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南海I号”

来源 :报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feng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岁末,在中国的南海上打捞的一艘宋代沉船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这艘被命名为“南海I号”的沉船,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偶然机会发现沉船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最后沉入海底,具体位置不详。
  之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在1987年的一天,声纳仪器测到水下有“东西”,为了节约成本,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就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虽然所有瓷器都成了碎片,但英国人兴奋不已,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沉船内的大批宝物,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为了防止类似当年莫高窟的悲剧重演,中国方面中断了与英国的合作,而这艘沉船也被命名为“南海I号”。
  1989年,中日决定联合打捞“南海I号”。尽管英国研究专家曾于1987年标记了沉船位置,但由于水下勘探技术限制,没有找到沉船的主体位置。合作持续了5天后,日方因“打捞耗资巨大,获利难以确定”为由不再继续合作打捞。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意识到,任何考古上的国际“合作”都有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算计”在内,而要真正保护文物,“南海I号”必须“中国捞”。
  2001年,水下考古队得到国家财政部资金支持,“南海I号”打捞重新启动,自此每年都对古船进行小规模试掘,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多件,多数都是罕见的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船上数量最多的瓷器,有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
  
  打捞绝招
  
  为了完整打捞这艘沉船我们的专家们想出了很多绝招。
  
  绝招一:沉箱入水包裹古船
  为“南海I号”量身定做了超大沉井,重达530吨,长36米,宽15米,高12米。四壁采用封闭式双壁空心钢结构烧焊而成,俯视像硕大的“回”字,双壁之间用角钢和槽钢连接,壁厚达1.2米。
  沉箱分上、下两段,下沉箱高5米,底部设计为向内收缩的斜角,像刀刃一样,方便沉箱插入海底淤泥。真正罩住“南海I号”的是上沉箱,上,下沉箱在水底分离后装着古沉船的上沉箱将包裹着“南海I号”出水。
  
  绝招二:穿底粱如“水下穿针”
  沉井压到位后,挖掉沉井四周的泥沙,然后开始穿底梁工作。上沉井的底部预留了36对方孔,36根底梁从中横穿而过。每根底梁重6吨,要在20米深的水下一一穿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上沉井底部已经预留了水下拉合千斤顶的连接受力点和牵引限位连接受力点。底梁在千斤顶的作用下慢慢穿过沉井,一天最多只能穿引一根底梁,全部完成需要36天,底梁的穿引直接决定整个工程的成败。
  
  绝招三:“华天龙”吊臂全回转
  “南海I号”在水中的重量达2800吨,水面重量达4800吨,没有相应的起重设备,根本无法开工。因此,被誉为亚洲第一吊的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华天龙”应运而生。
  “华天龙”的核心部分是全回转吊机,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将两种传统回转吊机结构相结合的模式,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也正是这一核心技术使得在打捞“南海I号”时,保证装载“南海I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防止里面文物出现损失。
  遇上5级风和较大海浪,一般的船只就要停止海上作业。“华天龙”在7级风、2.5米浪高的环境下仍可照常作业。
  
  绝招四:气囊助浮还可做轨道
  起吊“南海I号”前,将未充气的气囊分别均匀地安装在沉箱的四周。准备起吊时,将气囊充足气产生巨大的浮力伴随着“华天龙”的起吊一起将沉箱移到下潜入水的半潜驳船上。
  气囊还有另一个妙用,就是将重达3500多吨的沉箱移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I号”出水后将沿着气囊铺成的360米长的轨道“进宫”。气囊要比钢轨柔软得多,相对稳定,这样就避免了沉箱中“南海I号”的损伤。
  
  独一无二的“水晶宫”
  
  “南海I号”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一个很梦幻的名字——“水晶宫”。
  博物馆造价达1.58亿元整个建筑面向大海,由五个互为关联的椭圆形“舱体”组成,最大的“舱体”就是专门保存“南海I号”的“水晶宫”。这种保护和陈列方案,在全世界考古类主题博物馆中前所未有。
  “南海I号”入宫后,南面的墙体将用混凝土灌注封起,形成一个四周密封的舱体,然后用两个月做保湿防腐处理。沉箱里装着“南海I号”以及水和淤泥,只要沉箱里的水分不流失,就不需要立即将水晶宫灌满水。为了保证“南海I号”及船上的宝物不因环境改变发生干裂等变化,将定时给沉箱洗海水浴。
  到时人们可以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可以看见水下考古人员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的示范表演。值得期待的四大文明景象再现
  “南海I号”21日终于重见天日,并于28日被顺利送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作为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上保存的6万至8万件文物让世人充满期待。
  这些文物及沉船本身蕴涵了什么样的考古信息?据有关专家介绍,“南海I号”的出水,至少能向人们再现南宋时期人类文明的四大景象。
  
  再现宋朝瓷都繁华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介绍,根据初探,“南海I号”上最多的文物品种是瓷器。而已经出水的瓷器大部分是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名窑,品种超过30种。这些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专家表示,“南海I号”上已经出水的瓷器,囊括了史料所记载的大部分品种。可以说,“南海I号”上的瓷器是宋朝繁华瓷都的一个缩影,这些瓷器将为研究宋朝瓷器提供珍贵的实物材料。
  
  再现来人日常生活
  
  除了瓷器外,“南海I号”也出水了金镯、腰带、漆盒、铜镜等饰物和生活器物,各种生活用品给人们留下巨大的研究和想像空间,掀开了800多年前古人生活的神秘面纱。
  
  再现宋代造船术
  
  “南海I号”位于海面下20多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所覆盖,虽然历经800多年的海水侵蚀,但古船船体仍然保存完好,整艘船没有侧、没有翻,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木质还比较坚硬。
  “南海I号”保存较为完整出水后将为破解宋代造船术、航海术等提供很多依据。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盛景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等商品装船,从福建、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船头朝向西南240度,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可能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由泉州、广州港经广东西部沿海驶向东南亚乃至印度、西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
  专家认为,对“南海I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两次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南海I号”出水后也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据考古专家说,对“南海I号”进行文物发掘至少需要5至10年时间,届时,“南海I号”沉箱才能完全打开,向世人展示古船的真容也只有到那时,“南海I号”古船的秘密才能一一揭开。
其他文献
针对17-4PH马氏体不锈钢的热老化行为,之前的试验结果显示,该材料在300℃左右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服役后,其力学性能会发生明显劣化,表现为韧脆转变温度大幅度下降、上平台能
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现代版面设计在20世纪末变得复杂、矛盾起来。多元化设计的发展,尤其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版面设计,既有复旧传统的尝试,又有将传统和反传统的规则一一打破的探
近期,郯城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杨增花带领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委室负责同志对全县镇域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视察。视察组本着突出重点、看亮点,找准差距、鼓干劲的
本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1997年向我们告别了。对全世界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工作者来说,1997年是不能忘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发生一次本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With very good neutron irradiat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ferritic/martensitic steels is one of the candidate materials for hexagonal outer wrapper of fast reac
10月23日下午,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第一副主席阿列克谢耶夫率政府代表团深入鹤岗阿凌达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开展肉类贸易进行实地考察洽谈。经过诚挚友好的洽谈,俄
美国《先驱论坛报》曾指出:“现在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资源的时代……”。这就是说,人类的进步完全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取决于对其潜力的挖掘。而创造性思维是—种求异(发散)思
2013年中央提出,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既是对中关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