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评价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矫枉过正,一味地称赞,一味地表扬,完全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方法单一,言语模糊,造成评价泛化现象的频频出现。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赞誉之词不绝于耳,评价语言贫乏、苍白、单调,没有程度的区分与量的轻重变化,“好极了”、“太棒了”、“真不错”等空洞浮泛的语言层出不穷,盲目而毫无根据与实际意义。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切实际,随意地给予学生不中肯、不贴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对赞美的贬值,一味地高度肯定,廉价表扬,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虽暂时有些作用,但留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
二、课堂评价对策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实施人性化评价,并能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果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各类学生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当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评估学生的特长与优势,认同每个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发展机遇,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包容差异、开发潜能、完善人格,进而洞察学生的点滴进步,称赞其细微的成绩,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何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笔者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评价要把握分寸与尺度。语言是从血液里流出来的精神血液,是从心底里喷涌而出的智慧之泉,是垂挂在天幕上的一抹彩虹。福建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一节语文课上如果处处都充溢着‘你真棒’、‘太精彩了’之类的赞美话语,这样的鼓励与赞美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样的表扬与肯定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诚然,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一样不可取,教师不假思索,随口而出的评价意义不大,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有一个成功的课堂评价案例,值得借鉴。在学习《盲孩子与他的影子》一文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颇有些怨言:“盲孩子不就是一个瞎孩子吗?有什么好学习的呢?”我立即提醒他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出言不逊就是自辱。有的人虽然眼瞎了,但并不等于他的心就不明亮;有的人虽然眼睛明亮,但并不等于他的心就不盲。”听了教师的这一番教育后,该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面露愧色。课堂评价不能过多过滥,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把握好尺度与分寸,掌握好火候,从而使评价落到实处。
(二)评价要注意机动与灵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怎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在一次课前三分钟演讲中,学生发言:她脸上的微笑与自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对学生的这一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笔者评价学生说:你的表达能力很强,我很欣赏。我认为将你的发言稍作修改,将会更加完美,改为:她的微笑透露出的自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变动是不是更好一些呢?教师以商量的口吻,探讨的语气,既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又容易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更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评价要讲究具体与详尽。课堂教学评价,本色是它的基调,情感是它的色素,智慧是它的底蕴。在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的评价细致入微:“读得响亮流利,字正腔圆,普通话发音也很清晰规范,很好。但如果能在速度上稍稍放慢一些,注意适当的停顿,把握好语气和语调,就会更好了。”这样的评价优劣共存,正反兼备,一分为二地说明问题,辩证而又客观地给予评价,针对性强,指导性好,能够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总之,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评价是说话的艺术,也是与人交流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矫枉过正,一味地称赞,一味地表扬,完全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方法单一,言语模糊,造成评价泛化现象的频频出现。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赞誉之词不绝于耳,评价语言贫乏、苍白、单调,没有程度的区分与量的轻重变化,“好极了”、“太棒了”、“真不错”等空洞浮泛的语言层出不穷,盲目而毫无根据与实际意义。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切实际,随意地给予学生不中肯、不贴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对赞美的贬值,一味地高度肯定,廉价表扬,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虽暂时有些作用,但留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
二、课堂评价对策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实施人性化评价,并能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果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各类学生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当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评估学生的特长与优势,认同每个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发展机遇,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包容差异、开发潜能、完善人格,进而洞察学生的点滴进步,称赞其细微的成绩,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何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笔者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评价要把握分寸与尺度。语言是从血液里流出来的精神血液,是从心底里喷涌而出的智慧之泉,是垂挂在天幕上的一抹彩虹。福建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一节语文课上如果处处都充溢着‘你真棒’、‘太精彩了’之类的赞美话语,这样的鼓励与赞美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样的表扬与肯定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诚然,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一样不可取,教师不假思索,随口而出的评价意义不大,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有一个成功的课堂评价案例,值得借鉴。在学习《盲孩子与他的影子》一文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颇有些怨言:“盲孩子不就是一个瞎孩子吗?有什么好学习的呢?”我立即提醒他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出言不逊就是自辱。有的人虽然眼瞎了,但并不等于他的心就不明亮;有的人虽然眼睛明亮,但并不等于他的心就不盲。”听了教师的这一番教育后,该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面露愧色。课堂评价不能过多过滥,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把握好尺度与分寸,掌握好火候,从而使评价落到实处。
(二)评价要注意机动与灵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怎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在一次课前三分钟演讲中,学生发言:她脸上的微笑与自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对学生的这一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笔者评价学生说:你的表达能力很强,我很欣赏。我认为将你的发言稍作修改,将会更加完美,改为:她的微笑透露出的自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变动是不是更好一些呢?教师以商量的口吻,探讨的语气,既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又容易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更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评价要讲究具体与详尽。课堂教学评价,本色是它的基调,情感是它的色素,智慧是它的底蕴。在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的评价细致入微:“读得响亮流利,字正腔圆,普通话发音也很清晰规范,很好。但如果能在速度上稍稍放慢一些,注意适当的停顿,把握好语气和语调,就会更好了。”这样的评价优劣共存,正反兼备,一分为二地说明问题,辩证而又客观地给予评价,针对性强,指导性好,能够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总之,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评价是说话的艺术,也是与人交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