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内外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123w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台上,是由脚手架搭出的美式旅馆和红色旋梯;舞台下,是匆匆翻阅着剧目宣传材料的我。离开演还有十分钟,我疑惑地问身旁的朋友——“谁是导演?!”只碰到过有话剧不署编剧姓名的,没碰到过不署导演姓名的。不知何故,赵立新不采用“导演”这一名号,而采用了模棱两可的“监制”二字。去年五月,《断手斯城》在线上举办了一场剧本朗读直播,那时赵立新还是“导演”。而当戏真正地落地制作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职能的位移呢?站在观众的角度,这一问题似乎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相当重要。
  说回戏剧本身。《断手斯城》是马丁·麦克多纳在2010年创作的剧本,同年在百老汇的舍恩菲尔德剧院举行了首演。本剧的主人公卡麦寇是一个典型的麦克多纳式的“黑色”人物:一个带着某种创伤的暴力分子,一个与自我内心缠斗的 “病患”,一个反社会的反英雄,尚有一丝人性的余温,喜剧的面具之下潜藏的是悲剧的人格。麦克多纳善于塑造特殊境遇下的人物,打开人物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封闭,同时借一个极具体的血腥事件尖锐地指出社会问题。麦克多纳的黑色喜剧系列,在剧场演出中相当卖座,暴力足以吸引眼球,温情足以引起共鸣。鼓楼西先前制作的两部麦克多纳的戏剧《枕头人》《丽南山的美人》都是如此,《断手斯城》也不例外。
  卡麦寇的心魔在于童年时被火车轧断的那只手,那是他身体的缺失。在他的自述中,犯下这个恶行的几个人“举起这个孩子自己的手,跟他挥手道别”。看着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与本体分离,这是他生命中最可怕的阴影。被断手的噩梦萦绕,他不断地寻找那只丢失了的手,为此付诸暴力,这是卡麦寇寻回自己人生中“正常”与“平衡”的方式,他在寻求安慰。
  对于断手的解读,许多人觉得那是卡麦寇残缺的心理外化。旅馆的前台默文也对断手的事实产生过怀疑。“手”究竟有没有断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确确实实地受到了残酷的折磨,无论是出于那些轧断他手的恶人,还是出于他那失控的家庭关系,还是多方面交织下形成的官能失衡。
  卡麦寇的确象征了某些迷失的群体,他们处在不断找回自我的旅途中。
  《断手斯城》的人物设置有着精巧的设计。卡麦寇,一个似乎掌握着主动权的男人,受制于他的母亲;默文,一个想要探究事件真相的旅馆前台,受制于两年前被托比欺骗的阴影;托比和玛丽莲,是卡麦寇寻手过程中的两个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默文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他是绑架案的见证者,但他似乎缺少正常人的共情心理,他去动物园渴望解救一只长臂猿,他臆想着长臂猿会“渴望自由”,却陷入了精神困境,最终嗑药将自己送进了监狱,被保释之后,不得不在旅馆干着枯燥的前台工作。他将自己变成了动物园里的长臂猿。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无聊之下,他寻求着某种刺激,一种能让他战胜内心焦灼的刺激,他想成为拯救他人的英雄,却拒绝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与其说,默文是本次事件中的旁观者,不如说,他也在纵容犯罪,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扭曲的欲望。
  剧本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找寻并正视每个人内心中梦魇的真相。剧本本身也确实在这个浮躁和混沌的社会里,激起了人们内心极致的情感。
  可是——正如大多数人所诟病的,鼓楼西制作的这版《断手斯城》,本土化做得并不好。
  《断手斯城》是麦克多纳到美国后写作的第一个剧本,强烈地表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斯波坎城,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多民族/人种聚居地。《断手斯城》其实不如麦克多纳其他剧本那样,人与人之间有着极强的黏连,它是靠着某种巧合来形成迫害和被迫害的闭环的,并且它十分“政治正确”地将白人与黑人、同性恋和异性恋以及带有某些刻板印象的“小妞”聚集在了同一个房间内,这是斯波坎城的小小缩影。
  在此基础上,剧本靠着一次次的失误意图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托比和玛丽莲糊弄卡麦寇,随便拿了只手,打算换点儿钱,结果被卡麦寇揭穿,卡麦寇去找那只有“HATE”文身的手却落了空,其间托比和玛丽莲自救失败,默文的救援也漫不经心,卡麦寇的母亲意外打来电话……这是劇本内部自带的凝滞,一次次的“意外”堆叠,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行进。可以说,《断手斯城》虽然有着一个暴力血腥的外壳,但情节的展开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虽然环环相扣,但却处在不断的延宕之中——观众在等待卡麦寇最终的决定。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难度,而情节的展开方式也缺乏一些核心的力量。就前者而言,首先,弱化了大量的美国本土俚语,弱化了剧本的文化含义,不口语化,反而带有翻译腔。其次,演员的语言也受到了台词的影响,浓重的话剧腔调使角色塑造失真,处于美国底层的人物们别扭地说着好似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语言。我想,这是所有外国戏剧制作中文版所面临的第一项问题。所以对情节的展开,既然文化差异的问题无法规避,那就得需要在话剧的其他方面强化它的效果。既然无法全面展现当下美国的社会环境,无法完整地揭示其内里的核心矛盾,那么至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个人心理的挣扎,还可以再放大一些,以填平“舶来”戏剧造成的语境的不适感。
  这是戏所遇的困境。灵光闪现,我将这部戏概括为“译制戏”,其中满是生硬的处理,即使舞台、灯光、声效方面层次再多,也无法触及文本的内里,它需要被改造。
  它不仅需要本土化的改编,也需要导演强烈的自主意识。我相信结尾对手的处理——卡麦寇举起断手,伸向那从上方射下的光芒,凝视着——是出于对剧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自我和解”——的强调,但那仍然缺少感动本地观众的深层力量,我们震惊于这个黑色喜剧的“幽默”和“戏剧性”,但思考何在,在于那只断手的“在”或“不在”的价值几何吗?或许在于,在那巨大的象征性之外,虚拟的戏,与真实观众的,真正的生活联结。
其他文献
王洛勇:看到、听到、感到鲁迅神韵  我在话剧《前哨》里扮演鲁迅,能获得演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真是我的福分和光荣,刚接到这个角色时,我这心里着实有些发慌,因为鲁迅这个角色太丰富了,挑战太大了!这个人物太有名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鲁迅……要说中国人的骨气、责任感、文明意识,鲁迅绝对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在饰演鲁迅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鲁迅这一人物的两面——冷和热,热情与严肃,成了我主要的任务。在
期刊
4月,鲁迅《狂人日记》、王安忆《长恨歌》、阿来《尘埃落定》……这些如雷贯耳的文学名作,接连以话剧的形式登上申城舞台,成为了一道“高亮度”的文化景象。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致敬文学巨匠,多家机构联合创排话剧《狂人日记》,并由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小说《长恨歌》自18年前改编为话剧以来,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不断地演出,成为了上海舞台的一部经典之作。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期刊
大好春光、百花盛开的四月天,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观看了由黄昌勇编剧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原创话剧《前哨》。该剧首演取得了成功,受到观众的好评。剧本是写1931年上海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残酷杀害的故事。五位烈士: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为了自由和革命理想,以文艺为武器办刊物、写小说、做诗歌、培养工人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艺作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他们的青春是勇敢的
期刊
高子文|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  《尘埃落定》涉及到宏大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很长,小说改编成戏剧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么长的历史事件浓缩在3个多小时之内。曹路生将“傻子”作为全剧的叙述人,把所有故事串联起来,向观众展示了丰富的细节。文学改编和演出呈现都非常好地展现了对权力关系的描述,以及权力关系背后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如果从艺术风格上比较《尘埃落定》与《狂人日记》
期刊
观看中福会儿艺创作演出的《师者之路》,有一股浓烈的师生情谊向我们迎面扑来。《师者之路》以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为切入口,根据她的事迹进行创作。剧中没有用于漪老师的真名实姓,而是化身为丁涟,这样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于漪老师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尤其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潜心研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编剧杜邨整整三年了解于漪的经历,努力将于漪的思想品
期刊
自2020年1月13日下午4点参加第一次创作讨论会,到2021年4月18日凌晨5点31分收到舞美道具安全运抵仓库的消息,我和《前哨》剧组已经共同走过了460多天,计11053.5小时,66.3万多分钟。  这些数字还会继续增长,我也会持续地、力求精确地记录和监督一切有关演出的事项,履行我在《前哨》剧组的职责。而在众多数字之中蕴含的,是我对这部原创话剧最初的冲动与激情。借用殷夫的诗句:“花上有水珠,
期刊
奚美娟|上海市文联主席  《狂人日记》那么短一个小说怎么演5小时?看戏之前我想不出来。很多人说这个戏节奏慢,很长很拖。因为我是演员,所以更注重剧场的感受。看第一幕的时候,我的心理节奏跟台上的演员很对得起来,所以没有觉得慢。比如说演员读到某一句话就跳出来有一些思考,有时候停半天,我就特别容易跟着他的节奏走。这个戏给我一个新的体会,作为观众的体会。作为演员我也在反思,我经常是站在舞台上的人,如果是我在
期刊
冬日午后,探班话剧《芯上人》,排练厅的窗外是2020年的细雨纷飞,排练厅里上演着2030年的阴霾芯碎。  超体验影音剧《芯上人》是周可的最新编导作品,这个类似《黑镜》的科幻故事,同时带着悬疑色彩,让人想要去一探究竟。如果有“完美芯片”你是否选择植入?人类面对科技又要如何自处?你又为什么会重复犯下同样的错误?……看来,这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剧,且听周可如何来解答这些疑问,且看她怎样解开剧中人的心结,
期刊
“雪儿山头看大湖,坡娃梁上看雪儿,雪儿看雾浓雾淡,坡娃看湖大湖小……”伴随着轻灵悠扬的歌声,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同名小说的舞台剧《火印》于4月亮相上海保利大剧院,全场小观众在聚精会神、屏息静气的状态下,观看了这个抗日战争中的传奇故事。《火印》通过一个北方村落野狐峪中骏马“雪儿”与男孩坡娃的传奇友谊,讲述了一段战火中的成长故事,也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呈现了抗战期间中华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画卷。剧
期刊
在德语区国家中,导演众星云集的当下有一位瑞士导演是难以被人忽略的,他就是米罗·劳。由他成立的戏剧、电影与社会雕塑制作公司名为“国际政治谋杀机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简称IIPM)”,这仿佛是一种黑色幽默,但反观他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名称确实恰如其分。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戏剧、政治与谋杀是紧密相连的三个元素,虽不见得在每部作品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