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改变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它不但文化积淀深厚,而且能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推进以信息化为突破口的教育现代化工程,从而使这所百年老校不断地显现出新的办学活力,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办学生机。
  学校先后被确定并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国学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等。学校连续24年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就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尝试。在中央电教馆和省市电教馆的关心指导下,游府西街小学先后参与了“九·五”“十·五”全国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有效性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又承担了中央电教馆教育技术研究的两项子课题:《汉字输入与识字教学相契合及其标准化研究》《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方法创新及有效性研究》,学校还承办了江苏省电子白板使用研讨会。
  上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游府西街小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习惯。从那时起,游府西街小学信息化特色的雏形已经具备。进入21世纪,网络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常态化使用,游府西街小学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提升学校快速发展难得的机遇。于是,学校从硬件投入建设到课件设计开发使用,敢于为人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此,信息化成了学校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信息化特色为学校的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信息化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
  从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课件化的系统设计,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从相对单一的信息资源利用到集成化的柔性随机使用……我们能够触摸到它的发展轨迹——从信息到信息化再到信息化环境。它们有区别,更有联系。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学习便成了游府西街小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同时,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也成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信息化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的变化既让人始料不及,又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面前。游府西街小学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以及一批高水平的教育成果被到学校参观的专家称之为“超越与改变”。
  
  一、信息化环境的形成改变了许多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观念
  
  有人把信息化比作浪潮,浪潮最先冲击的是我们陈旧的教育观念。由信息化带来的观念转变,是游小包括领导班子在内的所有教职工的切身体会。观念先行,行为随之变化。那么,我们的观念转变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1.学校观
  学校是集中教育的场所,但学校高度的集中,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也许我们长期习惯于在围墙内完成一切既定的教学任务。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网络平台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大社会。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这样紧密。于是,学校的围墙被无形的信息网络悄悄地消解。著名科学家,原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所说的教育改革要在思想上“拆四堵墙”,其中就包括学校与社会隔离之墙于是,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我们的老师就不得不关注孩子与社会的沟通,不得不关注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得不关注强大的网络世界给学生的教育带来的新问题、新课题。我们不得不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定义“集中教育的场所”进行重新审视。信息化环境,特别是网络化环境要求校长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规划学校发展的方向。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须臾也不可离开的一个整体。
  
  2.课堂观
  我们游小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那一天起,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就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书本,三位一体的课堂工具虽然没有消失,但由电脑而兴起的课件设计、制作所形成的新的课堂形态随之形成。这也是典型的由工具的发明而带来的课堂革命。这让我们自然想起了如锤子延长了人的手,轮子延了人的腿,望远镜延长了人的眼睛……那么电脑则能延长人的头脑。而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进步,事实上,它会不断地把人的思维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课件的使用,实际上是由信息化及电脑技术而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不出课堂的创造空间。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创造空间。创造性就成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我们游小的老师曾在全国全省的课堂教学比赛中屡屡获奖,其中课件设计用于课堂教学的创造水平是关键因素。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给我们的另一种启发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课堂所学和课外所学一个也不能少,课堂内课堂外的学习并不能绝然分开。特别是语文教学,我们游小非常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当然包括纸质阅读和网上阅读,还可以有电子阅读。课堂观的转变让我们变得更加灵活敏捷。我们的老师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灵活多变,具有教学的活力和创造的激情。可以这样认可,是信息化环境促进了课堂观念的改变,课堂观念的改变又促使学校、老师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及相关的信息化内容使今天的课堂变得更符合孩子的学习需求。
  
  3.教师观
  信息化概念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信息化也会改变传统教师的形象定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联教育家就预言未来的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语言。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并掌握一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能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新的要求。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能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适应学校,特别是我们游府西街小学这样的学校比较浓烈的信息化环境。
  对于校长,对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培养、管理和要求等,在观念上也要有一个转变。比如现在年轻教师的比例较大,80后、90后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他们的认识,毫无疑问也要有信息化这个视角。比如说,我们能否利用博客平台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共享,还有教育民主问题。包括我们游小在内的许多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激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发扬教学民主的积极性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学生观
  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不是过去的孩子,当然,将来的孩子也不会是现在的孩子。孩子的改变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互联网的高度发达。
  对学生的管理而言,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大大增加与拓宽,他们的思想、行为不得不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正确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又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效学习绝不仅仅是学习本身,任何教育都承认,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对有效学习产生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看今天的学生,不得不考量被信息的海洋包围着这一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掌握利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当然是大环境的影响,但更是学校重视培养的结果。特别像我们游府西街小学这样的学校,我们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要站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认识我们的学生——他们的信息量,他们的自主性,他们的创造性,他们在电脑中搜索各种信息的兴趣和能力……我们眼中的学生与其说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如说是一个信息化主体。
  
  二、信息化促使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强调办学过程中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怎样才能使学习更有效?信息化及其实施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大面积提高教学教育的质量。如果说,我们游小十几年以高质量形象享誉南京市,那么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凭借信息化环境的营造大力促使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让所有教师充分认识到它的优势:大量的信息资源;电脑化的先进设施;课件设计的创造性;主体化的情境再现;高度灵活的形象互动空间……这些优势除了带来观念的转变外,更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便捷与支撑。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让教学更符合教学的规律,让教学也更有效率。我们游小在实施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教学时,尽可能地要达到信息化和教与学的对接。为了这种对接,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还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发展?培养孩子是能力导向,还是分数至上?……回答好、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恰恰能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点启示。
  比如说传统教学中一般是老师讲,以及老师问学生答,最多是分小组做一点讨论,但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手上的一个鼠标就能自主地点击成千变万化的学习内容。即使是数学学习,鼠标轻点就能自由作图,推理演算,脑动手动,浑然一体。此时此刻,学生心灵自由,智力振奋,情感丰满,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学习,其主体性的发挥才能淋漓尽致。
  再比如说,传统教学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学生考出好分数,这种直奔考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能力就会大受影响。而且,随着考试方式的改革,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一定会成主流,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其综合性优势不言而喻,如收集信息,筛选信息、集成信息、迁移信息……这些都是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再比如说老师通过自己的课件设计让学生参与互动,这其中就有艺术的想象力培养……如此等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如果我们能进行有效地设计,必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想象力和艺术感受力。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就能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产生出更高的学习效率。
  
  三、信息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在晚年垂垂老矣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为什么要把创新单独列出来谈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们小学仿佛比较遥远。有人认为我们小学是打基础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小学的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信息化环境同样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眼界不一样了,学生见多识广,思路就开阔了。二是动手动脑能够结合起来,熟练操作是动手,内容设计与互动反馈是动脑。手脑结合,往往较能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兴趣,取得创造的成绩。三是科技有集成创新、迁移创新和原始创新之说,学生在电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经筛选集成而产生出新的想法,这就是集成创新的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既有信息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信息,这就是迁移创新的尝试。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多种创意设计,这就是原始创新的雏形。以大比小,以小见大,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源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及锻炼。我们游小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并通过参与老师的课件设计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我们相信对于小学生,这样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信息化环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优势平台
  
  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和渠道很多,为什么说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实施是优势平台呢?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游小教师的专业成长从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信息化环境。调查表明,90%以上的教师都能熟练地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合乎教学需要的资源。我们的一批年轻教师是得益于课件设计水平的发挥而获得了种种机会。年轻教师中成长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包括在各种赛课比赛中获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和信息化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应用有关。
  信息的高度发达,游府西街小学优良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我们的教师在浓郁的信息化环境下自觉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资源和创造信息资源,它已经融入了游小教师日常教学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教学行为习惯。我们认为,它实际上已经是游小的一种教师文化。文化的形成又会反作用于教学工作。这种良性的互动必然大大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习工作效率,这也是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源头之。
  信息化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它又是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信息化环境客观上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手段,同时,学校又通过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来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包括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又要通过有效、高效的学校管理去落实。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化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信息化让我们超越了传统,信息化让学校的改变与发展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跨越。
  我们常常说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当是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我们游府西街小学在取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环境建构营造的成绩之际,也就是我们教育现代化迈入到一个新境界之时。
其他文献
现代小学生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培养学生耐挫能力,促进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正确认识挫折,调节自我    在一个班集体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教育格言。老师要根据陶行知的思想,结合班集体中的偶发
期刊
去年以来,我校深入开展了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的学习研讨活动,开展了“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数学课的“先学后教”就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作业,即前置性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尝试、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探究生成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准备,因此课堂上就能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分享活动,引领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提升,及时巩固内化、应用拓展,从而达到
期刊
在暴风雨后,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小鱼们都会干死的。男人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里捡起小鱼,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条、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
期刊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三要”是指:要顺应学生心理,把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要激发自主意识,改变学生被动依赖,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局面;要指导思维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思维训练要顺应学生心理  在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形成常常离不开对具体实例的充分感知。“认识分数”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怎样让学生掌握“分数”概念呢?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呢?顺应学生心理,通过操作活动,加强学生体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我校在班集体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校本推进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民主形成优秀班集体标准,学生参与制订班级公约    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否则工作容易产生盲目性。为此,学校德育部门通过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拟订了优秀班集体建设标准。意在
期刊
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创设一定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问题。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有疑就问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些问题都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刹那间“灵光闪现”的,这时有的孩子便脱口而出了,这便成了课堂上的“随意插嘴”。请善待这个时候的“插”
期刊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校本研修是中小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整体推进学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把“教师进修学校如何服务基层学校,服务一线教师,实现教师研修的校本化”作为扬州市重点课题,立项研究。几年来,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和实践,效果显著,社会反响很好。    一、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学历教育的校本化    学历教育是教师研修的内容之一,它有助于
期刊
从文本本身的角度来看,阅读话题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由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为了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走向文本言语和言语形式的交流主题,并围绕主题同时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阅读话题的设置有的侧重于情感性,有的侧重于目标性,有的侧重于层次性。阅读话题的效度,直接决定着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效度;阅读话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或制约着阅读教学的质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就是不断建构高质量的阅读话题,以话题为对话的引擎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整 下面通过教学实例来说说我是怎样根据“生活教育 ”理   个过程中昀初始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日后完成学业起到 论来完成小学英语课的教学的。   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要依靠学习兴趣,主首先,从做入手,让学生主动收集来自生活的英语素材。   动性和感悟能力。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之外留意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实际上包括了
期刊
《新课标》指出,要“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便是课堂练习也要力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主动地发展,使他们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昀大限度的开发。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及时反馈信息,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学会知识并不等于
期刊