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改变读书方法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向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它。如果我们以记读书笔记为目标去阅读,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95后的编辑小樱在向同学们约读后感类的稿件时,必须提前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因为即使是已经看过好几遍的书,同学们在写读后感之前,也必须再仔细读一读才能下笔。可见,漫无目的地阅读书籍和带着做笔记、写感想的心情去阅读,读者在思考范围、理解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别。
  所以,书虫觉得“观读”与“记笔记”简直是绝配!
  吸取观点:要在读书笔记里写点什么呢?
  前几期,书虫介绍了“摘抄+感想”的记录方式。为了让书写不成为负担,我们必须严格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反映阅读内容的精髓。
  “这段话写得太精彩了!里面用了7个动词,把人物动作像慢镜头一样表现了出来。”
  “这个细节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却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这个人物太懦弱了,总是想依靠别人,自己一点也不争气。”
  ……
  其实这些想法或多或少都会在阅读过程中闪现,但当我们带着“要写点儿什么”的想法开始阅读,并真的记录下来,会对获得信息的质量有很大提升:
  1. 我们可以自由调节读书节奏,精读、速读随心切换;
  2. 可以一边阅读一边确认重点,将散漫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 书中内容将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和笔记本里;
  4. 会不由自主地重读,直到理解为止;
  5. 阅读将不止是作者单方面的思想输入,我们自己的感受会得到重视;
  6. 小樱编辑来约写读后感的时候,很快就能整理出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啦!
  阅读者
  输出观点:想记录×××,该读些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书籍杂志时并不注重序言和目录,但如果想要迅速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充分理解写作结构,准确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就必须要关注序言和目录部分,才能直截了当地获取信息。
  带着一定观点去阅读,其实就是挖掘一切素材为我所用,比如:
  第1步:我想写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我本身对读书就有自己的看法,但我还想知道更多的信息,于是,我找来许多与读书相关的书籍杂志。
  第2步:我开始带着自己的想法去阅读了。我打开一本《少年博览》,先看目录,把与读书相关的文章都找出来读,记录下与自己相同或相悖的观点。
  第3步:再读余下的文章,有一些内容看上去跟读书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因为我带着自己的想法去阅读,居然能够将之与读书联系起来了——在《都市中的田园生活》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菜市场能够治愈人心的作用,并举出两位作家在作品中提到的菜市场,由此我不禁联想到阅读对于治愈人心的作用——这不就是我们在观读过程中发现的隐藏的“宝石”吗?
  第4步:记录下这些“宝石”,整合所有相关的笔记,然后写出一篇好文章。
  发现没有?我们带着观点去读,会让一些似乎没有作用的素材得到扩展,从而适應了我们想要的主题。这对我们的写作十分有益。很多时候,新的发现,新的立意,并不来自于我们已有的想法,也不来自于作者告诉我们的观点,却恰恰来自于这些电光火石间迸发的灵感。正是对隐藏的“宝石”的挖掘,催生出新的精神世界,它的名字叫“联想与想象”——犹如写作的一双翅膀,而我们也因此有了“创意”。
其他文献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他玩世不恭而又才华横溢,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在人们印象中,唐伯虎是传说中的“风流才子”,电影里的人生贏家。然而历史上的唐伯虎,才子是真,却一生坎坷。上天辜负了他,命运辜负了他,官场辜负了他……但他依然执笔走天涯,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诗歌画作。  他养了一只喜欢薄荷的
期刊
阅读,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在文本世界里,我们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向前,向后,纵深万里,宽广无垠,没有亲身体会,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很多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生命样式。那里的是非曲直,那里的悲欢离合,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灵魂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催生出新的我们、新的梦想。正如人们常说的: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所谓“观读”,即“观点”+“阅读”,它是一个吸收与再创造的过程。在吸收阶段,我们
期刊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逐步在全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本,是当时最普及的教材。  小学的课铃是一块梯形铁板,挂在梨树的枝桠上,用铁棒敲击,悠扬的钟声就会回荡在晨雾缭绕的山间,引出一阵“哇哇”晨读声。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当年一些课文,伴我度过童年与少年,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吃。  小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他不干活了,饿了就吃老
期刊
有这样一群人,如群星般闪耀,在中华大地被广为传颂。  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他们立足平凡、追求崇高;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  他们用自己坚定无悔的选择,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深厚的道德积淀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诠释了“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  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全国各族人民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他们,无愧为当今中国的“最美奋斗者”
期刊
不要羡慕别人閃闪发光,  不要觉得自己不够闪亮。  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努力,  定能实现你渴望的模样。  不要一遇到挫败就失望,  不要一受到曲折就沮丧。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如意,  年轻的生命一路有阳光。  成长中有幸福也有悲伤,  只要你执着坚定和勇敢。  拿出蜗牛坚持不懈精神,  定能登上你最高的地方。
期刊
比喻,又叫譬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我国台湾学者张春荣称之为“辞格王”,说它是“天才的标识”,是“神思的万花筒”,是“文字的魔法师”,是“想象力的将帅”。我们似乎也有足够的理由说——比喻,是文学大花园中最美、最艳、最动人的一朵。  中国文学有用比喻的传统,《诗经》中就广泛使用“比”,是仅次于“赋”的重要艺术手法。表达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喻之为“硕鼠”,大呼“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描绘女子外貌之美,
期刊
第8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模仿游戏》的编剧格拉汉姆·摩尔致词:“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曾一度陷入绝望。因为我觉得我是个怪胎,我和别人不同,我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现在,我却站在了这里。所以此刻,我想告诉那些与我有同样感觉的孩子。那些觉得自己是个怪胎、觉得自己不同、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孩子。是的,你的感觉没错,你是怪异、是不同、是格格不入,但请你保持怪异,请你与众不同。而当下一次你站在聚光灯下
期刊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一个盛世王朝就此拉开了帷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空前繁荣,让今天的我们仍不时感慨:这是怎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而说到唐朝文化的繁荣,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那卷帙浩繁的唐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小儿,谁都能吟出一两首唐诗,其魅力可见一斑。  不过,正如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的一样,唐诗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的唐诗并不如我们后来见到的那样风格多样、精彩纷呈,“绮错
期刊
小樱有话说:  他们的双手总是黑黝黝的,仿佛从来都洗不干净。他们用这粗糙的双手,相互扶持相互鼓劲。  他们的脚坑坑洼洼的,常常被水泡得发白。他们用这双布满褶皱的脚,坚定地行走在任何需要他们的地方。  他们的背上青红交错,脱皮擦伤是家常便饭。他们用这宽厚的脊背负重前行,谱写人民心中“无所不能”的神话。  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消防员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常有人疑惑:“消防员有那么忙吗?新闻里没有
期刊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个角色,不被人看好,受到所有人排挤。  小胡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长相很奇怪。说丑吧,她的眼睛卻是出奇的美丽,漆黑的眸底像是有星星在闪烁,可是,其余的四官都是拖后腿的败笔。  若只是这般还好,至少也会有同学主动和她说说话,将她当作朋友,她也不至于落得个被孤立的下场。但我们全班同学一致认为她是个怪人,不仅举动怪怪的,脑回路也与常人不一样。  她说话常常口齿不清,那奇怪的口音再加上怪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