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身份证掉了,怎么办?
答:掉了,到公安局补呀。
但是,为什么不是:捡起来呗?
掉了,可能是“丢”了,也可能只是“掉”了而已。把“掉”了想当然地理解成“丢”了,这就是我们的过度诠释,并自然地引发过度反应。
生活中,许多父母会对孩子的行为做过度诠释,从而使教育的方向偏了,最终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不妨让自己的苦心来个“急转弯”,以一颗简单、明白的本心去爱护孩子、关注教育。
案例:我儿子五年级了,还是比较省心的,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不给我们找什么麻烦,不过好像也过于省心了,不单单是乖,倒更像是没有主见。比如,在外就餐时,问他想吃什么菜,他总是说“随便”,我们担心他这样没个性,长大后缺少男子气概。我该如何让孩子有主见呢?
解析:其实,如果你不是和儿子一起就餐,而是和你请的客人(客户、业务伙伴、同学、同事等)一起进餐,你问客人想吃什么,对方回答说“随便”,你会因此觉得他没主见吗?还是你会感觉:这人不挑食、没架子,挺随和的?
我们更可能是后一种感觉。那么,为什么当孩子对我们说“随便”时家长却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呢?为什么不能愉快地回答孩子:“真像我,不挑食,吃啥都行”呢?然后把菜单递给他:“行咧,儿子,你就随便点些菜,妈妈就和你随便吃吃。”试想,当孩子动手点菜时不就产生主见和想法了吗?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在被问及选菜意见时说“随便”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主见,更不能说明他没个性。
案例中也提到“还是比较省心的,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不给我们找什么麻烦”,由此可见,孩子并不是真的没主见,因为一个没主见的孩子是不可能不让家长额外操心的:天气骤变时不晓得该穿什么衣服出门,考场做试题时对着单项、多项选择题迟疑不决,过生日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也会在甲乙丙丁中变来变去……
当然,如果你对孩子说“随便”比较敏感的话,我们倒是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总说“随便”?
其一:对某话题不关心
再挑剔的人也不会事事在乎,总有他的侧重,有人在意穿着,有人在意发型,有人在意配饰,有人在意形体,有人在意妆容,有人在意饮食,有人在意起居……往往,对自己不关注的选项,人们总是比较随意。
其二:没有决定权
在现实中,即使是个性不大随和的孩子,对于家长的询问也常常回以“随便”,倒不是他们不愿表态,而是从以往的经验得知,就算自己表了态也没用,于是,渐渐失去表达的兴致——随便吧。
也许最初孩子对吃什么是有自己的意见的,可是他的意见却被你一再否决:“香芋丸子太甜了,你都已经有虫牙了,换个吧。”“羊肉火锅吗?夏天吃羊肉是热气的哦,吃鸭子才是清凉的”,甚至开始引导孩子:“其实这家店的水煮鱼很好吃,鱼很有营养的”……几个回合下来,孩子就“随便”了。
如果你仅仅只有表达权,却没有决定权,而你表达的意见还总是被手握决定权的人屡屡否决并要求修正,你对“说说你的意见”也就不再当真了。
其三:没有行动权
我想有一点可能是家长意料之外的,那便是:有时,越有主见的孩子越可能说“随便”。因为,特有主见的孩子同时也会是个行动派,喜欢自己作决定并去实现它,否则便懒得理你。比如,你问他要骑什么样的自行车去上学,他会详细告诉你,然后要求和你共同去挑,若你表示由你按照他的意见去挑,他也会无奈地“随便” 你了。
以上三点分析也同时回答了家长的这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有主见呢?”那便是:不只是问他意见,同时把决定权和行动权都给他。并且注意,除非孩子向你询问,你不得主动充任孩子的顾问或评判员,不然,孩子依然可能对你说“随便”,这“随便”可不是因为他没主见,而恰恰是他的主见被你侵扰后的消极抵抗。
有些家长可能不甘:问了他意见就得听他的?如果不想听他的,你可以不问。
家长首先自己要心里有数,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你想自己决定的事就别多此一举地去问孩子,只有当你真的愿意倾听并愿意接受孩子的建议时才开口相问,并且,在不接受孩子意见时要学会友善地表态,用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由父母做主的,哪些事可以由孩子做主。
比如:装修房子时,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思路装修客厅就别问孩子:你觉得怎么样?当孩子主动参与发表意见时,也不要否定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客厅的事就交给爸爸妈妈吧。看到茶几上的彩页了吗?你可以从中为你的卧室挑选一款你喜欢的窗帘。
“我不愿”与“胆子小”
案例:孩子胆小,不愿在班级活动中表演节目,该怎么让孩子胆大、自信起来?
解析:当一个漂亮女孩对你说她喜欢表演和唱歌,而另一个漂亮女孩说她喜欢绘画和书法,你会认为后者胆小、不自信吗?
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只是两者的个性爱好不同而已。孩子的个性与爱好总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有的孩子沉静内敛,不事喧哗。若孩子不愿在班级活动中表演节目,仅就这一行为而言,只能解释:孩子缺乏表现欲。在这一认识下,再去探究:为什么?
其一:自我认同感强
自我认同是相对于社会认同而言的,自我认同就是自己对自己表示肯定,既肯定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对自己表示信任,也肯定自己做事的结果,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的观念,是基于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的集中体现,是指某个群体对自己表示肯定,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做事的效果。
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重视的不是他人的肯定与评价,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孩子挑选物品时会依据是否时尚、流行,是否为同伴们所羡慕和欣赏,而有的孩子则只考虑“我喜欢”。
可见,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对他人的期待是相对淡漠的,想不想在班级活动上表演节目只取决于自己是不是喜欢和愿意,若喜欢、愿意就去做,反之便不肯参与。 事实上,许多成年人也表示:他们比较喜欢上司私下里的赞赏,而对上司在公共场合的表扬和嘉奖感到尴尬。原因是:一来他们不愿自己某些出于个人喜好而产生的行为被他人理解为功利性的举措;二来当众的表扬和嘉奖往往导致他们某一偶然的表现成为固定的标准,而他们可能对保持这一标准感到焦虑。
以孩子为例:他可能仅仅因为收到两份相同的礼物而捐给班级一份,而一旦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后,孩子会担心他以后是不是要持续捐赠那些他并不打算捐出的私人物品。
所以,孩子对社会认同的需要是非常个人化的,不愿当众表演节目可能只是不喜欢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更不愿让他们的标准捆绑了自己。
其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对未成年人而言,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以往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会带给他们负面情绪的事件。它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直接的如,孩子可能因为某一次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遭遇了老师或同伴的贬低或哄笑而产生抵触情绪。间接的有,家庭或集体生活中其他一些变故导致孩子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搬家、父母争吵频率较高、好友转校等。
找出并改善相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孩子的行为才会好转。
其三:胆小、不自信
孩子是不是胆小、不自信需要全面观察,不仅看他在公开场合的表现,更要看他在私下里的行为,若孩子除了不愿上台表演节目,在其他活动中也不肯尝试难度和强度并不高的任务,不愿参与一些具有合作性和竞争性的活动小组,这才能说明孩子的确有点胆小、不自信。
这样的孩子首先需要父母的接纳和体谅,对孩子说:“当台下很多双眼睛看着你时的确会让人紧张”、“和别人合作时很难一下子就配合默契”……这样的话会缓解孩子的焦虑,让他觉得安心,并且,孩子会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善解人意的爸爸或妈妈,从而加深亲子间的亲密感和信赖感。
其次,促成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何必一定要在台上面对几十双眼睛表演呢?你可以为孩子在家里录像,让孩子带到班级去播放……父母们一定还记得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你是怎样在不远的前方,张开双臂,用微笑和鼓励等待他一点点挪向你。请保持那一刻的态度和心情,并提醒自己:尊重孩子的现有水平,激发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步,这才是可行的,良好的,充满温情的。
编辑:成韵 [email protected]
答:掉了,到公安局补呀。
但是,为什么不是:捡起来呗?
掉了,可能是“丢”了,也可能只是“掉”了而已。把“掉”了想当然地理解成“丢”了,这就是我们的过度诠释,并自然地引发过度反应。
生活中,许多父母会对孩子的行为做过度诠释,从而使教育的方向偏了,最终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不妨让自己的苦心来个“急转弯”,以一颗简单、明白的本心去爱护孩子、关注教育。
案例:我儿子五年级了,还是比较省心的,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不给我们找什么麻烦,不过好像也过于省心了,不单单是乖,倒更像是没有主见。比如,在外就餐时,问他想吃什么菜,他总是说“随便”,我们担心他这样没个性,长大后缺少男子气概。我该如何让孩子有主见呢?
解析:其实,如果你不是和儿子一起就餐,而是和你请的客人(客户、业务伙伴、同学、同事等)一起进餐,你问客人想吃什么,对方回答说“随便”,你会因此觉得他没主见吗?还是你会感觉:这人不挑食、没架子,挺随和的?
我们更可能是后一种感觉。那么,为什么当孩子对我们说“随便”时家长却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呢?为什么不能愉快地回答孩子:“真像我,不挑食,吃啥都行”呢?然后把菜单递给他:“行咧,儿子,你就随便点些菜,妈妈就和你随便吃吃。”试想,当孩子动手点菜时不就产生主见和想法了吗?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在被问及选菜意见时说“随便”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主见,更不能说明他没个性。
案例中也提到“还是比较省心的,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不给我们找什么麻烦”,由此可见,孩子并不是真的没主见,因为一个没主见的孩子是不可能不让家长额外操心的:天气骤变时不晓得该穿什么衣服出门,考场做试题时对着单项、多项选择题迟疑不决,过生日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也会在甲乙丙丁中变来变去……
当然,如果你对孩子说“随便”比较敏感的话,我们倒是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总说“随便”?
其一:对某话题不关心
再挑剔的人也不会事事在乎,总有他的侧重,有人在意穿着,有人在意发型,有人在意配饰,有人在意形体,有人在意妆容,有人在意饮食,有人在意起居……往往,对自己不关注的选项,人们总是比较随意。
其二:没有决定权
在现实中,即使是个性不大随和的孩子,对于家长的询问也常常回以“随便”,倒不是他们不愿表态,而是从以往的经验得知,就算自己表了态也没用,于是,渐渐失去表达的兴致——随便吧。
也许最初孩子对吃什么是有自己的意见的,可是他的意见却被你一再否决:“香芋丸子太甜了,你都已经有虫牙了,换个吧。”“羊肉火锅吗?夏天吃羊肉是热气的哦,吃鸭子才是清凉的”,甚至开始引导孩子:“其实这家店的水煮鱼很好吃,鱼很有营养的”……几个回合下来,孩子就“随便”了。
如果你仅仅只有表达权,却没有决定权,而你表达的意见还总是被手握决定权的人屡屡否决并要求修正,你对“说说你的意见”也就不再当真了。
其三:没有行动权
我想有一点可能是家长意料之外的,那便是:有时,越有主见的孩子越可能说“随便”。因为,特有主见的孩子同时也会是个行动派,喜欢自己作决定并去实现它,否则便懒得理你。比如,你问他要骑什么样的自行车去上学,他会详细告诉你,然后要求和你共同去挑,若你表示由你按照他的意见去挑,他也会无奈地“随便” 你了。
以上三点分析也同时回答了家长的这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有主见呢?”那便是:不只是问他意见,同时把决定权和行动权都给他。并且注意,除非孩子向你询问,你不得主动充任孩子的顾问或评判员,不然,孩子依然可能对你说“随便”,这“随便”可不是因为他没主见,而恰恰是他的主见被你侵扰后的消极抵抗。
有些家长可能不甘:问了他意见就得听他的?如果不想听他的,你可以不问。
家长首先自己要心里有数,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你想自己决定的事就别多此一举地去问孩子,只有当你真的愿意倾听并愿意接受孩子的建议时才开口相问,并且,在不接受孩子意见时要学会友善地表态,用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由父母做主的,哪些事可以由孩子做主。
比如:装修房子时,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思路装修客厅就别问孩子:你觉得怎么样?当孩子主动参与发表意见时,也不要否定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客厅的事就交给爸爸妈妈吧。看到茶几上的彩页了吗?你可以从中为你的卧室挑选一款你喜欢的窗帘。
“我不愿”与“胆子小”
案例:孩子胆小,不愿在班级活动中表演节目,该怎么让孩子胆大、自信起来?
解析:当一个漂亮女孩对你说她喜欢表演和唱歌,而另一个漂亮女孩说她喜欢绘画和书法,你会认为后者胆小、不自信吗?
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只是两者的个性爱好不同而已。孩子的个性与爱好总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有的孩子沉静内敛,不事喧哗。若孩子不愿在班级活动中表演节目,仅就这一行为而言,只能解释:孩子缺乏表现欲。在这一认识下,再去探究:为什么?
其一:自我认同感强
自我认同是相对于社会认同而言的,自我认同就是自己对自己表示肯定,既肯定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对自己表示信任,也肯定自己做事的结果,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的观念,是基于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的集中体现,是指某个群体对自己表示肯定,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做事的效果。
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重视的不是他人的肯定与评价,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孩子挑选物品时会依据是否时尚、流行,是否为同伴们所羡慕和欣赏,而有的孩子则只考虑“我喜欢”。
可见,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对他人的期待是相对淡漠的,想不想在班级活动上表演节目只取决于自己是不是喜欢和愿意,若喜欢、愿意就去做,反之便不肯参与。 事实上,许多成年人也表示:他们比较喜欢上司私下里的赞赏,而对上司在公共场合的表扬和嘉奖感到尴尬。原因是:一来他们不愿自己某些出于个人喜好而产生的行为被他人理解为功利性的举措;二来当众的表扬和嘉奖往往导致他们某一偶然的表现成为固定的标准,而他们可能对保持这一标准感到焦虑。
以孩子为例:他可能仅仅因为收到两份相同的礼物而捐给班级一份,而一旦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后,孩子会担心他以后是不是要持续捐赠那些他并不打算捐出的私人物品。
所以,孩子对社会认同的需要是非常个人化的,不愿当众表演节目可能只是不喜欢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更不愿让他们的标准捆绑了自己。
其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对未成年人而言,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以往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会带给他们负面情绪的事件。它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直接的如,孩子可能因为某一次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遭遇了老师或同伴的贬低或哄笑而产生抵触情绪。间接的有,家庭或集体生活中其他一些变故导致孩子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搬家、父母争吵频率较高、好友转校等。
找出并改善相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孩子的行为才会好转。
其三:胆小、不自信
孩子是不是胆小、不自信需要全面观察,不仅看他在公开场合的表现,更要看他在私下里的行为,若孩子除了不愿上台表演节目,在其他活动中也不肯尝试难度和强度并不高的任务,不愿参与一些具有合作性和竞争性的活动小组,这才能说明孩子的确有点胆小、不自信。
这样的孩子首先需要父母的接纳和体谅,对孩子说:“当台下很多双眼睛看着你时的确会让人紧张”、“和别人合作时很难一下子就配合默契”……这样的话会缓解孩子的焦虑,让他觉得安心,并且,孩子会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善解人意的爸爸或妈妈,从而加深亲子间的亲密感和信赖感。
其次,促成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何必一定要在台上面对几十双眼睛表演呢?你可以为孩子在家里录像,让孩子带到班级去播放……父母们一定还记得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你是怎样在不远的前方,张开双臂,用微笑和鼓励等待他一点点挪向你。请保持那一刻的态度和心情,并提醒自己:尊重孩子的现有水平,激发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步,这才是可行的,良好的,充满温情的。
编辑:成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