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承担着更为艰巨的历史重任。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并且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全媒型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化取向。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等。VR和AR技术等的出现,也使得虚拟新闻和增强现实新闻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变化对媒体所需人才的结构和种类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是现实中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生产、传播新闻的人才却非常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从业者不仅要熟悉传统媒体的操作与运用,还需要掌握新媒体技術。因此,媒体急需大量既掌握传统媒体运作,也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不仅要熟知传统的采编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和较强的互联网能力,掌握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H5、VR、无人机等技能,熟悉电子杂志、新闻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选题和内容策划能力,掌握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APP等新媒体的相关运营能力,并能够熟练完成内容推送、吸粉、推广、维护等工作。
专家型人才。未来,不管媒体形态如何变化,舆论格局如何变化,原创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权威、优质的内容,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细分,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性和深度也在不断加深,而受众对深度报道、调查性分析性报道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人们需要了解更多新闻背后的新闻,因此,媒体也需要一批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专家型人才,一方面是指对传媒行业所涉及报道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才,比如法律类、金融类人才等。另一方面,专家型人才也指能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人才,比如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度调查、深度分析研究,进而发现问题真相。
跨界型人才。当前及今后,具有丰富知识背景、跨界的新闻传播人才也是各个媒体所需要的,如可视化编辑、数据处理工程师、产品经理、UI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等。例如,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超过70%的工作人员是数据工程师。从许多媒体的招聘信息也不难发现,具有开放信息知识结构和宽广知识视野,在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方面“跨界”的人才非常受欢迎。
创意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要想赢得更多读者、更大市场,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复合创意人才。从内容的生产制作、技术的研发推广、传播手段的选用,到市场营销、品牌运行等方面,都要依靠创意型人才来推动,从而把媒体做出特色,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型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新形势下,新型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新闻报道能力,还应该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传播素质。
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看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有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全媒体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量不实信息扑面而来,这些信息也不只来源于媒体,社会来源占据相当比例。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强烈的新闻敏锐和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能够去伪存真,辨别信息真伪,积极传播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
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新闻舆论工作是社会工作,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与社会沟通的本领。要善于与采访、合作对象沟通,善于与领导同事沟通。提高沟通能力,必须经常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掌握沟通技巧,更好拓展工作。应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米聊等各种平台与作者、读者、合作人进行沟通、互动,扩大“朋友圈”,提高自身及媒体影响力。
有多元化的团队整合与协作能力。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媒介全面融合,从而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综合性更强,分工更精细,环节更复杂,因此,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能够协同作战,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新闻作品和产品。
如何培养新型新闻舆论工作人才
在媒体“深融”背景下,如何培养新型新闻舆论工作人才,对于新闻教育界、传媒业界和学术界来说,都是一项新的课题。
高校新闻传播学院要创新性地做好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高校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基地,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仅要抓好当下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与引导,更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
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摆脱功利化倾向,树立“大新闻传播”理念,把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更要致力于培养传媒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传统的根据媒介形态进行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深度融合的新闻传播实际极不适应,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学科设置,培养好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一是注重人文教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采编技能和互联网技术,还要具备认知、辨别、分析和评价新闻事实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牢固的人文社科基础,并对某一类学科具有一定深度的认知。应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道德规范和自律精神,使其成为掌握多门学科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二是加强课程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快媒介融合专业课程改革,加强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课程融合教育,实现文、理、工互通兼融,培养更多的跨界新闻传播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打破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专业壁垒,在实行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适用于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各专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实行跨专业的新闻传播学科大类教学模式,把所有课程整合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层面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选修课程等3个大类。这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培养新型传媒人才的一个有益实践,可以学习借鉴。三是强化实践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获得新闻方面的一手材料、直接经验至关重要。要强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积极开辟实践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与传媒集团合作、共建,将实践教学纳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既掌握课本上的理论,也了解现实的媒体运作。
传媒业界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人才转型和融媒体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传媒业界是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的大熔炉,应树立战略规划,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人才转型和融媒体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一支既具有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传播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首先,要加快共建新闻学院。打破业界和学界的隔阂,加快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将为全媒体时代培养卓越新闻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媒体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的实时交流互动,建立技术、产品、项目研发合作机制,把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建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以“实战导向型”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传统媒体缺乏的各类急需人才,补齐媒体融合发展专业人才短板,引进、储备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善于创意策划、懂得程序设计、熟悉资本运作的人才,逐步形成一支由记者、编辑、设计师、程序员等构成的多元化人才队伍。同时,加快现有采编人员的转型,着重加强互联网思维、全媒体传播技能培训,加强新闻实践锻炼,使其尽快升级为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
再次,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积极适应新闻业态的变化,创新人才招聘、考核、薪酬、培训、激励等制度,加快建立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舞台。例如,一些媒体为人才提供合理的职业晋升通道,改革薪酬制度,优秀记者和编辑的收入可以高于主任、副总编辑甚至总编辑的收入,让技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工作理念激发员工、部门的创造活力。同时,要建设优秀的媒体文化,用媒体精神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
(作者单位:《共产党人》杂志社)
责任编辑:陈洪岩
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全媒型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化取向。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等。VR和AR技术等的出现,也使得虚拟新闻和增强现实新闻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变化对媒体所需人才的结构和种类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是现实中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生产、传播新闻的人才却非常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从业者不仅要熟悉传统媒体的操作与运用,还需要掌握新媒体技術。因此,媒体急需大量既掌握传统媒体运作,也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不仅要熟知传统的采编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和较强的互联网能力,掌握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H5、VR、无人机等技能,熟悉电子杂志、新闻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选题和内容策划能力,掌握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APP等新媒体的相关运营能力,并能够熟练完成内容推送、吸粉、推广、维护等工作。
专家型人才。未来,不管媒体形态如何变化,舆论格局如何变化,原创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权威、优质的内容,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细分,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性和深度也在不断加深,而受众对深度报道、调查性分析性报道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人们需要了解更多新闻背后的新闻,因此,媒体也需要一批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专家型人才,一方面是指对传媒行业所涉及报道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才,比如法律类、金融类人才等。另一方面,专家型人才也指能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人才,比如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度调查、深度分析研究,进而发现问题真相。
跨界型人才。当前及今后,具有丰富知识背景、跨界的新闻传播人才也是各个媒体所需要的,如可视化编辑、数据处理工程师、产品经理、UI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等。例如,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超过70%的工作人员是数据工程师。从许多媒体的招聘信息也不难发现,具有开放信息知识结构和宽广知识视野,在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方面“跨界”的人才非常受欢迎。
创意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要想赢得更多读者、更大市场,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复合创意人才。从内容的生产制作、技术的研发推广、传播手段的选用,到市场营销、品牌运行等方面,都要依靠创意型人才来推动,从而把媒体做出特色,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型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新形势下,新型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新闻报道能力,还应该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传播素质。
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看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有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全媒体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量不实信息扑面而来,这些信息也不只来源于媒体,社会来源占据相当比例。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强烈的新闻敏锐和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能够去伪存真,辨别信息真伪,积极传播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
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新闻舆论工作是社会工作,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与社会沟通的本领。要善于与采访、合作对象沟通,善于与领导同事沟通。提高沟通能力,必须经常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掌握沟通技巧,更好拓展工作。应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米聊等各种平台与作者、读者、合作人进行沟通、互动,扩大“朋友圈”,提高自身及媒体影响力。
有多元化的团队整合与协作能力。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媒介全面融合,从而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综合性更强,分工更精细,环节更复杂,因此,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能够协同作战,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新闻作品和产品。
如何培养新型新闻舆论工作人才
在媒体“深融”背景下,如何培养新型新闻舆论工作人才,对于新闻教育界、传媒业界和学术界来说,都是一项新的课题。
高校新闻传播学院要创新性地做好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高校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基地,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仅要抓好当下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与引导,更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
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摆脱功利化倾向,树立“大新闻传播”理念,把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更要致力于培养传媒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传统的根据媒介形态进行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深度融合的新闻传播实际极不适应,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学科设置,培养好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一是注重人文教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采编技能和互联网技术,还要具备认知、辨别、分析和评价新闻事实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牢固的人文社科基础,并对某一类学科具有一定深度的认知。应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道德规范和自律精神,使其成为掌握多门学科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二是加强课程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快媒介融合专业课程改革,加强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课程融合教育,实现文、理、工互通兼融,培养更多的跨界新闻传播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打破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专业壁垒,在实行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适用于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各专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实行跨专业的新闻传播学科大类教学模式,把所有课程整合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层面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选修课程等3个大类。这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培养新型传媒人才的一个有益实践,可以学习借鉴。三是强化实践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获得新闻方面的一手材料、直接经验至关重要。要强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积极开辟实践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与传媒集团合作、共建,将实践教学纳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既掌握课本上的理论,也了解现实的媒体运作。
传媒业界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人才转型和融媒体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传媒业界是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的大熔炉,应树立战略规划,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人才转型和融媒体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一支既具有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传播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首先,要加快共建新闻学院。打破业界和学界的隔阂,加快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将为全媒体时代培养卓越新闻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媒体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的实时交流互动,建立技术、产品、项目研发合作机制,把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建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以“实战导向型”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传统媒体缺乏的各类急需人才,补齐媒体融合发展专业人才短板,引进、储备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善于创意策划、懂得程序设计、熟悉资本运作的人才,逐步形成一支由记者、编辑、设计师、程序员等构成的多元化人才队伍。同时,加快现有采编人员的转型,着重加强互联网思维、全媒体传播技能培训,加强新闻实践锻炼,使其尽快升级为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
再次,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积极适应新闻业态的变化,创新人才招聘、考核、薪酬、培训、激励等制度,加快建立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舞台。例如,一些媒体为人才提供合理的职业晋升通道,改革薪酬制度,优秀记者和编辑的收入可以高于主任、副总编辑甚至总编辑的收入,让技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工作理念激发员工、部门的创造活力。同时,要建设优秀的媒体文化,用媒体精神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
(作者单位:《共产党人》杂志社)
责任编辑:陈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