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也成了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但是这里的“互联网+农业”并不是互联网与农产品的简单加法,而是信息生产力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全面融合。这也是我区很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实现电商化,但是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没有为多样性的市场需求提供精准供给的原因。
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建设的基础产业,是实现我区“决胜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业,在响应号召大胆干的前提下,我区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无论是已经在全国广泛推广的“桥头模式”家庭农场,还是正在被认可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更或者是我区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喜人成绩,都是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各项政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的成果。但是,尽管如此,农业仍然是我区实现十三五规划、达成全民小康目标的短板。相比于正在向4.0进军的工业实力,我区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姜堰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现状
1.我区实现“互联网+农业”现实基础
姜堰区总面积927.52平方公里,全区耕地面积5.02万公顷。平均日气温大于10℃,作物生全年达到223天,15℃以上喜温作物生长期172天。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具有农业发展事宜的气候条件。因为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一直秉持着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建设景区的理念建设园区,2013年获得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首批试点,也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荣誉。
全区14个乡镇、26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互联网光纤,拥有100%的宽带覆盖率。手机、电脑、平板等互联网设备在村民间也逐渐普及,成为了村民主要的信息网络载体。全区各级信息服务体系共同形成了“区有中心、镇有站点”的相对完备状态,为我区实现“互联网+农业”提供了入门的硬件基础。
2.我区“互联网+”牵手农业初见成效
电商无疑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一个风口,在这个风口下各主体都大胆尝试,为我区农业与“互联网+”提供了初见成效的邂逅。姜堰团委以电商推动青年创业,通过建成青年电商服务中心,免费为近3000人提供淘宝开店、微信推广等免费培训,培训结束后有400人在淘宝注册销售姜堰农副产品专营店,其中不乏经营实体店的店主,最高的年销售额可以达到几百万,为我区农产品销售了注入活力。
通过不断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由供应商、优秀网创青年以及资深网购达人对我区生态农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和风味土特产等资源重点展示和推广,在网上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姜堰区已经形成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产销新模式。
当前我区农业发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1.规模经营处于推广阶段。农业生产以分散经营为主
桥头“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成功,让家庭农场成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军模式,也是应用最广的模式之一,虽然土地流转历经艰难,但是在姜堰的很多乡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试点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全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大面积存在,整体仍然是分散经营的方式,有些乡镇即使已经对小农场经营模式进行了推广,也大多呈现出各个农场主各自为营的现状,规模经营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由于规模化程度不够和各种政策补贴有所倾斜等原因,农产品业内的各业态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在不同利益的驅使下,各种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养殖业,发展空间有不同程度的压缩,林业的发展尤为缓慢。这种情况无论是对农民收入、种植户面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或者是城市的绿化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优势
尽管姜堰区农业已经在进行现代化的试点,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也通过电商等手段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但是纵观全区农业发展,由于农业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合作社服务单一,农产品生产主要还停留在竞相仿效、低水平复制的水准上,产业结构呈现出很大的雷同。农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低水平,产业化水平整体偏低,产品附加值更低。
根据调查,我区大多数农业产業经营者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认为品牌附加值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缺乏整体的品牌战略规划和布局,再加上资金投入有限,市场宣传不到位,效果很不理想。销售环节中,我区大多数农产品销售者之前并没有产品销售的经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仅仅满足于将产品卖出,获得略高于成本的微薄收入,这种模式与如今中产阶级注重售后服务与评价跟踪的消费升级大有脱节,需要进行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
3.农村人才外流.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不高
虽然规模化经营已经部分解决了由谁来种地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村青壮年农民,他们本身也存在着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针对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机械化程度要求逐渐变高,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知识水平才能很好的掌握。农产品企业更是如此,农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由于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对现代化农业不够了解、不感兴趣,专业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其中也存在这样一些工作人员,对自身服务工作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将农业服务工作边缘化,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服务农业发展。无论是农业从业者还是服务者,归根到底,还是专业化程度不够。
4.金融支持力度小.农业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农业是一个典型的慢热型产业,具有效益低、周期长等特点,这注定了投资农业需要耐力,也同时承担了很多风险。从财政支持角度看,农业专项资金一直都是点对点直接分配和直接扶持,这样使得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处于割裂状态,甚至还会出现部分重合。同时,农业也很难得到传统银行以及市场投资者的青睐,资金周转很成问题。此外,农村金融市场不够繁荣,金融支持乏力,农业农村资金外流,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很难得到根本改变,无助于调优产业结构、扩大基地规模、壮大特色产业。 尽管我区农业现代化设施大有改善,农业已经部分脱离靠天收的模式,但是,农业生产仍然存在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面临损失的局面。但是,目前农业保险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灾后的补偿远远不能弥补农民的损失,这也会导致农业经营者悬殊的心理落差,影响生产积极性。
5.“互联网+”与农业结合不深.产业价值无法体现
“互联网+农业”中的“+”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将两者深度融合的过程,包括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优化调度人力、物力、资金等。目前我区“互联网+农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仅仅是通过产品流通渠道改变,实现电商模式的网络营销。
从整个农业产业链角度看,服务农业生产的农资电商或农机电商,在我区更多的还停留在想法上;以生产信息化管理为代表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区的应用也不够成熟,农业生产整体过于粗放,智慧化程度不够;产后销售方面,在电商培训等做法的推动下,小有起色,但也存在销售不够专业,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宗平台,不能最大化的提升我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如何利用“互联网+”机遇帮助我区农业转型升级
利用“互联网+”提速,实现一镇一品差别化发展
各乡镇差别化发展农业产业,是避免我区农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拥有很多小范围内耳熟能详的农产品品牌。面对这种情况,“互联网+”的销售平台显得尤為重要。
我区“互联网+农业”发展可以利用泰州北部现代农业长廊三年建设规划的机遇,以政策加技术的手段打造有影响力的粮食农业、生态园经济作物和特种水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建设粮食高产万亩片、蔬菜园艺标准园、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镇,形成多种模式分类指导的局面。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政府帮助企业申报省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等招牌,打造美誉度和知名度俱佳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一镇一品牌的多样性农业产业业态。
培养互联网职业农民,为农业输送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我区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主要来自于当地有胆识的农民、部分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以及少数年轻大学生。在这些群体中,懂技术、有文化的,不熟悉“三農”,不懂农村生产,不会与农民打交道;熟悉农村、农民的又没有文化,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农民职业化水平相比于工业和服务业远远不够,从事农业成了很多农村人的兼职。区里也组织了很多培训,大部分的反应是听不懂。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跟科研院所合作,更好的接受科学的指导,让农民懂得更多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针对本土农民的培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从业者中培养和发掘师资,他们的教学更加能突出互联网等复杂技术转化为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配合法制手段,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网络化管理
食品安全是一个万众瞩目的话题。目前市场出现的农产品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每个环节的细节,责任分配到个人,这种网络化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形成生产可控、质量可靠、流通可塑的食品安全机制。
在网络管理的前提下,要打通线上线下互联机制,做好线下监督依然重要。食品安全检查部门首先要组织农业产业生产各环节人员进行知识培训,让生产者从意识形态上树立食品安全的观念。其次要加强执法,对查出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主体,处置绝不手软,以法治化手段倒逼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再次,要鼓励企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加工,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农产品。
以互联网金融为辅助手段,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难问题
面对我区农业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从信贷、土地、政策配套等方面支持现有重点农业企业适应市场变化,适时扩大、优化生产,扶植部分生产基础条件好、市场前景广的乡镇农业企业加快发展。农业和相关部门,首先要通过申请项目等手段,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资金;其次要给有前景的农业产业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另外,还要鼓励社会人士投资,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让投资人更多的参与到农产品经营当中。
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彻底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难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将目光瞄准了金融市场,而通过互联网手段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问题不会只是设想,比如为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发起众筹等。但投资都需要对项目进行严格删选,所以,政府有责任为农业定位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以优质的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更多的投资。
5.打造生产销售一体化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信息不对称使得农产品贵买难卖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于网上的评价,对于商品的购买也更加的注重口碑。针对这种消费模式,泰兴市江辉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经验值得学习,他们通过线上交流与线下体验做大农副产品“社群经济”,目前已经在扬州、重庆拥有3000家线下体验店,这也是互联网销售趋势在农业产业方面的一个应用,很有推广价值。
物流一直是电商销售的痛点,再好的产品只有流向市场、流向消费终端,才能实现价值,再加上农产品物流链上环节较多,更加具有挑战性。当前我区在开发电商市场的基础上,要加强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销地市场相配套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展本地市场空间,借助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手段,打造区域性的、现代化、辐射周边省市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开拓外地市场、国际市场。
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建设的基础产业,是实现我区“决胜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业,在响应号召大胆干的前提下,我区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无论是已经在全国广泛推广的“桥头模式”家庭农场,还是正在被认可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更或者是我区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喜人成绩,都是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各项政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的成果。但是,尽管如此,农业仍然是我区实现十三五规划、达成全民小康目标的短板。相比于正在向4.0进军的工业实力,我区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姜堰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现状
1.我区实现“互联网+农业”现实基础
姜堰区总面积927.52平方公里,全区耕地面积5.02万公顷。平均日气温大于10℃,作物生全年达到223天,15℃以上喜温作物生长期172天。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具有农业发展事宜的气候条件。因为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一直秉持着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建设景区的理念建设园区,2013年获得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首批试点,也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荣誉。
全区14个乡镇、26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互联网光纤,拥有100%的宽带覆盖率。手机、电脑、平板等互联网设备在村民间也逐渐普及,成为了村民主要的信息网络载体。全区各级信息服务体系共同形成了“区有中心、镇有站点”的相对完备状态,为我区实现“互联网+农业”提供了入门的硬件基础。
2.我区“互联网+”牵手农业初见成效
电商无疑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一个风口,在这个风口下各主体都大胆尝试,为我区农业与“互联网+”提供了初见成效的邂逅。姜堰团委以电商推动青年创业,通过建成青年电商服务中心,免费为近3000人提供淘宝开店、微信推广等免费培训,培训结束后有400人在淘宝注册销售姜堰农副产品专营店,其中不乏经营实体店的店主,最高的年销售额可以达到几百万,为我区农产品销售了注入活力。
通过不断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由供应商、优秀网创青年以及资深网购达人对我区生态农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和风味土特产等资源重点展示和推广,在网上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姜堰区已经形成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产销新模式。
当前我区农业发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1.规模经营处于推广阶段。农业生产以分散经营为主
桥头“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成功,让家庭农场成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军模式,也是应用最广的模式之一,虽然土地流转历经艰难,但是在姜堰的很多乡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试点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全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大面积存在,整体仍然是分散经营的方式,有些乡镇即使已经对小农场经营模式进行了推广,也大多呈现出各个农场主各自为营的现状,规模经营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由于规模化程度不够和各种政策补贴有所倾斜等原因,农产品业内的各业态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在不同利益的驅使下,各种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养殖业,发展空间有不同程度的压缩,林业的发展尤为缓慢。这种情况无论是对农民收入、种植户面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或者是城市的绿化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优势
尽管姜堰区农业已经在进行现代化的试点,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也通过电商等手段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但是纵观全区农业发展,由于农业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合作社服务单一,农产品生产主要还停留在竞相仿效、低水平复制的水准上,产业结构呈现出很大的雷同。农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低水平,产业化水平整体偏低,产品附加值更低。
根据调查,我区大多数农业产業经营者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认为品牌附加值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缺乏整体的品牌战略规划和布局,再加上资金投入有限,市场宣传不到位,效果很不理想。销售环节中,我区大多数农产品销售者之前并没有产品销售的经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仅仅满足于将产品卖出,获得略高于成本的微薄收入,这种模式与如今中产阶级注重售后服务与评价跟踪的消费升级大有脱节,需要进行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
3.农村人才外流.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不高
虽然规模化经营已经部分解决了由谁来种地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村青壮年农民,他们本身也存在着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针对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机械化程度要求逐渐变高,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知识水平才能很好的掌握。农产品企业更是如此,农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由于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对现代化农业不够了解、不感兴趣,专业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其中也存在这样一些工作人员,对自身服务工作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将农业服务工作边缘化,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服务农业发展。无论是农业从业者还是服务者,归根到底,还是专业化程度不够。
4.金融支持力度小.农业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农业是一个典型的慢热型产业,具有效益低、周期长等特点,这注定了投资农业需要耐力,也同时承担了很多风险。从财政支持角度看,农业专项资金一直都是点对点直接分配和直接扶持,这样使得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处于割裂状态,甚至还会出现部分重合。同时,农业也很难得到传统银行以及市场投资者的青睐,资金周转很成问题。此外,农村金融市场不够繁荣,金融支持乏力,农业农村资金外流,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很难得到根本改变,无助于调优产业结构、扩大基地规模、壮大特色产业。 尽管我区农业现代化设施大有改善,农业已经部分脱离靠天收的模式,但是,农业生产仍然存在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面临损失的局面。但是,目前农业保险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灾后的补偿远远不能弥补农民的损失,这也会导致农业经营者悬殊的心理落差,影响生产积极性。
5.“互联网+”与农业结合不深.产业价值无法体现
“互联网+农业”中的“+”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将两者深度融合的过程,包括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优化调度人力、物力、资金等。目前我区“互联网+农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仅仅是通过产品流通渠道改变,实现电商模式的网络营销。
从整个农业产业链角度看,服务农业生产的农资电商或农机电商,在我区更多的还停留在想法上;以生产信息化管理为代表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区的应用也不够成熟,农业生产整体过于粗放,智慧化程度不够;产后销售方面,在电商培训等做法的推动下,小有起色,但也存在销售不够专业,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宗平台,不能最大化的提升我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如何利用“互联网+”机遇帮助我区农业转型升级
利用“互联网+”提速,实现一镇一品差别化发展
各乡镇差别化发展农业产业,是避免我区农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拥有很多小范围内耳熟能详的农产品品牌。面对这种情况,“互联网+”的销售平台显得尤為重要。
我区“互联网+农业”发展可以利用泰州北部现代农业长廊三年建设规划的机遇,以政策加技术的手段打造有影响力的粮食农业、生态园经济作物和特种水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建设粮食高产万亩片、蔬菜园艺标准园、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镇,形成多种模式分类指导的局面。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政府帮助企业申报省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等招牌,打造美誉度和知名度俱佳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一镇一品牌的多样性农业产业业态。
培养互联网职业农民,为农业输送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我区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主要来自于当地有胆识的农民、部分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以及少数年轻大学生。在这些群体中,懂技术、有文化的,不熟悉“三農”,不懂农村生产,不会与农民打交道;熟悉农村、农民的又没有文化,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农民职业化水平相比于工业和服务业远远不够,从事农业成了很多农村人的兼职。区里也组织了很多培训,大部分的反应是听不懂。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跟科研院所合作,更好的接受科学的指导,让农民懂得更多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针对本土农民的培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从业者中培养和发掘师资,他们的教学更加能突出互联网等复杂技术转化为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配合法制手段,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网络化管理
食品安全是一个万众瞩目的话题。目前市场出现的农产品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每个环节的细节,责任分配到个人,这种网络化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形成生产可控、质量可靠、流通可塑的食品安全机制。
在网络管理的前提下,要打通线上线下互联机制,做好线下监督依然重要。食品安全检查部门首先要组织农业产业生产各环节人员进行知识培训,让生产者从意识形态上树立食品安全的观念。其次要加强执法,对查出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主体,处置绝不手软,以法治化手段倒逼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再次,要鼓励企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加工,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农产品。
以互联网金融为辅助手段,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难问题
面对我区农业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从信贷、土地、政策配套等方面支持现有重点农业企业适应市场变化,适时扩大、优化生产,扶植部分生产基础条件好、市场前景广的乡镇农业企业加快发展。农业和相关部门,首先要通过申请项目等手段,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资金;其次要给有前景的农业产业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另外,还要鼓励社会人士投资,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让投资人更多的参与到农产品经营当中。
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彻底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难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将目光瞄准了金融市场,而通过互联网手段解决农业产业融资问题不会只是设想,比如为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发起众筹等。但投资都需要对项目进行严格删选,所以,政府有责任为农业定位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以优质的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更多的投资。
5.打造生产销售一体化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信息不对称使得农产品贵买难卖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于网上的评价,对于商品的购买也更加的注重口碑。针对这种消费模式,泰兴市江辉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经验值得学习,他们通过线上交流与线下体验做大农副产品“社群经济”,目前已经在扬州、重庆拥有3000家线下体验店,这也是互联网销售趋势在农业产业方面的一个应用,很有推广价值。
物流一直是电商销售的痛点,再好的产品只有流向市场、流向消费终端,才能实现价值,再加上农产品物流链上环节较多,更加具有挑战性。当前我区在开发电商市场的基础上,要加强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销地市场相配套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展本地市场空间,借助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手段,打造区域性的、现代化、辐射周边省市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开拓外地市场、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