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培养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注重情感的交流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但静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为应试丢失了情感,以致出现了学生不愿学,老师不爱教的尴尬局面。如何摆脱这种尴尬呢?本研究提出要改变教学模式,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加强教师的泛读;给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等,并具体地介绍了情感教学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改变教学模式,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
文章体裁不同,情感表达不一,教法也多种多样。况且,每个教师的常识、喜好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同一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几乎摆脱不了解题,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内容分析,写作总结这套模式。因此,语文课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说教,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无情可言。
作为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联结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而这个连结就是情感的传达、交流和碰撞。如果没有了情感,教师就失去了桥梁的作用。想一想,教师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课,大都是摆脱教参,打破常规,师生思想、情感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即兴发挥的课。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常规,发挥自身优势,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二、加强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能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入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感受得到。
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教师们总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
三、给学生朗读、背诵的时间
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及情感寄托在所运用的语言之中,语文课要使学生感受情感之美、语言之美,必须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朗读去理解去品味。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过渡。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而是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心中无数了,谈不上朗读情况的是与非,更不用说学生是否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作者的心声。对于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语调、节奏,还要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好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深情并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果剥夺了学生用心去体会的过程,就剥夺了学生和教材的直接沟通,学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作品的情感。如果对朗讀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总结,那么学生读书就是死读书了。
四、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讨论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情感氛围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表达人类高尚的情感。要与语言手段为主,“声”、“像”符号为辅佐,使其交织运用,发挥互补作用。例如《最后一课》就该运用情感熏陶艺术。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和回首往事的演讲,运用声像媒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然后要求学生深情朗读,互换自己认为感人的情景。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茶馆》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4.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背影》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所以,语文教学应少讲语文知识以及解题技巧,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朗读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改变教学模式,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
文章体裁不同,情感表达不一,教法也多种多样。况且,每个教师的常识、喜好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同一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几乎摆脱不了解题,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内容分析,写作总结这套模式。因此,语文课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说教,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无情可言。
作为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联结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而这个连结就是情感的传达、交流和碰撞。如果没有了情感,教师就失去了桥梁的作用。想一想,教师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课,大都是摆脱教参,打破常规,师生思想、情感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即兴发挥的课。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常规,发挥自身优势,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二、加强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能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入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感受得到。
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教师们总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
三、给学生朗读、背诵的时间
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及情感寄托在所运用的语言之中,语文课要使学生感受情感之美、语言之美,必须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朗读去理解去品味。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过渡。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而是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心中无数了,谈不上朗读情况的是与非,更不用说学生是否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作者的心声。对于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语调、节奏,还要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好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深情并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果剥夺了学生用心去体会的过程,就剥夺了学生和教材的直接沟通,学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作品的情感。如果对朗讀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总结,那么学生读书就是死读书了。
四、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讨论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情感氛围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表达人类高尚的情感。要与语言手段为主,“声”、“像”符号为辅佐,使其交织运用,发挥互补作用。例如《最后一课》就该运用情感熏陶艺术。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和回首往事的演讲,运用声像媒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然后要求学生深情朗读,互换自己认为感人的情景。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茶馆》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4.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背影》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所以,语文教学应少讲语文知识以及解题技巧,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朗读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