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进行前列消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预测,同时采用临床试验进行验证,证明前列消汤对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EPS)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及双头叉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网络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出前列消汤在Ⅲ A型前列腺炎治疗中发挥疗效的主要作用靶点,采用临床随机非盲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ⅢA型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患者随机
【机 构】
: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南宁53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进行前列消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预测,同时采用临床试验进行验证,证明前列消汤对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EPS)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及双头叉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网络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出前列消汤在Ⅲ A型前列腺炎治疗中发挥疗效的主要作用靶点,采用临床随机非盲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ⅢA型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自拟前列消汤,对照组口服银花泌炎灵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及证候评分情况、前列腺按摩液以及其IL17、Foxp3表达的差异.取40例正常男性前列腺液为正常对照.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IL17信号通路为前列消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通路之一,临床试验结果提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达89.19%,较对照组的73.68%为优(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表现、前列腺按摩液WBC、症状及证候评分均存在明显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IL-17水平较治疗前下降,Foxp3表达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对降低IL-17表达和提升Foxp3表达上较对照组差异更大(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正常组IL-17和Foxp3水平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 网络药理学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中药作用于疾病的相应靶点,前列消汤对ⅢA型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降低IL-17表达,对Foxp3表达有提升作用,在总有效率和对细胞因子的影响上较银花泌炎灵片组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方对精子活力低下症病理模型大鼠精子活动力及血清睾丸活性酶的影响,初步阐述益肾活血方改善精子活动力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以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大鼠各12只.除正常组以外,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的大鼠予灌服西药雷公藤多苷片5周以造模.经成功建立精子活动低下症大鼠病理模型后,中药高、中、低各剂量组分别予益肾活血方,按5、10、15 g/kg/天调配,并进行中药灌胃5周,正常组、模型组均予普通饲养.末次给药后立即取各组大鼠的附睾尾进行精子质
笔者根据现代临床子宫内膜的病理演变过程结合中医“异病同治”理念,提出“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概念,涵盖5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疾病: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Ovulatory dysfunction,AUB-O),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基于文献的汇总,分析得到此类疾
由于毒性低、疗效好、易获得等优点,天然产物已成为治疗一些疾病的重要药物来源.来源自蝎子的蝎毒肽已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等多种疾病,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离子通道而产生治疗作用,Kv1.3通道是其主要作用靶点.本文总结了蝎毒肽作为阻滞剂作用于Kv1.3离子通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炎症、凝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作用机制,以期为蝎毒肽的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高校有一些特别人性化的政策,比如资助育人政策,这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采取的重要措施,同时也符合我国教育改革中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这项政策也是高校提升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式.教育是国之大计,是为我国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达到教育强国的主要目标,高校应积极落实资助育人政策.在我国教育中,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帮助了大批贫困学子,使得家庭贫困的学生也能够上大学,改写人生轨迹.但是随着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其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导致高校资助育人质量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适应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不仅在就业过程中会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相关方向作为择业的重要参考,还具有借助互联网信息系统获取大量优质就业信息的实际需求.每年高校都能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资源,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开展存在系统性不足、设计落后、专业性受限、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随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精细化和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各高校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色与当代学生需求,集结校内外、线上线下等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