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因为有了网络而多姿多彩。网络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围绕在网络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分析了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以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過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4]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較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楚瑞,耿永红.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薇菡,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2).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将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6.
[5]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作者介绍:黄会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荆世杰,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過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4]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較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楚瑞,耿永红.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薇菡,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2).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将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6.
[5]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作者介绍:黄会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荆世杰,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