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院》的艺术人生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utn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组雕塑在中国不同的时代之下,竟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和解读。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它的意识形态政治意味的时候,却忽略了《收租院》本身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内涵
  
  “我觉得这些反面人物刻画的都不错啊。”一个年轻人笑着对她的母亲说。旁边的一对老夫妻也在小声嘀咕,“你说,农民都是租的刘文彩的地,那不应该给人家交租子吗?那农民种国家的地,以前不也交税呢?”
  这些人说的是一大群怒目圆睁的佃农铜雕,佃农的旁边站着斜叼烟卷的地主家丁。103个铜雕人物环绕在展场四周,散发着特有的阶级斗争的革命意味。这组名为《收租院》的大型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46年前,这组以政治教育为目的的雕塑落成。时隔半个世纪,当它首次以全貌进京展出,意味却已大不相同了。
  
  让艺术归还艺术
  
  “我们还是想让作品还原为作品,从艺术的角度去做这个展览。每个观众看了展览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角度。有不同的感触都是情理之中的。”此次《收租院》展览的策展人郭小力对记者说。
  两年前,炎黄艺术馆开始策划《收租院》群雕进京的展览。他们邀请专家论证,并与作品所有者四川美术学院进行沟通借展。“展览方式、意识形态方面等等都没有任何分歧。”郭小力说,“两年来一直在沟通一些技术细节,比如作品怎么搬运、我们要哪些史料、筛选相关文献等等。”
  在此之前,《收租院》群雕曾在1965年至1966年间在中国美术馆和故宫展出。但由于条件所限,展出均为40余件作品。雕塑的原始版本固定在四川大邑县的刘文彩庄园内,无法移动,日后在各地巡展的均为复制版。1977年,由《收租院》原作者和一些美术院校的雕塑家一起精简了重复的人物,并对原版中做工粗糙的背景进行了改良。最终,定稿为此次展览所见到的103个人物。
  《收租院》原是一组长卷式的群雕,包括交租、验租、过斗等7个部分,表现1949年以前,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极端压迫。
  在这次展览上,策展人郭小力稍微改变了雕塑的呈现方式,以一楼和二楼分开陈列的办法,把7个部分独立地呈现出来。“没有采取长卷式的展出方法。想给大家一个新一点的视觉效果。”郭小力说。
  在展馆入口处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收租院》的纪录片。这部黑白影片以现在人看来有些阴森的音乐效果和批判腔调介绍刘文彩“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影片中展示了这个大地主的枪支、水牢以及奢华的龙床;教导人们,无产阶级必须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反抗压迫。配合纪录片,现场还陈列了《收租院》创作过程的照片和文字史料,以及日后所产生的影响。
  整个展览现场没有主观的政治宣教也没有后现代式的反讽,只是客观的陈列这组作品和曾经围绕着它所发生的故事。
  时隔46年,社会环境已大不相同。现在到美术馆观看展览的人大致有两类。一是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来了解美术史以及这组雕塑精湛的技法;另一类是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他们以此作为休闲的方式并回忆自己年轻的时代。无论哪个群体,他们都不会再沉浸到狂热的氛围之中。
  
  诞生于神圣的政治任务
  
  对于雕塑家王官乙来说,《收租院》曾经是一个政治任务。在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青年教师王官乙与同事以及几个学生一起接受了组织的安排。6月起稿,国庆节必须完成,这是不容商议的。“当时做这组雕塑的目的是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王官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那个时代,那些陈列在美术馆里的作品与中国农民的距离遥远得无法想象。“所以我们要把雕塑搬到大院里,让农民看到、看懂、看好。”王官乙介绍当时的创作目标。
  艺术家们开始和农民交流、采访、观察。他们想要把农民真实的细节翻模进自己的雕塑。农民告诉艺术家,自己在搬运东西的时候没办法擦汗,他们就把一根麦秸别在头上让汗珠顺着滴下,这成为创作中重要的细节。《收租院》中人物的所有动作和表情几乎都是通过采访获得,细节上的真实让农民感到异常亲近。
  这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劳动创造出的一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型宣传作品。可这组雕塑注定会成为一个孤本。对它认真到近乎神圣的创作态度和对细节的精湛雕琢也只能产生于那个特定的年代,日后再也没有人制作出类似作品。而当时全部创作费用只有一千余元。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1960年代,这个控诉式的作品得到了狂热的追捧。王官乙至今还记得,新入伍的战士到刘文彩大院参观雕塑接受阶级教育时,数名战士哭得昏死过去。“那是装不出来的感情,那些战士的父母在旧社会就受到过地主的欺压。”
  作品成型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这组雕塑恰又为文革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形象化样本。1966年4月,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即日后的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收租院》纪录片,配合大型群雕开始广泛进入公众视野。这一度让后人将《收租院》误解为文革的产物。
  《收租院》成为了文革期间传达革命感情的最好载体。时任美协负责人华君武和王朝闻将雕塑的一部分移至中国美术馆展览。有记载,超过47万人前来参观。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收租院》受到1972年卡塞尔文献展的关注。策展人向中国发出邀请,但被文革中的中国政府拒绝。继而,这个大型雕塑的复制品只去往阿尔巴尼亚等“兄弟国家”巡回展出。
  随着“文革”落幕,阶级斗争味道浓烈的《收租院》及纪录片也日趋降温,逐渐被公众遗忘。直到20多年之后,这组雕塑以另一种被解构的视角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被当代艺术解构后重归大众视野
  
  没有人想到,这组为无产阶级代言的作品差点成为一场跨国官司的主角。1999年,一条消息从意大利传来。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蔡国强获得了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最高奖项“金狮奖”。获奖作品为《威尼斯收租院》。
  观念艺术家蔡国强对这个著名的宣传艺术品进行了挪用和拆解。他邀请一群助手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重现制作“收租院”的过程,以此将社会主义的集体创作挪用为一次错时空的行为艺术。
  后来蔡国强回忆,“小时候,我看过《收租院》的复制品,当讲解员在解说每一个故事时,许多观众都流下眼泪,它具有时间的流动性,给童年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促使我创作《威尼斯收租院》的原因。”他说,“复制、搬用一件他人的经典作品作为一个观念性的作品,这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里已经有不少。”
  但是原作者王官乙对这样的解释无法接受。他坚定地认为蔡国强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为此他特意到北京版权中心询问此事他甚至打算将其诉诸法律,但因官司涉及跨国诉讼等困难,最终放弃。至今,王官乙仍认为“虽然蔡国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艺术家,但在这件事上他做错了”。
  批评家也因此事迅速分化,一方认为“这是蔡国强等绿卡艺术家的谋术操作”,另一方则批评“公众对后现代艺术的挪用少见多怪”。无论如何,《收租院》在被淡忘了多年之后以一种奇怪且别扭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当代艺术家用巧妙的方法,四两拨千斤地撬动着曾经不可撼动的意识形态。
  在蔡国强作品引起争论的同年,评论家笑蜀出版了《刘文彩真相》一书。书中以另一个视角解读了这个在“大跃进”年代被妖魔化的典型反面人物。用史料还原了刘文彩个人的身世、曾经捐资助学的事迹以及日后被虚构的并不存在的“水牢”等等。媒体记者也开始再次探访刘文彩的故乡。在一次采访中,刘文彩的五姨太王玉清驳斥了长期以来她是“被地主霸占”的传言。年近九旬的老人对记者说,“我是明媒正娶的。我想老头子。”
  王官乙对作品被挪用、历史被重述始终关注。作为《收租院》雕塑的创作者,经历了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他也对历史以及自己的作品有过反思。他承认“作品中有些部分是不准确的,比如说水牢这个细节”。但他认为作品总体的真实并没有违背历史。王官乙解释说,“我没能力对刘文彩这个人做全面判断,但根据我们在当地的采访,刘文彩这个人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坏的。”直到现在,年过古稀的王官乙认为自己对这组作品“没有遗憾”。
  46年后,《收租院》和相关纪录片再次进京展出,没有人再去组织参观,也没有哭到昏死的观众。人们坐在宽敞的展厅里看那组铜雕,也感受不同时代下对雕塑的迥异理解。在展览馆的留言簿上,有观众写道,“以前搞阶级斗争,我觉得不好,但是也不应该忘记。这个展览也让我开始思考现在社会上的贫富分化。”★
其他文献
继七冠王阿姆斯特朗被查出患有睾丸癌后,意大利车王伊万巴索也因为患睾丸癌上退出环法自行车赛,无缘卫冕三连冠。据BBC新闻报道,37岁的老将巴索在第五赛段经历了一次小摔车,他左边的睾丸轻微受伤,并且一直持续疼痛,经过医院诊断为睾丸癌后,他决定返回意大利接受治疗。  阿姆斯特朗和巴索双双患癌的事情不禁引发人们猜测,自行车运动真的会导致睾丸癌吗?专家们又是如何看的呢?  美国罗斯维尔帕克癌症研究所的肿瘤学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李克强总理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签署的新东非铁路建设项目,将在2014年10月正式启动。这条铁路始于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将连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以及南苏丹,有望给如今落后的东非铁路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彭博社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这一总成本38亿美元的项目提供90%的资金,而肯尼亚方面将负责剩余的10%。  此次项目的主要承包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海外建设承包商之一中国路
公众了解孙哲是通过大众媒体。媒体引用最多的是他就中美关系提出“斗智斗勇不斗气”的说法,以及“包子和披萨”的比喻。孙哲说,“披萨饼”是美国人的表达方式,馅料都摆在明面上;而中国人喜欢吃“包子”,馅儿在皮儿里面,用比较婉转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引发误会、分歧,甚至争执、争端。  孙哲领衔的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很注重影响力的发挥。他和同事针对美国国内的战略经济评估报告就曾直达国务院,受
梨树在年生活周期中,夏季是最重要的生长发育季节。这一时期管理技术的落实与否,直接影响着梨树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是梨园丰产丰收的关键。因此,认真做好夏季综合管理,是梨树生产者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    1 土壤管理    1.1 梨园间作  幼年梨园,果园行间可种植绿肥、豆科作物以及花生等,增加前期经济收入,以短养长,秋季翻压于土壤中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目的:成年梨园行间夏季
第一个闯荡好莱坞的中国演员,却没有相逢最好的时机。  但她始终在等待绽放    不是所有的“第一个”都拥有时间与机遇的幸运。卢燕,作为在中国出生长大,成年后闯荡好莱坞的电影第一人,她的经历更多是生不逢时的“错失”。  许多中国大陆的观众注意并认识卢燕,是去年她在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水太太的出演。几个眼神动作、一直怀抱小猫的设计,把一个虚荣势利八卦却晚年孤寂的上海孤身老太太,诠释得入木三分,在
当得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在座谈会中推荐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时,我感到有些震惊。这让我回想起20世纪60年代自己还是巴黎政治学院一名激进新生的时候,我认为这本书很反动。一个贵族怎能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因此,一位共产党高官建议其同僚阅读此书看起来至少有些令人费解。  年长之后,我早已改变了看法:实际上这本书对导致法国革命的旧制度的弊病作了深入分析。现今的中国与托克维尔在其著作中描述的1
近年来,美国上下普遍担忧中国在工业制造和创新方面的进步将挑战美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时,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中国是电子产品制造大国,全球半导体产业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但其自身在半导体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中国半导体消费和生产之间的鸿沟不断拉大,半导体贸易逆差持续增加,这是由于中国为制造无线通信产品而不断增加先进微处理器的进口,尤其是从美国进口而导致的。  中国在
当科普遭遇青年  从“五四”始,中国历经三次科普热潮,但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普及”再到“科学传播”,路途并不近便。板蓝根、绿豆、碘盐……一次次抢购风潮验证了今日中国人距离科学生活依然遥远。在由上而下的“科普”教育几成强弩之末时,一群以科学传播为生活和职业的年轻人,却在引导大家如何与科学碰撞出浪漫。于他们,科学是一种态度,更是科学公民融入骨子里的一种精神体现。    在日本3·11大地震后,这群或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要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必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节选自《爱的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公车改革的轮子再次转了起来,但依然有可能再次停下来    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共19766字,当中的寥寥几十字,在接下来的两会期间被代表委员媒体们反复提及:“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仿佛为了与此呼应,3月4月,财政部公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当中首次明确了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