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疑问;情景;讲故事;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建设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精神信念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及知识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任高中历史教师多年,以下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逐步有相对独立的意识,有相当的过往学习体验。他们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得出相关的认识。尤其学习兴趣偏文的同学往往不满足于教材内容,也不局限在知识层面上。他们有许多“为什么”要问,渴望揭开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面纱。教师提出有质疑性和挑战性的设问,即问题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密度,问题的疑惑点有一定难度,所包含的历史问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
比如,在进行“英国工业革命影响”教学时,共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六个关联问题和一个拓展问题。从疑难度看,中等和较难的问题各占50%,富于挑战性。学生通过解读和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等的方法和能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质疑性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同时有一定宽度、厚度和难度,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求刻意达成共识,但求有碰撞,有讨论,有争论,而且具有延伸性,即具有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探究欲望的功能。
二、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有效性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學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相关的知识。
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孙中山先生为何愿意退位让贤,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为何想要复辟帝制?”“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吗?”在这样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有了学习目标,且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翻阅历史教材或者查找资料。如此一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也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获取了新知识,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敢于“讲故事”
历史课没有历史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只有干瘪枯燥的历史结论,只有“填空”,只有“搬运”,这还算是真正的历史课吗?这样的历史课还有“历史味”吗?这样的历史课初中的学生会感兴趣吗?
例如,学习“中共一大”,为什么重点探究教师自己都不太明白、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明显深奥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为什么只以提问的方式枯燥干瘪地呈现“中共一大”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不能讲讲故事?为什么不能呈现细节?
当然,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把历史课变成单纯的故事课。高中生处于最感性和理性并存的年龄段,应当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高中教师要敢于讲故事,要善于讲故事,要有故事可讲。历史教师不能把历史课的人文性丢了,让历史成了没有智慧、单纯记忆性的学科,而要通过讲故事、讲细节,创设情境,神入历史,上出历史课的“历史味”来。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历史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料,他们既要消化、吸收,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对教师而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是有很多的,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践行新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真正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2]杨妮妮.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程教学实效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3]杨芳.浅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疑问;情景;讲故事;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建设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精神信念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及知识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任高中历史教师多年,以下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逐步有相对独立的意识,有相当的过往学习体验。他们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得出相关的认识。尤其学习兴趣偏文的同学往往不满足于教材内容,也不局限在知识层面上。他们有许多“为什么”要问,渴望揭开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面纱。教师提出有质疑性和挑战性的设问,即问题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密度,问题的疑惑点有一定难度,所包含的历史问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
比如,在进行“英国工业革命影响”教学时,共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六个关联问题和一个拓展问题。从疑难度看,中等和较难的问题各占50%,富于挑战性。学生通过解读和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等的方法和能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质疑性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同时有一定宽度、厚度和难度,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求刻意达成共识,但求有碰撞,有讨论,有争论,而且具有延伸性,即具有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探究欲望的功能。
二、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有效性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學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相关的知识。
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孙中山先生为何愿意退位让贤,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为何想要复辟帝制?”“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吗?”在这样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有了学习目标,且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翻阅历史教材或者查找资料。如此一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也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获取了新知识,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敢于“讲故事”
历史课没有历史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只有干瘪枯燥的历史结论,只有“填空”,只有“搬运”,这还算是真正的历史课吗?这样的历史课还有“历史味”吗?这样的历史课初中的学生会感兴趣吗?
例如,学习“中共一大”,为什么重点探究教师自己都不太明白、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明显深奥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为什么只以提问的方式枯燥干瘪地呈现“中共一大”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不能讲讲故事?为什么不能呈现细节?
当然,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把历史课变成单纯的故事课。高中生处于最感性和理性并存的年龄段,应当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高中教师要敢于讲故事,要善于讲故事,要有故事可讲。历史教师不能把历史课的人文性丢了,让历史成了没有智慧、单纯记忆性的学科,而要通过讲故事、讲细节,创设情境,神入历史,上出历史课的“历史味”来。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历史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料,他们既要消化、吸收,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对教师而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是有很多的,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践行新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真正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2]杨妮妮.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程教学实效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3]杨芳.浅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