解环境哲学》(Andrew Brennan and Y.S. Lo.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Durham, UK: Acumen Publis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21世纪示范镇”昆山市淀山湖镇为案例,揭示了中国乡镇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指出以生态理性引领经济理性是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实践的新理念,将科技强镇、文化亮镇、生态立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生态文明是中国乡镇生态文明的新路径,站在全球前沿高起点地推进生态文明是中国乡镇生态文明的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实践路径;淀山湖镇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永续农业是澳大利亚的比尔·莫利森所创立的一个可持续农业的学派,是西方替代农业的类型之一,在国际上已产生较大影响。永续农业提出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生态学上合理的,并且经济上可行的农村乃至城市的生活支持系统,其主要特征有:首先以人类活动为中心进行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分区规划和整体设计,然后利用动、植物的固有性质并结合景观和建筑物的自然特性,建立以“食物林”为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以达到系统的总产量和稳
期刊
摘 要:自从西方现代环境伦理理论创立开始,内在价值就一直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所广泛探讨同时也被广泛批判的概念。尽管以内在价值这一基本概念来建立理论体系的环境哲学家在具体理论阐述上有所不同,但却遵循着相似的思维范式。这一范式主要体现在自然价值的形而上学基础和自然价值这一概念所蕴含的伦理基础。自然内在价值理论所主要用来保护的自然是未经人类文明践踏过的荒野。最近几年,在对内在价值这一概念的批判中,西方环境
期刊
摘 要: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的阶段而形成的关于人、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质的规定性的认识,是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的产物,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目前,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对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拿来主义的,一种是传统主义的。前者的合理性在于自然观的共时性,因为生态文明的自然观作为人类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产物,可以相互借鉴。因而,国内诸多学者
期刊
摘 要:对于环境主义者和哲学家而言,道学中关于使人类能够更好生存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反思的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重要话题。环境伦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起源于现代人面临自身现实生命世界时所产生的关于特定场景中探索相关伦理观念和伦理实践的兴趣。环境伦理能够从方法论、分析论、形而上学目的论、道义论与反道义论等角度引发生命世界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与位置的思考,其切入
期刊
摘 要:环境立法的实质是将一定的环境伦理思想转化为环境保护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或法规,但它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是现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都不足以为真正以环境保护为旨归的环境制度或环境立法提供合法性支撑,即环境制度的伦理困境;二是难以将现有的环境伦理转化为可操作性强的环境制度或环境立法,即环境伦理的制度困境。新环保法尽管仍然未能完全克服上述两个方面的困境,但在立法理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部分农村手工业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商品经济的一环;部分手工业因农业的需求而成长为独立的行业,彻底脱离农村“副业”的范畴;部分手工业徘徊在脱离“副业”的边缘。当市场需求旺盛、生产繁荣之时,手工业生产为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并反哺农业,此时的手工业与农业,已经无法判断孰为主业,孰为“副业”;当手工业生产不景气时,农民回归农业生产,手工业退守农村“副业”的地位。  关键词: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