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也已成为共识。从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停留在自发和被动的状态,具有浅层次的特点。高校校园媒介因其独特的优势,是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实践平台。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高校校园媒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76-02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并引入到课堂教育中[1-3]。目前,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率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融入中小学生课堂教育,而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等国家的普及道路依然漫长[4-6]。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日趋多样化,高校校园媒介也从最开始的校报发展成为校报、校园网以及广播等形式的各种媒介的综合,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实践平台。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对媒体各種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应该具有关于媒体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对待某些特定的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等[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会利用媒介查找所需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各种媒介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并熟悉和发布信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停留在自发和被动的状态,具有浅层次的特点。我们对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做了“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问卷,其中关于大学生使用媒介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同学每天在校园媒介上面花费不少时间,但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查阅和浏览等接受型的活动,很少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数据显示50.06%的在校大学生从不参与媒介上的讨论或媒介的制作活动,在参与过媒介活动的同学当中,主要是在媒介上进行讨论或提出建议,真正有过媒介制作经历的同学只占其中的9.65%。此项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基本的媒介制作能力,这直观地表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有限。此外,在对参与过媒介制作的学生所进行的后续调查结果显示,60.03%的同学认为在媒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媒介制作的知识不足,其次是时间和资金条件的不具备,占25.48%,最后是个人对该项教育不感兴趣,占14.49%。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三项困难说明了目前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制作媒介的引导。媒介制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仅靠在校大学生自己摸索学习效果不可能乐观,如果学校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的媒介制作能力很难得到全面提高。大学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因为只有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高校必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二、以高校校园媒介为抓手,打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媒介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高校校园媒介指的是高校校园内所有在人与人的信息交流过程中起到信息传递作用的介质。按照这种定义,各种物品在不同的场合均可成为媒介。例如服饰,可以向我们传递穿着者的个性、心情等信息。这样一来,对高校校园媒介的研究就太过空泛,很难抓住重点。在对高校校园媒介的实际研究中,大部分作者采用的是其狭义范围内的概念。也即是说,高校校园媒介指的是高校校园内存在的、具有官方性质的,用于公开传播信息的、有具体形态的介质或工具,在本文中采用的也是其狭义范围内的概念。
高校校园媒介主要包括校园网站、校报、广播、海报、橱窗、宣传条幅等等。与大众媒介相比,高校校园媒介规模较小、专业性较差、受众规模小,不过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校园媒介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高校校园媒介的信息贴近受众的生活和实际,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高校校园媒介的受众主要是高校在校师生,同时这些受众也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因此,高校校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在时空上贴近受众的生活和实际,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其次,高校校园媒介具有公益性,可以真正做到单纯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流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众媒介因为生存需要一般进行商业化经营,商业利益直接影响其信息的选择。而高校校园媒介的经营管理由学校负责,因此高校校园媒介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可以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能够真正做到为师生服务。因此,高校校园媒介既具有社会大众媒介的信息功能,又有人才培养功能,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各高校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其校园媒介,为大学生打造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
第一,整合高校校园媒介,开发校园手机报。高校校园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只有通过传播,其功效才能得以发挥。高校校园媒介的传播,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和范围,传播范围越广,覆盖面越大,传播的效能就越大。一般而言,评价某种高校校园媒介传播效能的标准之一是其受到的关注度。传播形态也会影响高校校园媒介传播效能的高低。目前,高校校园媒介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分别是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以其海量的信息、迅速快捷的传递技术、不受地域限制的互动传播等优势而使其传播效能大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手机的传播效能又优于网络,因此校园手机报的开发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目前大学生对高校校园媒介的接触情况来看,只有10%的大学生经常使用高校校园媒介,85%的大学生偶尔使用高校校园媒介,5%的大学生基本不用高校校园媒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媒介还没有开发专门针对手机的校园媒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因为其携带方便、价格优惠,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各种媒介的工具,因此校园手机报的开发势在必行。各高校校园媒介的负责人应整合现有的各种形态的校园媒介,通过数字化将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介所展示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开发成校园手机报,从而达到一机在手,知晓全校事,让大学生喜欢并习惯使用高校校园媒介,让高校校园媒介真正能发挥其作用。 第二,加强高校校园媒介的引导和实践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作为媒介的一员,高校校园媒介不仅肩负着提供信息这一简单任务,还承担着教育使命这一重任。首先,高校校园媒介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引导校园舆论上。无论是报道,还是言论,高校校园媒介的观点都涉及对人生观或价值观的表述,这些表述有一定的体系和深度,可以让大学生从盲从到变得有主张,使他们明辨是非、更加理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媒介分析能力。其次,高校校园媒介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媒介实践条件。媒介素养的核心之一就是“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7],即具备能够真正参与媒介制作与传播的能力。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校的校园媒介传播方式为单向传播,即传播者将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形式传递给受众,但受众无法将其接收到信息后所形成的想法反馈给传播者。为改变这一现象,高校校园媒介可以加强后台管理,以注册实名制的形式有序开放评论功能,从而实现双向交流,让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到高校校园媒介的活动中来。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开放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媒介, 让大学生们参观,并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员讲解,从而了解各种传播媒介的运作流程,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已有的校园媒介中选择一种媒介,并指导和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媒介信息作品,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媒介素养能力。
三、结论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媒介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想的实践平台,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尽管目前高校校园媒介在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但只要各高校充分重视并加大投入,将各种形式的校园媒介有机地整合成可以在手机上操作的犹如手机报形式的电子媒介,并加强引导,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校园媒介的交流和制作过程中,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资源,就能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永敏.媒介素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5(1):8-10.
[2]赵蒙成,刘卫琴.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问题与发展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5(4):16-20.
[3]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29-32.
[4]杨克平,徐柏才.试论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66-68.
[5]張阳.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75-77.
[6]陈华巍,王贵新,刘国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3):82-86.
[7]张冠文,于建.浅谈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71.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高校校园媒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76-02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并引入到课堂教育中[1-3]。目前,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率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融入中小学生课堂教育,而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等国家的普及道路依然漫长[4-6]。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日趋多样化,高校校园媒介也从最开始的校报发展成为校报、校园网以及广播等形式的各种媒介的综合,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实践平台。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对媒体各種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应该具有关于媒体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对待某些特定的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等[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会利用媒介查找所需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各种媒介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并熟悉和发布信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停留在自发和被动的状态,具有浅层次的特点。我们对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做了“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问卷,其中关于大学生使用媒介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同学每天在校园媒介上面花费不少时间,但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查阅和浏览等接受型的活动,很少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数据显示50.06%的在校大学生从不参与媒介上的讨论或媒介的制作活动,在参与过媒介活动的同学当中,主要是在媒介上进行讨论或提出建议,真正有过媒介制作经历的同学只占其中的9.65%。此项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基本的媒介制作能力,这直观地表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有限。此外,在对参与过媒介制作的学生所进行的后续调查结果显示,60.03%的同学认为在媒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媒介制作的知识不足,其次是时间和资金条件的不具备,占25.48%,最后是个人对该项教育不感兴趣,占14.49%。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三项困难说明了目前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制作媒介的引导。媒介制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仅靠在校大学生自己摸索学习效果不可能乐观,如果学校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的媒介制作能力很难得到全面提高。大学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因为只有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高校必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二、以高校校园媒介为抓手,打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媒介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高校校园媒介指的是高校校园内所有在人与人的信息交流过程中起到信息传递作用的介质。按照这种定义,各种物品在不同的场合均可成为媒介。例如服饰,可以向我们传递穿着者的个性、心情等信息。这样一来,对高校校园媒介的研究就太过空泛,很难抓住重点。在对高校校园媒介的实际研究中,大部分作者采用的是其狭义范围内的概念。也即是说,高校校园媒介指的是高校校园内存在的、具有官方性质的,用于公开传播信息的、有具体形态的介质或工具,在本文中采用的也是其狭义范围内的概念。
高校校园媒介主要包括校园网站、校报、广播、海报、橱窗、宣传条幅等等。与大众媒介相比,高校校园媒介规模较小、专业性较差、受众规模小,不过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校园媒介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高校校园媒介的信息贴近受众的生活和实际,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高校校园媒介的受众主要是高校在校师生,同时这些受众也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因此,高校校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在时空上贴近受众的生活和实际,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其次,高校校园媒介具有公益性,可以真正做到单纯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流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众媒介因为生存需要一般进行商业化经营,商业利益直接影响其信息的选择。而高校校园媒介的经营管理由学校负责,因此高校校园媒介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可以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能够真正做到为师生服务。因此,高校校园媒介既具有社会大众媒介的信息功能,又有人才培养功能,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各高校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其校园媒介,为大学生打造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
第一,整合高校校园媒介,开发校园手机报。高校校园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只有通过传播,其功效才能得以发挥。高校校园媒介的传播,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和范围,传播范围越广,覆盖面越大,传播的效能就越大。一般而言,评价某种高校校园媒介传播效能的标准之一是其受到的关注度。传播形态也会影响高校校园媒介传播效能的高低。目前,高校校园媒介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分别是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以其海量的信息、迅速快捷的传递技术、不受地域限制的互动传播等优势而使其传播效能大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手机的传播效能又优于网络,因此校园手机报的开发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目前大学生对高校校园媒介的接触情况来看,只有10%的大学生经常使用高校校园媒介,85%的大学生偶尔使用高校校园媒介,5%的大学生基本不用高校校园媒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媒介还没有开发专门针对手机的校园媒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因为其携带方便、价格优惠,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各种媒介的工具,因此校园手机报的开发势在必行。各高校校园媒介的负责人应整合现有的各种形态的校园媒介,通过数字化将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介所展示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开发成校园手机报,从而达到一机在手,知晓全校事,让大学生喜欢并习惯使用高校校园媒介,让高校校园媒介真正能发挥其作用。 第二,加强高校校园媒介的引导和实践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作为媒介的一员,高校校园媒介不仅肩负着提供信息这一简单任务,还承担着教育使命这一重任。首先,高校校园媒介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引导校园舆论上。无论是报道,还是言论,高校校园媒介的观点都涉及对人生观或价值观的表述,这些表述有一定的体系和深度,可以让大学生从盲从到变得有主张,使他们明辨是非、更加理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媒介分析能力。其次,高校校园媒介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媒介实践条件。媒介素养的核心之一就是“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7],即具备能够真正参与媒介制作与传播的能力。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校的校园媒介传播方式为单向传播,即传播者将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形式传递给受众,但受众无法将其接收到信息后所形成的想法反馈给传播者。为改变这一现象,高校校园媒介可以加强后台管理,以注册实名制的形式有序开放评论功能,从而实现双向交流,让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到高校校园媒介的活动中来。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开放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媒介, 让大学生们参观,并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员讲解,从而了解各种传播媒介的运作流程,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已有的校园媒介中选择一种媒介,并指导和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媒介信息作品,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媒介素养能力。
三、结论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媒介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想的实践平台,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尽管目前高校校园媒介在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但只要各高校充分重视并加大投入,将各种形式的校园媒介有机地整合成可以在手机上操作的犹如手机报形式的电子媒介,并加强引导,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校园媒介的交流和制作过程中,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资源,就能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永敏.媒介素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5(1):8-10.
[2]赵蒙成,刘卫琴.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问题与发展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5(4):16-20.
[3]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29-32.
[4]杨克平,徐柏才.试论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66-68.
[5]張阳.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75-77.
[6]陈华巍,王贵新,刘国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3):82-86.
[7]张冠文,于建.浅谈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