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链接:教育部规定,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11月20日前企业不得进学校“抢人”,而11月20日之后则可以自由招聘。 据权威部门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80万,比2003年增长68万,而2005年则有可能突破340万。 毕业生越来越多,“待业生”也越来越多。资料显示,2002年7月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人数为50万,2003年7月为70余万,2004年7月有可能更多。)
现在社会上都在呼吁: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大学生们应该及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自身目标。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华山不止一条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将来有明确的规划,选择面也越来越广。
类型一:刻苦学习型
调查对象一:上海外国语大学 许某(大四,英语专业)
毕业打算:翻译
我当初选择读外国语大学的时候,就定下了目标:当翻译。现在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不可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中国的英语人才相对缺乏,像我们这种专业,又是名牌大学,我还是比较有信心找个好点的工作的。现在我已经通过了英语专四的考试,下一步准备考专八,等通过了以后再考口译,争取毕业后在外资公司做翻译,这种工作高薪、体面,而且以后还有机会出国深造,因此现在的我什么都不想,一心学习,为以后打基础。
调查对象二:上海水产大学 俞某(大四,国贸专业)
毕业打算:考研
我现在已经大四了,按理说应该是找工作的时候了,但是通过我身边的同学找工作的经历,我已经暂时打消了找工作的念头,一心准备考研。我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学校的强项,而且我们学校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跟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比起来,虽然我们并不比他们差,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天平还是倾向他们的。要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也不困难,但是一个月一千来块钱,每天奔波于公交地铁之间,日子过得紧巴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因此我现在除了做毕业设计,就是拿着书本去图书馆自修。高考的时候没有考好,上了个一般的大学,这已经是我的遗憾了,考研是一个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争取考上复旦,我相信,就算几年以后研究生越来越多,复旦的学生也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类型二:得过且过型
调查对象一:中华女子学院 张某(大四,经管专业)
毕业打算:听从父母安排
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就跟我说过,去北京读大学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见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至于工作,叫我不要考虑,因为以后我是肯定要回去的。父母就我一个女儿,不放心我一人孤身在外,工作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就等我毕业了。我的家庭条件还不错,因此生计问题不用考虑,时不时逃几节无关紧要的课,周末和谈得来的朋友出去旅游、逛街,上网聊聊天、见见网友,过得很悠闲。现在我惟一担心的就是我的外语不太好,怕到时候考试过不了,影响以后毕业。看来考试前得加夜班了。
调查对象二:北京人文学院 贾某(大四,中文专业)
毕业打算:继承父业
我父母在温州做外贸生意,让我毕业以后回家到家里开的公司帮忙。班上的同学现在都忙着面试,找工作,一心想留在北京,而我是肯定要回去“继承祖业”的,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说我不用为生活打拼,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烦恼。我热爱文学,业余时间喜欢读读写写,我的理想是出书,以后当个作家,对做生意实在不感兴趣。可是父母就我一个儿子,公司是爷爷传下来的,他们不希望在我手里断了,非要逼着我回去,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在学校上课也是得过且过,反正学好了也没用,父母早就把我的前途安排好了。
调查对象三:北京联合大学 刘某(大四,计算机专业)
毕业打算:先工作,后考研
我就读的学校在首都北京来说,实在是毫不起眼,我们出去找工作时也感受到了和名牌大学学生不一样的待遇,因此班上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我也想过,但是我家里是农村的,父母出钱供我念大学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再考研,无疑又给他们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先找工作。现在工作不好找,好单位更难找,我的目标就是先找个公司站住脚,待遇差一点没关系,工作一年两年以后存够了钱再考研,那时候家里的负担就轻了。现在已经有一家公司和我达成了意向,工资较低,但是可以帮助我解决北京户口。现在我在学校就很轻松了,没有后顾之忧,想玩就玩,日子过得很悠闲,我也要抓住在学校最后的美好时刻,及时享乐,工作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类型三:踌躇满志型
调查对象一:上海东华大学 瞿某(大四,服装设计专业)
毕业打算:开公司
我学的是服装设计,属于我们学校的热门专业,在整个上海市来说也是鼎鼎有名的。我们学校出了很多名人,很多人进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大公司实习,然后自己创业。我也不例外,我现在在上海一家法国服装设计公司做兼职,在大公司做事,不仅可以学到他们先进的设计理念,还可以学到他们的管理方式,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对自己以后是很有帮助的。我准备毕业以后在老家注册一家服装公司,然后在上海经营,现在我手里已经有一些稳定的客户资源,我有自信,以后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开创属于自己的品牌。
调查对象二:上海同济大学 廖某(大四,生物专业)
毕业打算:科研攻关
同济大学是全国有名的大学,现在理工类的学生又很吃香,我们毕业出来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但是我希望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一进大学就刻苦学习,现在已经确定能够保送上同济的研究生了。我的理想是考博,进中科院,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有的同学笑我傻,说我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非要一门心思研究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不这么看,如果我能够在生物技术领域有所突破,那受益的将是全人类,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不后悔这样的选择,我会坚持自己的路,我也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类型四:甘于平淡型
调查对象:北京工商大学 王某(大四,金融专业)
毕业打算:当公务员
我已经大四了,班上的同学纷纷在北京找工作,或者去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寻找机会,而我一直都没有出去找工作,因为家在宜昌,已经通过了当地的公务员考试,毕业后就回去到县政府工作。看着别的同学在国际化大都市工作,过着白领的生活,我并不羡慕,因为这些职业看起来风光,但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日子过得很累。我天生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只希望日子平平安安,衣食无忧,对事业上的野心并不大,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满足了。其实有我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一个美好的人生并不一定是有钱人才能办到的。
类型五:甘于奉献型
调查对象:中央民族大学 蔡某(大四,物理专业)
毕业打算:开发大西北
我的想法跟很多人不同,我是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考出来的,对自己的家乡有很深的感情,因此我决定毕业以后响应国家号召,放弃留京指标,去西部工作,并且扎根在那里。那里有淳朴的人民,有丰富的资源,应该有更多的人才留在那里,西部的经济才有可能尽快赶上沿海地区。现在沿海地区很多人知道西部省市很穷,潜意识里看不起他们,我真希望有一天西部能在我们一代代大学生的努力下日益强壮起来,因此我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去。可能我的想法在一些人看来很傻,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以后回北京能更快提升,但我会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一切的。
另类心声:在心态各异的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的是他们选择生活的方式,相同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在这其中,有一种声音显得和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他们自身条件优越,向往上层社会的生活,而又不想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样的大学生在学校往往会招来异样的眼光。但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人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是否允许大学生们有自己的选择,轻松地活着?
调查对象:华东师范大学 范某(大四,数学专业)
毕业打算:找一张“长期饭票”
我学的是师范专业,注定以后当老师,可我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不想一辈子当个孩子王,我向往的是住别墅、开轿车的生活。我还年轻,不想把精力都用在为生计而奔波,那样的人生会少很多乐趣。我希望找一个事业有成的男朋友,他能在经济上独当一面,而我,以后即使参加工作,也是找一份自己有兴趣的职业,那时候赚钱已经不是我的目的了。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那样才能更好地生活。不谦虚地说,我长得还算漂亮,又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追求者很多,也有很多机会接触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我会在其中挑选合适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已婚的男士除外。
结束语:很明显,由于告别了毕业分配,实行自由择业,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跟原来的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无论来自哪里,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个明确的构想。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大了,视野更开阔了,敢言人所不敢言,敢做人所不敢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有打算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如果你心理上还没有从学校的象牙塔里走出来,那么,本文提醒你: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只要心中有梦,愿大家梦想成真!
现在社会上都在呼吁: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大学生们应该及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自身目标。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华山不止一条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将来有明确的规划,选择面也越来越广。
类型一:刻苦学习型
调查对象一:上海外国语大学 许某(大四,英语专业)
毕业打算:翻译
我当初选择读外国语大学的时候,就定下了目标:当翻译。现在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不可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中国的英语人才相对缺乏,像我们这种专业,又是名牌大学,我还是比较有信心找个好点的工作的。现在我已经通过了英语专四的考试,下一步准备考专八,等通过了以后再考口译,争取毕业后在外资公司做翻译,这种工作高薪、体面,而且以后还有机会出国深造,因此现在的我什么都不想,一心学习,为以后打基础。
调查对象二:上海水产大学 俞某(大四,国贸专业)
毕业打算:考研
我现在已经大四了,按理说应该是找工作的时候了,但是通过我身边的同学找工作的经历,我已经暂时打消了找工作的念头,一心准备考研。我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学校的强项,而且我们学校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跟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比起来,虽然我们并不比他们差,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天平还是倾向他们的。要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也不困难,但是一个月一千来块钱,每天奔波于公交地铁之间,日子过得紧巴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因此我现在除了做毕业设计,就是拿着书本去图书馆自修。高考的时候没有考好,上了个一般的大学,这已经是我的遗憾了,考研是一个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争取考上复旦,我相信,就算几年以后研究生越来越多,复旦的学生也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类型二:得过且过型
调查对象一:中华女子学院 张某(大四,经管专业)
毕业打算:听从父母安排
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就跟我说过,去北京读大学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见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至于工作,叫我不要考虑,因为以后我是肯定要回去的。父母就我一个女儿,不放心我一人孤身在外,工作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就等我毕业了。我的家庭条件还不错,因此生计问题不用考虑,时不时逃几节无关紧要的课,周末和谈得来的朋友出去旅游、逛街,上网聊聊天、见见网友,过得很悠闲。现在我惟一担心的就是我的外语不太好,怕到时候考试过不了,影响以后毕业。看来考试前得加夜班了。
调查对象二:北京人文学院 贾某(大四,中文专业)
毕业打算:继承父业
我父母在温州做外贸生意,让我毕业以后回家到家里开的公司帮忙。班上的同学现在都忙着面试,找工作,一心想留在北京,而我是肯定要回去“继承祖业”的,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说我不用为生活打拼,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烦恼。我热爱文学,业余时间喜欢读读写写,我的理想是出书,以后当个作家,对做生意实在不感兴趣。可是父母就我一个儿子,公司是爷爷传下来的,他们不希望在我手里断了,非要逼着我回去,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在学校上课也是得过且过,反正学好了也没用,父母早就把我的前途安排好了。
调查对象三:北京联合大学 刘某(大四,计算机专业)
毕业打算:先工作,后考研
我就读的学校在首都北京来说,实在是毫不起眼,我们出去找工作时也感受到了和名牌大学学生不一样的待遇,因此班上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我也想过,但是我家里是农村的,父母出钱供我念大学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再考研,无疑又给他们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先找工作。现在工作不好找,好单位更难找,我的目标就是先找个公司站住脚,待遇差一点没关系,工作一年两年以后存够了钱再考研,那时候家里的负担就轻了。现在已经有一家公司和我达成了意向,工资较低,但是可以帮助我解决北京户口。现在我在学校就很轻松了,没有后顾之忧,想玩就玩,日子过得很悠闲,我也要抓住在学校最后的美好时刻,及时享乐,工作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类型三:踌躇满志型
调查对象一:上海东华大学 瞿某(大四,服装设计专业)
毕业打算:开公司
我学的是服装设计,属于我们学校的热门专业,在整个上海市来说也是鼎鼎有名的。我们学校出了很多名人,很多人进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大公司实习,然后自己创业。我也不例外,我现在在上海一家法国服装设计公司做兼职,在大公司做事,不仅可以学到他们先进的设计理念,还可以学到他们的管理方式,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对自己以后是很有帮助的。我准备毕业以后在老家注册一家服装公司,然后在上海经营,现在我手里已经有一些稳定的客户资源,我有自信,以后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开创属于自己的品牌。
调查对象二:上海同济大学 廖某(大四,生物专业)
毕业打算:科研攻关
同济大学是全国有名的大学,现在理工类的学生又很吃香,我们毕业出来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但是我希望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一进大学就刻苦学习,现在已经确定能够保送上同济的研究生了。我的理想是考博,进中科院,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有的同学笑我傻,说我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非要一门心思研究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不这么看,如果我能够在生物技术领域有所突破,那受益的将是全人类,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不后悔这样的选择,我会坚持自己的路,我也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类型四:甘于平淡型
调查对象:北京工商大学 王某(大四,金融专业)
毕业打算:当公务员
我已经大四了,班上的同学纷纷在北京找工作,或者去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寻找机会,而我一直都没有出去找工作,因为家在宜昌,已经通过了当地的公务员考试,毕业后就回去到县政府工作。看着别的同学在国际化大都市工作,过着白领的生活,我并不羡慕,因为这些职业看起来风光,但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日子过得很累。我天生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只希望日子平平安安,衣食无忧,对事业上的野心并不大,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满足了。其实有我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一个美好的人生并不一定是有钱人才能办到的。
类型五:甘于奉献型
调查对象:中央民族大学 蔡某(大四,物理专业)
毕业打算:开发大西北
我的想法跟很多人不同,我是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考出来的,对自己的家乡有很深的感情,因此我决定毕业以后响应国家号召,放弃留京指标,去西部工作,并且扎根在那里。那里有淳朴的人民,有丰富的资源,应该有更多的人才留在那里,西部的经济才有可能尽快赶上沿海地区。现在沿海地区很多人知道西部省市很穷,潜意识里看不起他们,我真希望有一天西部能在我们一代代大学生的努力下日益强壮起来,因此我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去。可能我的想法在一些人看来很傻,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以后回北京能更快提升,但我会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一切的。
另类心声:在心态各异的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的是他们选择生活的方式,相同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在这其中,有一种声音显得和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他们自身条件优越,向往上层社会的生活,而又不想付出艰辛的劳动,这样的大学生在学校往往会招来异样的眼光。但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人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是否允许大学生们有自己的选择,轻松地活着?
调查对象:华东师范大学 范某(大四,数学专业)
毕业打算:找一张“长期饭票”
我学的是师范专业,注定以后当老师,可我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不想一辈子当个孩子王,我向往的是住别墅、开轿车的生活。我还年轻,不想把精力都用在为生计而奔波,那样的人生会少很多乐趣。我希望找一个事业有成的男朋友,他能在经济上独当一面,而我,以后即使参加工作,也是找一份自己有兴趣的职业,那时候赚钱已经不是我的目的了。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那样才能更好地生活。不谦虚地说,我长得还算漂亮,又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追求者很多,也有很多机会接触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我会在其中挑选合适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已婚的男士除外。
结束语:很明显,由于告别了毕业分配,实行自由择业,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跟原来的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无论来自哪里,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个明确的构想。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大了,视野更开阔了,敢言人所不敢言,敢做人所不敢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有打算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如果你心理上还没有从学校的象牙塔里走出来,那么,本文提醒你: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只要心中有梦,愿大家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