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一杯沁香悠远的清茶,一种充满魅力的情感,一个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若让乡愁碰撞文学这个载体,那么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有了他们的唐朝盛世,苏轼、范仲淹、辛弃疾就有了他们的风雨飘摇的南北宋,马致远、关汉卿、张养浩就有了他们的元曲绝唱。这一座又一座的丰碑是造物主对我们的恩赐,唐诗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唐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那颗诚挚的心。
一、问世间乡愁为何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初别故土的思乡情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被俘押解到长安后的思家之泪;“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漂泊在外的思乡吟唱。徜徉于溢彩的唐诗华章中,手指间亦有了淡淡的油墨香气,更平添了那份已在心中发芽的乡愁!
明月高悬,思亲怀乡。大家是否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学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被称作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每当听着孩子清脆的童声,就会让人想起李白流浪的一生,他用一生在怀乡,最终还是客死他乡。在这首诗中,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皎洁,月影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离开故土、远离亲人的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这时的乡愁主要是个人性的、地方性的,一旦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便得到了心理满足。
杜子美这位饱受苦难而在苦难中愈发真诚伟大的诗人,人生的苦难淘尽了他生命的铅华,他的乡愁是这样的凄美,人们会随着他的诗韵一起颠簸流浪,一起伤心落泪,唏嘘感叹之后,便觉得他的乡愁竟然这般美好!《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芦笛孤雁,触景生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边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恋,本诗作者被贬滁州,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触景生情,心中的思乡之痛较之常人又深了一层。
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传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直教游子生死相许
诗人笔下的故乡,常散发出似近实远,既亲且疏的想象魅力。当一个文人骚客津津乐道于家乡可歌可记的人事时,其所贯注的不只是斯人斯土的写实心愿,更是一种今非昔比的异乡情调,由过去寻找现在,就回忆(幻想)敷衍现实。漂泊异地,遇见老乡,必然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那个家园,那份亲情,那种无穷无尽的乡愁,早已在千年的吟唱中升华为精神与灵魂的家园,诗人的情感不正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吗?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依然是王维,也曾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自己的乡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呀!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图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啊!不承想,竟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乡愁缠绵恋故国
乡愁可以覆盖个人、亲人、故乡、家园而至于国家,它是对故乡的怀念,是乡恋,是亲情与故园情,是家国情的召唤,也可演化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弥合国家创伤、共创统一的凝聚力,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
由杜甫《江汉》诗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句,我们可以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边,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再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是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是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说自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是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却招来贬谪之祸。尽管如此,可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诚如冰心在《往事》中所写:“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揉着头发,发上揉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乡愁。”(《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唐代浩如烟海的伟大诗人中,个个都将游子的那种“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在长安》)的思乡之苦和“仰首欲攀低首拜”的爱国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个民族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以其科学的物质文明,同时必然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维系自身的存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唐诗中的乡愁情结正是蕴涵着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诉尽所有离人的不尽乡愁!就让我们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体味如美酒般醇香的乡愁。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问世间乡愁为何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初别故土的思乡情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被俘押解到长安后的思家之泪;“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漂泊在外的思乡吟唱。徜徉于溢彩的唐诗华章中,手指间亦有了淡淡的油墨香气,更平添了那份已在心中发芽的乡愁!
明月高悬,思亲怀乡。大家是否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学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被称作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每当听着孩子清脆的童声,就会让人想起李白流浪的一生,他用一生在怀乡,最终还是客死他乡。在这首诗中,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皎洁,月影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离开故土、远离亲人的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这时的乡愁主要是个人性的、地方性的,一旦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便得到了心理满足。
杜子美这位饱受苦难而在苦难中愈发真诚伟大的诗人,人生的苦难淘尽了他生命的铅华,他的乡愁是这样的凄美,人们会随着他的诗韵一起颠簸流浪,一起伤心落泪,唏嘘感叹之后,便觉得他的乡愁竟然这般美好!《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芦笛孤雁,触景生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边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恋,本诗作者被贬滁州,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触景生情,心中的思乡之痛较之常人又深了一层。
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传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直教游子生死相许
诗人笔下的故乡,常散发出似近实远,既亲且疏的想象魅力。当一个文人骚客津津乐道于家乡可歌可记的人事时,其所贯注的不只是斯人斯土的写实心愿,更是一种今非昔比的异乡情调,由过去寻找现在,就回忆(幻想)敷衍现实。漂泊异地,遇见老乡,必然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那个家园,那份亲情,那种无穷无尽的乡愁,早已在千年的吟唱中升华为精神与灵魂的家园,诗人的情感不正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吗?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依然是王维,也曾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自己的乡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呀!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图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啊!不承想,竟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乡愁缠绵恋故国
乡愁可以覆盖个人、亲人、故乡、家园而至于国家,它是对故乡的怀念,是乡恋,是亲情与故园情,是家国情的召唤,也可演化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弥合国家创伤、共创统一的凝聚力,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
由杜甫《江汉》诗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句,我们可以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边,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再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是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是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说自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是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却招来贬谪之祸。尽管如此,可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诚如冰心在《往事》中所写:“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揉着头发,发上揉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乡愁。”(《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唐代浩如烟海的伟大诗人中,个个都将游子的那种“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在长安》)的思乡之苦和“仰首欲攀低首拜”的爱国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个民族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以其科学的物质文明,同时必然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维系自身的存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唐诗中的乡愁情结正是蕴涵着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诉尽所有离人的不尽乡愁!就让我们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体味如美酒般醇香的乡愁。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