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光史上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集其一生思想的精华,作品试图通过性爱达到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小说中,康妮与梅乐士的热烈的爱以及对工业社会的憎恨始终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工业社会对人类的摧残,追求真爱的思想。
关键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爱 恨 爱恨交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出生于矿工家庭的D·H·劳伦斯,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除了一生的漂泊,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才华。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说。其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等。然而,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说:
“当真正的天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这种迹象了解他的降临,那就是所有的蠢才全都勾结起来反对他。”
以往文学评论界对劳伦斯的作品更多的是诋毁与谩骂。人们对他的不理解产生于他对性描写的误解。但“劳伦斯内心非常严肃、爽直,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他痛恨所有淫猥之物。”他的妻子弗里达经历了劳伦斯写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的感受,她说:
“我每天都读他写的手稿,总想搞明白他笔下的人物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想到这一切的。同时也为他的勇气和胆略而折服:他敢于正视和写出那些人们不敢写也不敢说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是他最后的伟大业绩。”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中,劳伦斯以极其愤怒的笔调展示了他对丑陋和卑鄙的工业主义的强烈仇恨。《查》既是劳伦斯生命中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世界文坛上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劳伦斯小说的背景大都来源于他的故乡。劳伦斯的故乡伊斯特伍德镇距英格兰中部城市诺丁汉市大约8英里,无论是在他的童年时代还是以后的时日里,伊斯特伍德在他眼里都是极其美丽的,可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伊斯特伍德宜人的自然风光渐渐遭到破坏。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矿工的儿子,劳伦斯目睹了工业化进程中自然遭到的破坏及劳动阶级的艰辛和屈辱。他在创作中毫不掩饰毫无保留地宣扬了他痛恨工业文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查》就是其中最精彩、最具力量的一部。在《查》一书中,尽管劳伦斯着力想表现工业主义对人类社会及人性的摧残,然而,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梅乐士与康妮的爱也恰恰是在对工业主义的控诉中建立起来的。在小说的开端,劳伦斯以悲伤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工业社会的哀伤:“我们本来就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危言耸听说什么大灾难已经来临”。但是,劳伦斯对工业社会的现状明显还是抱有希望的,“……我们只能迂回地前进,或攀越障碍而过。尽管披荆斩棘也要活下去。”
在劳伦斯看来,性爱则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正如《劳伦斯传》中指出的那样:
“《查》的出发点不是‘康妮’‘克利夫男爵’和‘梅乐士’这些人物,而是出自劳伦斯本人对‘他的’英格兰中部之丑陋的畏惧。”
这听起来非常奇怪,但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真正解释,这本使许多人迷惑不解并冒犯了许多人的书,这部用劳伦斯最厌恶的感情和观点阅读的书。尽管书中有着着实令人震撼的性爱描写,然而更加令人震撼的却是心灵。书中的性爱描写绝不是淫秽的,那是对美好生活的爱。
在《查》一书中,康妮与梅乐士的爱是全书的重要线索,作品中,劳伦斯对康妮的爱情描述中无不渗透着工业社会的影子。劳伦斯没有描述战火与硝烟,没有描述宏大的场面,可读者却能从书中处处看到工业社会的一片破败的景象。工业社会对人类具有超强的毁坏力,如何从这种破坏力中解脱出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劳伦斯看来,只有通过充满活力的性爱才能实现。工业机器下的社会是无法使爱获得营养的,在工业社会下,爱是被剥夺的。只有自然的力量,即梅乐士的出现才能给与康妮巨大的动力,才能使充满活力的康妮在自然的力量下徜徉。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在劳伦斯的小说中,上流社会的女人为了下层社会的男子而离丈夫而去已经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可言。劳伦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哪个上流社会的女人在猎场看守人、马夫、吉普赛人、矿工、印地安人和墨西哥人身上找到满足。但在《查》中,他要澄清的是一种含混不清的东西。“在怀疑的可能性之外,他会显示婚姻的根本基础在于肉体的性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丑恶的’、‘使人不愉快的’和‘不必要的’”。劳伦斯把性关系看成是一场战斗,是爱与恨的较量。
康妮与克利夫之间的爱是支离破碎的,甚至谈不上爱。从生理上来说,康妮的性爱是得不到任何满足的。大战使克利夫遍体鳞伤,失去了性能力。原本打算生个孩子的愿望,使自己的地位强固起来,好去反抗爱玛,也就自然落空了。从心理上来说,康妮是鄙视克利夫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因为,“当代的男人是如此的狭隘和鄙吝,他们是这样的肤浅,这样对生命丧失信心。”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都是不可沟通的,康妮总觉得克利夫和民间来往太少了,但在克利夫眼里,矿工也只是机械物件的一部分而已。“他们是煤矿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康妮向往自然,渴望自由,而克利夫是憎恨自然的。由于他的生理缺陷,他只能把自然作为他获利的一部分。克利夫和康妮之间是无法创造出完美的爱的。这种境遇的结果必然导致康妮与同样热爱自然的林地看守人梅乐士之间的结合。只有他们两人的结合才是最佳的结合,他们的结合无疑是对工业社会憎恨的结果,也是工业社会机械主义所间接造成的,无疑是爱的升华。
在《查》中,小说从开始便构造了工业社会的破败的场景和康妮与麦克利斯等的爱。充满活力的康妮在麦克利斯身上是找不到爱恋的。她尽可能地常常逃到树林里去。森林在劳伦斯思想中被认为是“人类经验中有着极端神秘的东西的观点”的最佳体现。森林是神秘的,也是工业社会与人类探索的结合点。康妮走入森林努力寻求着她要寻找的的东西。她可以与下层阶级的弗林太太一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那毕竟不是她最终所寻找的。她要寻找解决自己生活、创造生命的根本解决办法。这也正是劳伦斯所要寻找的解决工业社会与自然的办法。康妮选择了温柔的性爱。只有这种自然与人的最完美的结合才能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劳伦斯摒弃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用无限的性爱、温柔的性爱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康妮的内心,爱与恨的交织也是无时不在的。“没有性爱的生活是干枯的”,康妮的父亲是个颇为世故的魁伟的苏格兰老爵士,他可以看出克利夫的作品“空无一物”,他也能够推断出他的女儿在“守活寡”,他能够给女儿提出通达的建议“找个情人”。可康妮最初只能和克利夫过着恬静的生活,全神贯注于克利夫和他的著作上。这便是康妮最初空虚的生活,对此她是感到愤恨的。康妮也预测到她和麦克利斯的关系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他们之间是没什么东西可以长久的。她对着镜子注视着镜中自己的裸体,往昔姣好的容颜、丰满的身躯、成熟的韵味已经被克利夫、工业社会和毫无生气的机械消磨殆尽了。对于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这胴体是失败的,她疯狂地憎恨这种精神生活。她走入森林,却又害怕森林的神秘。与梅乐士的相遇使她神清气爽,可是当她与梅乐士相遇时,总是会绕道经过弗林太太的家。与梅乐士的阶级界限也使她阻梅乐士于庄园门外。工业社会的摧残对康妮已经达到如斯地步,作为自由身的康妮怎能容忍这种摧残,尽管克利夫与波尔顿太太在听到康妮要一去不复返时,暴跳如雷,可是她最终的选择、梅乐士的最终选择、也是劳伦斯的最后选择是不变的——工业社会是令人恐惧、令人憎恨的,只有人与自然的最完美的人性结合、最温柔的性爱才是解决社会冲突问题的最佳方式。
康妮与梅乐士的爱也是受到工业社会的阻挠的。工业社会的伦理道德也在无时无刻地束缚着两人的爱恋。门在《查》中的出现即是这种束缚的象征之一,在梅乐士和康妮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门”。梅乐士是查泰莱家的看守人,在那个时代是属于下层阶级的,平常一般是不能随便靠近庄园房子的。克利夫一看见梅乐士就要离开,而梅乐士也对跨入铁门之内的庄园房子心存顾忌。每每走到庄园门前便望而却步。也许在那个时代,阶级之间的代沟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的道德限制更具影响力。即使康妮心中欲望与道德之间的门已不复存在,但是阶级之间的门依然存在。在一次幽会之后,梅乐士被阻隔在庄园门之外即是这样的描写。另外,波尔顿太太也是这种束缚力量的代表之一。她可以敏锐地发现康妮有了情人,尽管她不知道那就是下等人梅乐士。在康妮幽会回来晚时,波尔顿太太将庄园门紧闭,这未尝不是工业社会在向康妮发起警告。康妮与梅乐士之间的爱是永远受到阻碍的,梅乐士永远也跨越不了这道门。
梅乐士是憎恨他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从阶级上来说,他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但是他不以看守人的身份为耻。他曾经与几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也结过婚,但她们或自私、或粗暴、或放纵情欲。她们缺乏生命活力,庸俗不堪。大战期间,梅乐士曾做过中尉,他本可以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本可以用上流社会的语言进行交流,但是军营里的上层阶级同样是缺乏生命力的机器,他们也同样是梅乐士所极端憎恶的。在波尔顿太太的眼里,他是“不知道把握晋升机会的!”但是,梅乐士的情操不是庸俗的波太太所能理解的。梅乐士原本是要守住自己的孤独的,然而,康妮的出现使他再次建立起人间的关系来了。在书的末尾,梅乐士在写给康妮的信中写道:
“现在我们的大部分都已经结合了。我们只要坚持着,准备我们不久的相聚。……约翰有点低垂着,但是心中却充满着希望!”
语言的使用亦是表达爱与恨的一种方式。在《查》中,劳伦斯更是运用主人公对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爱与恨的交织。语言的本质是社会的、大众的。“语言不纯粹是社会所产生的伪自我的特征,也不纯粹是塑造假社会准则的模子,它是任何个人的自我与社会的自我所包含的特性。”语言只有在“生活潮流”中才有意义。出身于高贵名流、代表上层阶级的克利夫男爵对于中产阶级的大众,和阶级不同的外国人们是有点惧怕的。他缺少磊落大方的神态,只能在地主贵族的狭小的上流社会里才能处之泰然。阶级的局限使他只能使用上层社会的呆滞的之乎者也。和他在一起的人们只是沽名钓誉,谈论着毫无生气的写作和性。但他们是不懂写作的。他们与矿工这类的下层阶级之间有着无法沟通的鸿沟,“双方都抱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仇恨”。克利夫在与矿工们谈话时都是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他们更不理解性,在他们眼里,性爱不过是偶然附带的事。与此相反,林地看守人梅乐士,本可以操着一口地道的上流社会语言的,却宁愿使用那有血有肉的“下层阶级”的语言,因为只有这种语言才能真正表达他的思想,他可以不用像克利夫男爵那样咬文嚼字去掩饰自己的无能,只有大众的才是高尚的,只有代表大众的语言才能得到接受、才能被爱。代表工业社会机械主义少数人的语言,最终是要被憎恨的、被抛弃的。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的最好的一部小说,那伴随着炽烈的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小说中爱与恨的构建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劳伦斯思想的深入理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以说是一部爱与恨相交织的绝好的小说。
参考文献:
[1] D·H·劳伦斯,朱波编译:《康妮·恰特里的情感历程》,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 理查德·奥尔丁顿,黄勇民、俞宝发译:《劳伦斯传》,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3]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 弗里达·劳伦斯,姚暨荣译:《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陈孟洁,女,1975—,吉林桦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
石喜春,男,1978—,吉林桦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教学法,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
关键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爱 恨 爱恨交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出生于矿工家庭的D·H·劳伦斯,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除了一生的漂泊,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才华。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说。其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等。然而,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说:
“当真正的天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这种迹象了解他的降临,那就是所有的蠢才全都勾结起来反对他。”
以往文学评论界对劳伦斯的作品更多的是诋毁与谩骂。人们对他的不理解产生于他对性描写的误解。但“劳伦斯内心非常严肃、爽直,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他痛恨所有淫猥之物。”他的妻子弗里达经历了劳伦斯写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的感受,她说:
“我每天都读他写的手稿,总想搞明白他笔下的人物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想到这一切的。同时也为他的勇气和胆略而折服:他敢于正视和写出那些人们不敢写也不敢说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是他最后的伟大业绩。”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中,劳伦斯以极其愤怒的笔调展示了他对丑陋和卑鄙的工业主义的强烈仇恨。《查》既是劳伦斯生命中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世界文坛上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劳伦斯小说的背景大都来源于他的故乡。劳伦斯的故乡伊斯特伍德镇距英格兰中部城市诺丁汉市大约8英里,无论是在他的童年时代还是以后的时日里,伊斯特伍德在他眼里都是极其美丽的,可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伊斯特伍德宜人的自然风光渐渐遭到破坏。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矿工的儿子,劳伦斯目睹了工业化进程中自然遭到的破坏及劳动阶级的艰辛和屈辱。他在创作中毫不掩饰毫无保留地宣扬了他痛恨工业文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查》就是其中最精彩、最具力量的一部。在《查》一书中,尽管劳伦斯着力想表现工业主义对人类社会及人性的摧残,然而,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梅乐士与康妮的爱也恰恰是在对工业主义的控诉中建立起来的。在小说的开端,劳伦斯以悲伤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工业社会的哀伤:“我们本来就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危言耸听说什么大灾难已经来临”。但是,劳伦斯对工业社会的现状明显还是抱有希望的,“……我们只能迂回地前进,或攀越障碍而过。尽管披荆斩棘也要活下去。”
在劳伦斯看来,性爱则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正如《劳伦斯传》中指出的那样:
“《查》的出发点不是‘康妮’‘克利夫男爵’和‘梅乐士’这些人物,而是出自劳伦斯本人对‘他的’英格兰中部之丑陋的畏惧。”
这听起来非常奇怪,但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真正解释,这本使许多人迷惑不解并冒犯了许多人的书,这部用劳伦斯最厌恶的感情和观点阅读的书。尽管书中有着着实令人震撼的性爱描写,然而更加令人震撼的却是心灵。书中的性爱描写绝不是淫秽的,那是对美好生活的爱。
在《查》一书中,康妮与梅乐士的爱是全书的重要线索,作品中,劳伦斯对康妮的爱情描述中无不渗透着工业社会的影子。劳伦斯没有描述战火与硝烟,没有描述宏大的场面,可读者却能从书中处处看到工业社会的一片破败的景象。工业社会对人类具有超强的毁坏力,如何从这种破坏力中解脱出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劳伦斯看来,只有通过充满活力的性爱才能实现。工业机器下的社会是无法使爱获得营养的,在工业社会下,爱是被剥夺的。只有自然的力量,即梅乐士的出现才能给与康妮巨大的动力,才能使充满活力的康妮在自然的力量下徜徉。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在劳伦斯的小说中,上流社会的女人为了下层社会的男子而离丈夫而去已经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可言。劳伦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哪个上流社会的女人在猎场看守人、马夫、吉普赛人、矿工、印地安人和墨西哥人身上找到满足。但在《查》中,他要澄清的是一种含混不清的东西。“在怀疑的可能性之外,他会显示婚姻的根本基础在于肉体的性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丑恶的’、‘使人不愉快的’和‘不必要的’”。劳伦斯把性关系看成是一场战斗,是爱与恨的较量。
康妮与克利夫之间的爱是支离破碎的,甚至谈不上爱。从生理上来说,康妮的性爱是得不到任何满足的。大战使克利夫遍体鳞伤,失去了性能力。原本打算生个孩子的愿望,使自己的地位强固起来,好去反抗爱玛,也就自然落空了。从心理上来说,康妮是鄙视克利夫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因为,“当代的男人是如此的狭隘和鄙吝,他们是这样的肤浅,这样对生命丧失信心。”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都是不可沟通的,康妮总觉得克利夫和民间来往太少了,但在克利夫眼里,矿工也只是机械物件的一部分而已。“他们是煤矿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康妮向往自然,渴望自由,而克利夫是憎恨自然的。由于他的生理缺陷,他只能把自然作为他获利的一部分。克利夫和康妮之间是无法创造出完美的爱的。这种境遇的结果必然导致康妮与同样热爱自然的林地看守人梅乐士之间的结合。只有他们两人的结合才是最佳的结合,他们的结合无疑是对工业社会憎恨的结果,也是工业社会机械主义所间接造成的,无疑是爱的升华。
在《查》中,小说从开始便构造了工业社会的破败的场景和康妮与麦克利斯等的爱。充满活力的康妮在麦克利斯身上是找不到爱恋的。她尽可能地常常逃到树林里去。森林在劳伦斯思想中被认为是“人类经验中有着极端神秘的东西的观点”的最佳体现。森林是神秘的,也是工业社会与人类探索的结合点。康妮走入森林努力寻求着她要寻找的的东西。她可以与下层阶级的弗林太太一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那毕竟不是她最终所寻找的。她要寻找解决自己生活、创造生命的根本解决办法。这也正是劳伦斯所要寻找的解决工业社会与自然的办法。康妮选择了温柔的性爱。只有这种自然与人的最完美的结合才能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劳伦斯摒弃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用无限的性爱、温柔的性爱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康妮的内心,爱与恨的交织也是无时不在的。“没有性爱的生活是干枯的”,康妮的父亲是个颇为世故的魁伟的苏格兰老爵士,他可以看出克利夫的作品“空无一物”,他也能够推断出他的女儿在“守活寡”,他能够给女儿提出通达的建议“找个情人”。可康妮最初只能和克利夫过着恬静的生活,全神贯注于克利夫和他的著作上。这便是康妮最初空虚的生活,对此她是感到愤恨的。康妮也预测到她和麦克利斯的关系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他们之间是没什么东西可以长久的。她对着镜子注视着镜中自己的裸体,往昔姣好的容颜、丰满的身躯、成熟的韵味已经被克利夫、工业社会和毫无生气的机械消磨殆尽了。对于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这胴体是失败的,她疯狂地憎恨这种精神生活。她走入森林,却又害怕森林的神秘。与梅乐士的相遇使她神清气爽,可是当她与梅乐士相遇时,总是会绕道经过弗林太太的家。与梅乐士的阶级界限也使她阻梅乐士于庄园门外。工业社会的摧残对康妮已经达到如斯地步,作为自由身的康妮怎能容忍这种摧残,尽管克利夫与波尔顿太太在听到康妮要一去不复返时,暴跳如雷,可是她最终的选择、梅乐士的最终选择、也是劳伦斯的最后选择是不变的——工业社会是令人恐惧、令人憎恨的,只有人与自然的最完美的人性结合、最温柔的性爱才是解决社会冲突问题的最佳方式。
康妮与梅乐士的爱也是受到工业社会的阻挠的。工业社会的伦理道德也在无时无刻地束缚着两人的爱恋。门在《查》中的出现即是这种束缚的象征之一,在梅乐士和康妮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门”。梅乐士是查泰莱家的看守人,在那个时代是属于下层阶级的,平常一般是不能随便靠近庄园房子的。克利夫一看见梅乐士就要离开,而梅乐士也对跨入铁门之内的庄园房子心存顾忌。每每走到庄园门前便望而却步。也许在那个时代,阶级之间的代沟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的道德限制更具影响力。即使康妮心中欲望与道德之间的门已不复存在,但是阶级之间的门依然存在。在一次幽会之后,梅乐士被阻隔在庄园门之外即是这样的描写。另外,波尔顿太太也是这种束缚力量的代表之一。她可以敏锐地发现康妮有了情人,尽管她不知道那就是下等人梅乐士。在康妮幽会回来晚时,波尔顿太太将庄园门紧闭,这未尝不是工业社会在向康妮发起警告。康妮与梅乐士之间的爱是永远受到阻碍的,梅乐士永远也跨越不了这道门。
梅乐士是憎恨他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从阶级上来说,他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但是他不以看守人的身份为耻。他曾经与几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也结过婚,但她们或自私、或粗暴、或放纵情欲。她们缺乏生命活力,庸俗不堪。大战期间,梅乐士曾做过中尉,他本可以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本可以用上流社会的语言进行交流,但是军营里的上层阶级同样是缺乏生命力的机器,他们也同样是梅乐士所极端憎恶的。在波尔顿太太的眼里,他是“不知道把握晋升机会的!”但是,梅乐士的情操不是庸俗的波太太所能理解的。梅乐士原本是要守住自己的孤独的,然而,康妮的出现使他再次建立起人间的关系来了。在书的末尾,梅乐士在写给康妮的信中写道:
“现在我们的大部分都已经结合了。我们只要坚持着,准备我们不久的相聚。……约翰有点低垂着,但是心中却充满着希望!”
语言的使用亦是表达爱与恨的一种方式。在《查》中,劳伦斯更是运用主人公对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爱与恨的交织。语言的本质是社会的、大众的。“语言不纯粹是社会所产生的伪自我的特征,也不纯粹是塑造假社会准则的模子,它是任何个人的自我与社会的自我所包含的特性。”语言只有在“生活潮流”中才有意义。出身于高贵名流、代表上层阶级的克利夫男爵对于中产阶级的大众,和阶级不同的外国人们是有点惧怕的。他缺少磊落大方的神态,只能在地主贵族的狭小的上流社会里才能处之泰然。阶级的局限使他只能使用上层社会的呆滞的之乎者也。和他在一起的人们只是沽名钓誉,谈论着毫无生气的写作和性。但他们是不懂写作的。他们与矿工这类的下层阶级之间有着无法沟通的鸿沟,“双方都抱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仇恨”。克利夫在与矿工们谈话时都是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他们更不理解性,在他们眼里,性爱不过是偶然附带的事。与此相反,林地看守人梅乐士,本可以操着一口地道的上流社会语言的,却宁愿使用那有血有肉的“下层阶级”的语言,因为只有这种语言才能真正表达他的思想,他可以不用像克利夫男爵那样咬文嚼字去掩饰自己的无能,只有大众的才是高尚的,只有代表大众的语言才能得到接受、才能被爱。代表工业社会机械主义少数人的语言,最终是要被憎恨的、被抛弃的。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的最好的一部小说,那伴随着炽烈的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小说中爱与恨的构建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劳伦斯思想的深入理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以说是一部爱与恨相交织的绝好的小说。
参考文献:
[1] D·H·劳伦斯,朱波编译:《康妮·恰特里的情感历程》,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 理查德·奥尔丁顿,黄勇民、俞宝发译:《劳伦斯传》,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3] 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 弗里达·劳伦斯,姚暨荣译:《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陈孟洁,女,1975—,吉林桦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
石喜春,男,1978—,吉林桦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教学法,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