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30日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讲坛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是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先生演讲“读书的立场、趣味与方法”。与他的演讲相配套的图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他本人撰写的一本佳作叫做《读书的“风景”》。
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请陈教授主讲这个题目,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纪念中央党校建校88年的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出访金砖国家之前又特别地强调了学习和读书的使命,他讲:一个党要上进,一个国家要上进,一个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而学习的核心就是读书。这次出访之前,当有人问及他工作之余的个人兴趣及爱好时,他的回答很简洁、明快,就是读书。这使人想起他在中央党校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读书问题。作为党的领袖和国家元首能够如此一以贯之地强调读书,如此身体力行地醉心于读书,这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幸运。也不能不使我们深入思考读书和一个人成长的内在联系。
第二,和最近的一系列阅读形势呼应一下。“两会”期间,受斌杰同志和建国同志委托,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委员联合114位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重要提案。就阅读立法、阅读规划、阅读基金、阅读节的设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构想和建言。前天,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也是全民阅读办公室主任吴尚之同志和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自强同志加上研究院同志与国务院法制办沟通,启动了《全民阅读条例》的起草工作。作为全民阅读一个重要方面的“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的各位参与者,也有责任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褒的空间来思考阅读问题。
第三,我们的“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及主题讲坛马上就要四周年并进入第五个年头了。在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作为领导干部和国家民族一起来思考研究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读书,不能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读书的认识也有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未必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
陈教授的演讲在明确了读书的立场、读书的目的的基础上,至少给我们提出了三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二是书选好后,能否读进去的问题;三是读进去以后能否有实际收获的问题。
关于读什么书。陈教授讲,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则是书到用时方恨多。一不小心,茫茫书海会把人淹没掉。用他的话讲,开卷未必有益。他讲到,经典著作确实值得推荐,讲到读家的审美趣味及研究的方向与经典著作的关系,从这里是否可以启示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选择图书:首先看这本书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公认的重要书目;如果这本书是经典了,还要看我有没有对这个经典的需求;我虽然有需求,还要看有没有足够的条件来消费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经过这三层过滤,一般说就完成了选书的过程。当然也有专业性阅读与业余性阅读的结合、随便翻翻与精读细读的关系、甲书与乙书比较阅读的问题,等等。
关于选好书后能否真正读得进去。陈教授讲,过去古人面对一部经书可以字斟句酌,穷经皓首;而今人却是“发散性思维”,是“知道分子”。这确实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怎么办?需要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确立“把一本(重要书)读完”的信念。可以学习曾国藩,这本书读不完决不去改读另外一本书。
关于读进去以后,能否有实际收获的问题。陈教授讲到:获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和上下求索的姿态,这是朱熹的方法,与毛泽东主席“尽信书,不如不读书”的遗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应持一种与作者对话、向历史追溯的读书姿态,从作者的真理性描述中汲取营养,从作者的缺陷性描述中寻求思想成长的新空间。
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请陈教授主讲这个题目,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纪念中央党校建校88年的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出访金砖国家之前又特别地强调了学习和读书的使命,他讲:一个党要上进,一个国家要上进,一个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而学习的核心就是读书。这次出访之前,当有人问及他工作之余的个人兴趣及爱好时,他的回答很简洁、明快,就是读书。这使人想起他在中央党校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读书问题。作为党的领袖和国家元首能够如此一以贯之地强调读书,如此身体力行地醉心于读书,这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幸运。也不能不使我们深入思考读书和一个人成长的内在联系。
第二,和最近的一系列阅读形势呼应一下。“两会”期间,受斌杰同志和建国同志委托,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委员联合114位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重要提案。就阅读立法、阅读规划、阅读基金、阅读节的设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构想和建言。前天,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也是全民阅读办公室主任吴尚之同志和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自强同志加上研究院同志与国务院法制办沟通,启动了《全民阅读条例》的起草工作。作为全民阅读一个重要方面的“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的各位参与者,也有责任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褒的空间来思考阅读问题。
第三,我们的“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及主题讲坛马上就要四周年并进入第五个年头了。在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作为领导干部和国家民族一起来思考研究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读书,不能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读书的认识也有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未必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
陈教授的演讲在明确了读书的立场、读书的目的的基础上,至少给我们提出了三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二是书选好后,能否读进去的问题;三是读进去以后能否有实际收获的问题。
关于读什么书。陈教授讲,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则是书到用时方恨多。一不小心,茫茫书海会把人淹没掉。用他的话讲,开卷未必有益。他讲到,经典著作确实值得推荐,讲到读家的审美趣味及研究的方向与经典著作的关系,从这里是否可以启示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选择图书:首先看这本书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公认的重要书目;如果这本书是经典了,还要看我有没有对这个经典的需求;我虽然有需求,还要看有没有足够的条件来消费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经过这三层过滤,一般说就完成了选书的过程。当然也有专业性阅读与业余性阅读的结合、随便翻翻与精读细读的关系、甲书与乙书比较阅读的问题,等等。
关于选好书后能否真正读得进去。陈教授讲,过去古人面对一部经书可以字斟句酌,穷经皓首;而今人却是“发散性思维”,是“知道分子”。这确实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怎么办?需要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确立“把一本(重要书)读完”的信念。可以学习曾国藩,这本书读不完决不去改读另外一本书。
关于读进去以后,能否有实际收获的问题。陈教授讲到:获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和上下求索的姿态,这是朱熹的方法,与毛泽东主席“尽信书,不如不读书”的遗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应持一种与作者对话、向历史追溯的读书姿态,从作者的真理性描述中汲取营养,从作者的缺陷性描述中寻求思想成长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