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实践与理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对此,本文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发展生态型农业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大力发展,实现可循环经济,将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一、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农业种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产品被严重污染。有的农药不易分解深入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同时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农作物病虫抗药性增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最后,土地逐渐荒漠化,由于开垦不合理造成土地荒漠化[1]。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农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必经之路。
(二)重视生产过程,忽视了市场调节
受往日小农经济影响,生态农业在发展的当中常常会过于重视生产过程,侧重于构建和优化内部模式结构,却没有将农业生产前和生产后的市场需求进行联系,导致与市场脱节,这样即使组建的生态农业模式理论很完善,但是生产出的产品也会由于不符合市场需求而被淘汰,从而降低经济效益。毋庸置疑,这种模式不会长久发展。对此,还应充分考虑市场调节,保证生产效益。
(三)理论轻于实践
我国的种植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历史,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区域之间都创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总结研究,很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正处于研究阶段。比如,生态农业定义的表述、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等在理论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制约了生态农业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实现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
目前,虽然生态农业得以大力宣传,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具有盲目性。农业部提倡将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但是一些地区受经济限制和自然条件限制,这些技术和生态模式无法满足当地需求。因此,还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研究,包括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生态农业整体系统安排、管理方式、社会服务系统、产业化模式以及生态农业创新等[2],这些都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所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对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创新
正确的理论与先进的技术是建设生态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关于生态农业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包括原始创新、二次创新以及综合创新,使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对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而言,还需注重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和结构、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将不同技术进行整合和组合、对不同层次模式进行尺度转换,从而研究更适合当代农业发展的结构体系。
(三)注重食品健康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食品健康和营养已经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正朝着无公害、绿色有机发展,是食品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保证,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而生态农业是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基础,因此,可将农产品质量终端、全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农产品加强安全认证力度,推进生产健康食品的浪潮,发展市场前景良好以及具有特色性的健康、绿色有机食品,构建农业产品特有的品牌,提升整体农业的经济效益[3],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生态农业转型。也就是从数量增长需求转向质量效益的增长需求;从打开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場;从单一的生产结构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结构;从各户的小规模生产转向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四)加强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民是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因此还应对农民加强重视度,引导全民参与。相关领导人员还应采取措施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示范、培训与管理,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进行。另外,还应对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整体的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建设生态环境的领导人员也没有重视到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便极大的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缺乏生态农业的宣传途径,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影响力较小;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水平有限,处于“建了拆、拆了在建”的情况[4],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和物力;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对此,还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贷款优惠政策、生态农产品市场保护政策、生态农业补偿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全面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乡村
生态农业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个人或局部就能实现的。其需要整体环境改善,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因此,还应加大生态产业建设的推广力度,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各行业相协调,倡导环保生产,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建设节约型社会,存进循环经济发展;其次,加强建设生态乡村,共同发展生态产业;最后,倡导清洁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生态环境优化和改善提供保障,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满德, 江东坡. 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5):110-112.
[2]黄国勤. 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13-18.
[3]黄庆革. 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种子科技, 2017. 35(2):20-20.
[4]杨义敏. 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策略[J]. 农家致富顾问.2015(8):184-185.
作者简介:
张方和,1994年09月,男,土家族,出生于湖北利川,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发展生态型农业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大力发展,实现可循环经济,将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一、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农业种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产品被严重污染。有的农药不易分解深入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同时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农作物病虫抗药性增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最后,土地逐渐荒漠化,由于开垦不合理造成土地荒漠化[1]。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农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必经之路。
(二)重视生产过程,忽视了市场调节
受往日小农经济影响,生态农业在发展的当中常常会过于重视生产过程,侧重于构建和优化内部模式结构,却没有将农业生产前和生产后的市场需求进行联系,导致与市场脱节,这样即使组建的生态农业模式理论很完善,但是生产出的产品也会由于不符合市场需求而被淘汰,从而降低经济效益。毋庸置疑,这种模式不会长久发展。对此,还应充分考虑市场调节,保证生产效益。
(三)理论轻于实践
我国的种植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历史,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区域之间都创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总结研究,很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正处于研究阶段。比如,生态农业定义的表述、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等在理论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制约了生态农业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实现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
目前,虽然生态农业得以大力宣传,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具有盲目性。农业部提倡将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但是一些地区受经济限制和自然条件限制,这些技术和生态模式无法满足当地需求。因此,还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研究,包括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生态农业整体系统安排、管理方式、社会服务系统、产业化模式以及生态农业创新等[2],这些都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所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对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创新
正确的理论与先进的技术是建设生态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关于生态农业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包括原始创新、二次创新以及综合创新,使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对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而言,还需注重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和结构、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将不同技术进行整合和组合、对不同层次模式进行尺度转换,从而研究更适合当代农业发展的结构体系。
(三)注重食品健康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食品健康和营养已经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正朝着无公害、绿色有机发展,是食品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保证,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而生态农业是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基础,因此,可将农产品质量终端、全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农产品加强安全认证力度,推进生产健康食品的浪潮,发展市场前景良好以及具有特色性的健康、绿色有机食品,构建农业产品特有的品牌,提升整体农业的经济效益[3],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生态农业转型。也就是从数量增长需求转向质量效益的增长需求;从打开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場;从单一的生产结构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结构;从各户的小规模生产转向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四)加强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民是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因此还应对农民加强重视度,引导全民参与。相关领导人员还应采取措施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示范、培训与管理,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进行。另外,还应对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整体的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建设生态环境的领导人员也没有重视到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便极大的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缺乏生态农业的宣传途径,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影响力较小;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水平有限,处于“建了拆、拆了在建”的情况[4],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和物力;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对此,还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贷款优惠政策、生态农产品市场保护政策、生态农业补偿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全面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乡村
生态农业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个人或局部就能实现的。其需要整体环境改善,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因此,还应加大生态产业建设的推广力度,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各行业相协调,倡导环保生产,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建设节约型社会,存进循环经济发展;其次,加强建设生态乡村,共同发展生态产业;最后,倡导清洁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生态环境优化和改善提供保障,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满德, 江东坡. 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5):110-112.
[2]黄国勤. 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13-18.
[3]黄庆革. 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种子科技, 2017. 35(2):20-20.
[4]杨义敏. 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策略[J]. 农家致富顾问.2015(8):184-185.
作者简介:
张方和,1994年09月,男,土家族,出生于湖北利川,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